(四)典故堂号的文化意义
(四)典故堂号的文化意义
如前所述,分支堂号也即各支系自立之堂号,其来历有二,一是以分支始迁祖发祥地之郡望为堂号,此意 义与郡望总堂号一样,表现的是一种寻根尊祖意识;二是以分支先祖的道德文章、文治武功等为堂号,谓之典 故堂号。典故堂号包含着生动的文化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想在民间文化中的具体显现。对此需要多 作一些阐述。
A、先说以先祖的道德懿行为堂号。最著名不过的是杨姓的“四知堂”了。据史书记载,东汉弘农华阴( 今属陕西)人杨震,为官清正,不搞以权谋私,且博览好学,人称“关西孔子”。某日,杨震去东莱赴任太守 ,途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为讨好上司,怀揣金银,深夜偷偷前来送给杨震。杨震坚辞不受。王密说:“您老 就请收下吧,反正深更半夜没人知道。”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快拿回 去吧!”王密自讨没趣,只好怏怏而回。杨震一生正气凛然,多次上疏切谏,触犯了权贵利益,后被诬罢官, 饮鸩自杀。为了纪念杨震的清正德操,弘农杨氏就以“四知堂”作为堂号,代代相传。
张姓是当今中国的三大姓(李、王、张)之一,堂号较多。以发祥地郡望为堂号者计有:清河、南阳、吴 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等,但另还有两个堂号却出于张 氏先祖的德行佳话。一曰“百忍堂”。据传唐代寿张(今山东阳谷一带)人张公艺九世同居,合家和睦。唐高 宗封泰山,归途幸其宅,询问保守家业、敦睦同族之道。张公艺只写百余“忍”字作答。高宗深以为然,命赐 缣帛。以后族人就以“百忍”为堂号。二曰“金鉴堂”。唐玄宗开元年间,群臣多献奇珍异宝为玄宗祝寿,唯 大臣张九龄呈献其编撰的《千秋金鉴录》五卷,详述古今兴亡之道,以作治国借鉴。玄宗十分感动,特赐书褒 扬。张九龄后裔遂以“金鉴”为堂号。
发祥于江苏无锡、苏州一带的吴姓,有“至德堂”,此系出自开姓始祖周太王古公@①父长子泰伯,让位 于弟季历出奔“荆蛮之地”句吴自立的佳话。孔子曾盛赞吴姓始祖泰伯为“至德也已矣!”
范姓“麦舟堂”,出自北宋名相范仲淹之子范纯仁。据说仲淹遣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无资葬亲 的石延年,纯仁倾以麦舟相助。范氏后裔以“麦舟堂”作助人为乐之典,此亦正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思想。古姓有“国宝堂”,因其先祖北魏尚书令古弼,公忠体国,曾得魏主赞誉:“有国如此,国之宝也。 ”
以先祖的德操懿行为堂号,反映了家族文化强烈的“伦理-政治型”色彩与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思想 ,给后裔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此类堂号在典故堂号中比较常见,除上述列举者外,还有王姓的“三槐堂”, 许姓的“居廉堂”,胡姓的“安定堂”,徐姓的“八龙堂”,钱姓的“树锦堂”,魏姓的“十思堂”,陈姓的 “归来堂”,秦姓的“谦德堂”,刘姓的“重德堂”,任姓的“五知堂”,楚姓的“秉德堂”,邵姓的“安乐 堂”,龙姓的“忠厚堂”,郑姓的“务本堂”,周姓的“忠信堂”,蔡姓的“克慎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