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四,在台湾排名第五十四。邓姓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起源。第一种,是说邓姓出自子姓,是夏禹的后代。夏禹的曾孙仲康,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在邓林,建立邓国,后来在商朝的时候被灭,邓国的遗民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邓。第二种,是说邓姓出自曼姓,是商朝皇族的后代。商王武丁封自己的叔父于邓,建立邓国,并且赐他姓曼,因此也被称作邓曼国。邓曼国后来被楚国灭掉,有些国人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
阅读:3680次
-
邓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 则早于汉代。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
阅读:3048次
-
悉阅我族先祖平直公之源流,方知我祖平直公乃禹公之十九世嗣孙,是卢阳县第一任县令;受职尹始,开疆辟地,造福一方百姓,始受卢阳百姓之重誉,落藉生根于卢阳。我祖平直公自落藉生根于卢阳以来,后世子孙、嗣裔绵绵而不绝,分迁全球各地,兴旺发达,此皆承我祖平直公之荫蔽!
阅读:4386次
-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阅读:2330次
-
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阅读:3940次
-
龙头村邓姓:远祖宋朝议大夫邓珉居三水白泥,其曾孙邓材辅迁居端州塔脚,生六子(源深、汇深、溁深、澜深、潮深、淇深)散居高要宋隆白土一带,形成六大族系,其中三子溁深居白土邓坑,后代邓敦林、邓福田二人,元时迁居广利龙头村,传至今24代,现有60余人。建有宗祠,本志人物篇清举人邓肇元是该族后人。
阅读:2300次
-
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阅读:2679次
-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阅读:1355次
-
阅读:3063次
-
原文:约公元前13世纪,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故城在今河南省邓州),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为邓侯。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
阅读:2518次
-
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榜上位居第二十九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八百九十八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6%左右,并以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江苏、江西、台湾等省最多。
阅读:1694次
-
源于嬴姓,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子李从镒的封号,属于避难以先祖爵号改姓为氏。 据历史文献《安化邓氏谱序》中的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将自己的第八子李从镒封为邓王。北宋开宝七~八年(公元974~975年),在北宋王朝的统一战争中,宋太祖赵匡胤升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曹彬等率水陆军渡江,攻破江宁(今江苏南京),展开了灭南唐政权的著名战争。北宋大军灭南唐政权以后,于北宋开宝九年(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继位的宋太宗赵匡义下令缉拿南唐宗室。在此期间,唯有南唐邓王李从镒之子李天和成功出逃,他以父亲封号为姓氏,改称邓氏,因此逃过灭族之劫难。
阅读:1086次
-
源于子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给叔父曼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商高宗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曼城(今河南邓州),侯爵,史称曼侯,称曼氏;后来又改封于邓国(今河南孟县),世人改称其为邓侯。
阅读:1648次
-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帝王仲康之子孙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夏王朝的始祖大禹为姒姓。传至夏王朝的第四代帝王仲康(公元前2019~前2006年在位),封其子孙在邓(今河南邓州),称邓君,建有邓国。在邓君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国名号为姓氏,称邓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氏起源亦远早于曼姓邓氏。
阅读:1093次
-
源于蒙古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珠尔奇氏,亦称朱尔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长子斡勤巴儿合黑,以长子地位挑选百姓中最勇敢善战者单建主儿乞氏族,在元朝时期为蒙古主儿乞氏部落,世居萨尔哈占(今新疆河萨尔托海乡萨尔哈仁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urk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珠尔奇氏多冠汉姓为邓氏、朱氏。
阅读:984次
-
南阳世泽;东汉家声:此联为邓氏姓宗祠南阳堂的通用联。上联典出邓氏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氏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名将邓禹。中国分布极广的邓氏族人公认东汉的开国勋臣邓禹为本族远祖。邓禹是河南省南阳郡新野人,为汉光武帝刘秀幼年同学。他追随刘秀,屡立战功。汉光武帝平定天下之后,封邓禹为高密侯。此后,他的画相挂在功臣阁,为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阅读:128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