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蕴涵的文化

2014年10月16日 | 阅读:1333次 | 关键词: 家谱

从人兽争食、树叶遮体,到刀耕火种、随王为姓;从三皇五帝立州建县,到安民习武、兴学创字。人类在进化,文明在发展,国修史册,县编志书,族写族谱,家写家谱,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家谱源远流长,追其端绪较方志、正史更为久远。在我国,家谱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明、清时修家谱盛行。凡同祖之族都建有谱册,记述着本族每个人的生平业绩,谱册一般由年长者或较有权威者主持执管,谱册立有家规(家训),用来约束教化后人。如:敬老爱幼、勤奋持家、廉德教子、和处四邻、富要济贫、办学育人、修桥补路、为后立荣。提起祖先带给后人的荣辱,有这样一段故事。乾隆年间大学士秦涧泉是秦桧的后代,曾任翰林院修撰。秦涧泉回杭州探亲,与老师袁枚同游西湖,在岳王墓前,面对先祖秦桧的跪像,袁枚要他撰对联以明心志,他提笔写道:“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段故事及家规家训都要求做人要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子孙后代的人。每个家族都希望有更多杰出人物出现在本族谱册中,指责有损族人声望的事件,所以家谱有教育人们努力向上不做丑事的魅力,有深深的做人的哲理。

历史的变革使许多志书、族谱、家谱被毁掉,使人们失掉过去。国家为了挽救这些损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都成立了志办部门,榆林市很快完成了地志和12个县市(时榆阳区为县级市)的志书出版工作,有的乡、镇也编写出版了乡镇志。

城市在变、农村在变,家庭生活也在变,儿女大了,孙子有了,要让儿孙知道根在何方,为了使同祖的亲人能知老识小,找到自己的位置,相见能相识,能相亲相爱,互帮互进,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史志自古写君臣,贫富百姓难留名,繁衍百年家谱中,生平业绩都记清。”所以就出现了近年来悄然升温的家谱热。

据报道,上海图书馆的“家谱著录表”共计76781份,有643个姓氏。家谱记录最完整,家族成员最多的是孔氏家谱,家谱数量最多的是陈氏家谱,共2752种,其次是王氏家谱,共2317种。上海图书馆研究员陈建华说过,家谱看似一个家族的历史,实际涉及国家的历史、人口、经济、遗传等多种学科,它不仅是人们的情感精神寄托,也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资料。

今天榆林的大大小小印刷厂承印着村谱族谱、家谱,我所见到的三谱中,村谱多是老格式,族谱延老族谱以世系表分列记述。而家谱格式多样,各具特色,我看到最清晰的要数高氏家谱,虽世系不多,但人人有清晰的照片和记述着简略的生平业绩。既能长年久存,又能逐世续补。它制作独特,是值得借鉴的。

家谱记述着每个人的生平、学业、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它有教化后人的家规家训,所以家谱有丰富的做人哲理,并催人奋进,如果大家都能动手来写自己的家谱,汇集起来就是一部真实的人文历史,它将为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