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高淳一座王氏家族祠堂传承400年

2014年05月17日 | 阅读:3107次 | 关键词:

400多年的家族祠堂,代代传承,年年清明节有人在此祭祖。高淳县桠溪镇汤村有处老屋,老屋从外观上看并不起眼,可用料却是上等楠木,历经400年风雨不倒,保持着原汁原味的风貌。


这处家族祠堂坐落在高淳县桠溪镇汤村村前,在祠堂内是古典的木制结构,祠堂分前进和后进,中间有天井,房屋栋梁、砖瓦上的精雕细刻保存完好。61岁的王兴广是祠堂的看护人,他介绍,房屋本来有3进,每进有3间房屋加天井。但上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时,前一进房屋的木料作为集体资产,拆除后分给一些村民盖房,后面的没动。他听上一代人说,祠堂建筑木料用的是楠木,木质比较坚硬,房梁都是榫卯结构,因此历尽数百年风雨也没倒。因为是古建筑,祠堂竖立的屋架跟现在的不一样,都是距墙而立,他笑言,这个结构是有特殊的含义,“梁不靠墙,不用捐粮,意思是说不用向官府缴粮纳税。”

祠堂的历史没有留下文字说明,仅靠历代看守祠堂的人口传。王兴广说,汤村原本只有姓汤的村民,战乱年间,汤姓村民迁走,后来王姓始祖迁住这里并繁衍后代,现在汤村王姓村民到王兴广已传承到25代,这处祠堂是汤村王姓第3代传人出资修建的,过去这么多年,后人已记不起他的名字,从时间上推算是明朝建筑,距今有400多年历史。

如今,汤村是一个近200户村民的村庄,村民清一色姓王。王姓人还迁住周边陈家庄和李家庄两个村,所以这个家族祠堂现在涉及到周边300多户王姓村民。

祠堂曾靠千亩粮田租金生存

在旧社会,一个祠堂掌管一个家族的很多事务,有不少管事的,毎年需要大量的经费开支。这笔钱从哪里来呢?当时村里有1000多亩粮田属祠堂管,每年祠堂开支都是靠这千亩农田出租,土地改革后,祠堂内只能靠添置一些桌凳,用来出租给村民办喜事和丧事的费用维持。祠堂每隔几年都要对屋顶瓦片进行维修,上世纪80年代和最近维修过两次,但屋内木制结构没有动过,维修费用基本上靠出租桌凳等支付。

每年清明节是祠堂最热闹的一天,汤村、李家庄、陈家庄这3个村50岁以上的王姓村民都要到祠堂来喝酒祭祖,这一传统400多年来没有断过,祭拜的祖先便是汤村笫一代王姓始祖。祠堂掌事早早摆好香案和祭品,村民们随后排队祭拜,中午时分大家聚集在祠堂内喝酒言事,往往祠堂内摆满了几十桌,大家在一起互谈农事,希望来年人寿年丰。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