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任姓始祖地在黄帝故里—河南新郑

2013年04月28日 | 阅读:1676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任姓,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任姓为中国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59位。其中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任姓约占全国汉族任姓人数的25%。

任姓的起源目前说法不一,除了一些少数民族和个别他姓改姓为任以外,其来源主要有二:一说任姓是黄帝的后裔,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任姓为其中之一。二说任姓出自风姓,是太昊、伏羲氏之后。对于这两种说法,学术界争议不大,既没有新的史料肯定其一,又没有史料可以否定其一。况且远古传说本不必深究,一姓多源的现象历史上也是很多的,而且伏羲是华胥氏之子、少典之父,即炎帝和黄帝之祖父,是女娲(也称女娲氏)的哥哥兼丈夫,所以,说任姓源于黄帝和源于伏羲风姓并无相互排斥性的矛盾。

不过,在任姓宗亲祭祖的始祖以及始祖地的认知上,目前却有不小的争议,主要有三:

一为山东滕县官桥镇。这种观点认为,禹阳的后人奚仲(也叫任奚),在夏禹时期担任车正的官职,居于薛地(今山东滕县东南),他的后裔就以薛作为自己的姓氏。薛国故城位于滕州市南部的官桥镇,是我国保存完好的古代城池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为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这种学术观点与滕县相同,只是认为薛国的始祖奚仲出生地、墓地以及造车的地方都在今薛城区陶庄镇奚公山上,中国先秦史学会等联合为薛城区颁发“造车鼻祖、奚仲故里”的牌匾,确认了“造车鼻祖、奚仲故里”在枣庄薛城奚村。

三为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相传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今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其后裔以国为氏。任不齐通六艺,工诗、礼并精通于乐。孔子死后,他守灵三年后方返回故乡桃乡(今山东省济宁任城)。楚王听说他的贤明,想聘为上卿,他拒绝了,然后在家作诗注礼,述孔子言作逸语三篇。其死后,葬于桃乡(墓在济宁城北房葛铺)。到唐时,他被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加赠当阳侯,明代改称“先贤任子”。其观点认为任氏族人大多尊奉孔子弟子任不齐为得姓始祖。孔子逝世后三年(前476年),任不齐回归桃乡故里。任不齐生于周灵王二十七年,卒于周元王八年农历9月(前545~前468年),逝世后葬于桃乡,其墓在今山东省济宁市城北房葛铺。任不齐被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八年(634年)追封为任城伯,宋真宗赵恒在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为当阳侯。在任不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任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任氏正宗。任氏族人大多尊奉任不齐为得姓始祖。

上述三种观点我们不能武断地说是错误的,但如果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三个地方均不是任姓的得姓之地,也不是任姓始祖居住地,而任姓的得姓之地和祖居地则应该是我们河南省的新郑黄帝故里。

第一,任姓是源于上古时期的古姓,而不是西周以后产生的以国为氏的姓。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在原始社会之初,人们群居杂婚,难免近亲婚育的弊端,伏羲认识到这种危害,“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礼仪制度,从而避免了血亲通婚,实现优生繁衍。最初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的特定标志符号,是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如黄帝住姬水之滨,即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即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有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任姓就是产生于这个时期的黄帝十二古姓之一。

此时的姓氏还不是一回事,姓与氏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才逐步产生。氏的出现,记录着人类历史脚步迈进阶级社会。所以,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西周以后,随着姬姓周王朝的建立和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姬姓“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的“氏”,赐土以命氏得姓才占据了我国姓氏来源的主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周之有懿德也,犹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这些封国都是源于姬姓的“氏”,其封国灭亡之后,国人以国为姓,即以氏为姓。顾炎武《日知录》云:“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也就是说,夏商周三代以前,“姓”和“氏”分用,姓是总根,氏是分支,“姓”为“氏”之本,“氏”为“姓”之末。三代及秦汉以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可以混用。

可以明确的是,任姓是三代以前和“姬、酉、祁、己、滕、荀、葴、僖、姞、儇、依”等姓同时产生的古姓,由黄帝所赐得姓,是上古时期出现最早的古姓之一,不是隶属于其他古姓的氏(风姓任氏是任姓起源的另外一支,我们后文还会谈及)。任姓不是西周以后才出现的赐土以命氏、不是以国为姓的“氏”。我们在提及“任”这一古姓时,只能说“任姓”,而不能说“任氏”,只能说“任姓宗亲”,而不能说“任氏宗亲”。

第二,薛国不是任姓的得姓之地,而是“诸任”之一的薛氏的得姓之地位于今山东省的任姓国薛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国。据《通志·氏族》称:颛帝少子禺阳的第十二世孙奚仲亦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左传》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故后人称奚仲为中国造车鼻祖。任姓后人至西周时发展壮大。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就是任姓之女。周武王灭商后,就大封祖母家族任姓为诸侯,共封有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10个任姓国家。这些任姓国的封地范围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省长江以北地区。《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由任姓分离出来的这十个姓氏,“诸任”均为西周贵族,因此他人当时不敢与其争辩。其中,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任姓后裔畛,复于薛国,爵为侯”。周显王四十六年,薛国为齐国所灭。任姓薛国自薛畛开始,相传31世,其后裔在薛国灭亡之后就以薛作为自己的姓氏,故山东的“薛国”应为任姓后裔“薛姓”的起源地,而不是古姓“任”的起源地。按《通志·氏族》记载,任奚仲亦封于薛地的时候,任姓已经存在了12世之久,很明显,薛国不是任姓的得姓之地,而是任姓之后薛氏的得姓之地。这就如同“蔡”是姬姓之国,但蔡国与姬姓得姓无关,而是姬姓之后蔡姓的得姓之地。

第三,任国也不是任姓的起源地,而是风姓任氏的封地,得姓于战国时期。

关于任姓的另一个起源,是《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 郑樵的《通志》也说任姓为风姓之国,是太昊伏羲氏之后,风姓任国故址在今山东省济宁市一带。此观点认为,周朝以前已有风姓任国,在夏朝时地位相当重要,是夏王朝联系东方的桥梁,“太康失国”少康随母亲逃到了母亲的故乡任国,长大后以任国为根据地。“少康中兴”时少康就是借用的任国的军队夺回了王位。此后任国一度强盛,直至被商汤灭国。西周以后再被分封,为泗上十二诸侯之一,一直充当小国的角色,为齐,晋,鲁等大国的政治资本,战国时任国灭亡,国人遂以国为氏。

如果此说属实,则这支任姓就是风姓后裔任氏,与黄帝之子任姓不是一个源头,其得姓时间为战国时期任国灭亡之时。显然,这一枝任姓不是上古古姓,其得姓时间要远远晚于黄帝十二姓,故得姓于战国时期灭亡的任国的任姓,其故地不能作为整个中华任姓的最远始祖。

至于“相传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今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其后裔以国为氏”的说法也与历史记载不符。黄帝时期尚属原始社会阶段,各部落还处于游牧状态,没有出现封国的记载。我们可以看看当时一些氏族部落的名称:伏羲时代中原地区有共工氏、柏皇氏、朱襄氏、昊英氏、栗陆氏、赫胥氏、昆吾氏、葛天氏、阴康氏、中皇石、女娲氏等部落或国家。与任姓同时得姓的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祝融之后的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姓,绝大多数在其得姓时不是封国,而是部落名称。当时地广人稀,除了最强大的氏族部落有相对固定的地域外,其余各部落均处在逐水草而居的阶段,封国的出现是殷商以后的事情。任国的分封应该在西周初年。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朝初期,周成王找寻上古帝王太皞氏(太昊)的后裔,分封于任(今济宁任城)、宿(今山东东平)、须朐(今济宁)、颛臾(今山东平邑柏林乡)四国。后来在春秋晚期,鲁国执政上卿季孙(季子)想要讨伐附庸的颛臾国,还被孔子讥讽为“祸起萧墙”。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任国先后隶属于鲁、宋、齐等大诸侯国,直至战国末期的七雄之间依然顽强地存在。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方废黜了任国而改为任城县。由此可见,任国的出现是周成王时期,是夏商周三代普遍实行的“兴灭国,继绝世”的产物,此时的“任”是地名,国人为风姓,是风姓后裔而不是黄帝后裔。战国时期任国灭亡之后,国人以国为姓。所以,此任国在得姓时间上远远晚于黄帝十二姓的得姓时间,故任城也不能作为中华任姓的始祖地。

至于目前“任城说”提及的孔子弟子任不齐为任姓始祖之观点,更值得商榷。任不齐无疑是任姓先贤之一,值得人们去追思和纪念,但是,将春秋时期的人物作为上古古姓任姓的始祖就有点不着边际了。任姓得姓于黄帝时期,始祖怎么可能是春秋时期的人物呢?

第四,任姓的历史渊源早于中国绝大多数姓氏,其始祖地应该是新郑黄帝故里,始祖应该是黄帝以及有记载的两位女性,任姒和大任。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很少。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嬴(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多数已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

黄帝时期,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有记载的任姓最早的始祖有两个,都是女性,一为任姒,又名女登,炎帝之母。《史记·五帝本纪第一》: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任姒应该是目前有记载的最早的任姓先祖,但任姒的在世时间略早于黄帝十二姓,如果以任姒作为任姓始祖,则与黄帝十二姓在时间前后的关系上矛盾。

不过,古代也有人认为任姒并非炎帝之母,而是周文王母太任与周武王母太姒的合称。古人认为二人是贤惠后妃的典范。《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 颜师古注:“ 任,太任,文王之母;姒,太姒,武王之母也。”

两说中我认为后说较为可信。因为黄帝之前除了有伏羲氏的风姓以外,尚无其他古姓的出现,黄帝之后始有任姓,其源为“妊”,是出自母系氏族社会以自然现象称谓的典型古姓。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由黄帝赐封为任姓。到了商王朝末期,有著名的“挚仲氏任”,周文王之母大任就是来自任姓挚国(今河南省平舆县,两说挚国曾为薛国,两国为前后关系)的女儿。商末,挚国首领次女大任嫁给季历为妻,生周文王。《诗·大雅·大明》云:“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史称大任品德高尚,聪慧善良。身孕后,目不视恶色,耳不闻恶声,口不出傲言,不做非礼之事,是驰名的贤妻良母模范。《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记载其不近污秽,特长胎教,为历朝历代妇女所崇尚。另据典籍《康熙字典》中指出:“太任(太妊),文王之母”;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合撰的《毛传》中也记载:“挚国任氏之中女也。周语:富辰曰:昔挚、畴之国也,由大任。”东汉末期的著名学者韦昭(韦曜)特别指出:“挚、畴二国,任氏。大任,王季之妃,文王之母也。”

总之,周文王之母大任,是目前为止有明确记载而又没有争议的任姓先祖之一。

综上所述,任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得姓于黄帝,此为得姓最早的任姓起源主流。其后裔曾经分封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10个任姓国家,以及“挚、畴”二国,均为任姓国。至西周初年任姓挚国的女儿大任(又与周武王母太姒合称为任姒)嫁至周,即周文王之母。周成王时找寻上古帝王太皞氏(太昊)的后裔,分封于任(今济宁任城)、宿(今山东东平)、须朐(今济宁)、颛臾(今山东平邑柏林乡)四国,此为风姓任氏。现新郑有风后岭,此应该是风姓任氏的始祖之一。黄帝后裔“诸任”于春秋战国时期先后灭国,得“薛”等“诸任”十姓。风姓任氏灭国于战国后期,得风姓任氏一支,期间出有任姓先贤任不齐。再后历代又有源于官位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的其他任姓加入任姓家族,但均为任姓支流。

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任姓的始祖应该是黄帝,或者是任姒、大任;任姓的得姓始祖地应该是新郑黄帝故里。作者系: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研究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河南省任姓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任华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