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任氏家谱

2013年04月23日 | 阅读:2419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荷塘任氏家谱·概述

荷塘任氏的始迁地和聚居地,是在湖南的长沙和汨罗市城区之间高家坊。它位于湘阴、望城、长沙、汨罗四县市之交界处。京广铁路列车飞弛,城界公路运输繁忙。从高家坊至长沙、去汨罗市城区,分别为80分钟车程,交通甚为便捷。沙河聚众溪清泉,缓缓地流入湘江,汇入洞庭。东边有玉池山、明月山、达摩岭等山峰纵列,海跋多在700米上下,整个山体相连,山势嵯峨,突兀峥嵘。山间松茂竹苞,荫郁苍翠,清泉幽遂,瀑布垂帘。登峰可西眺湘江、南望长沙。西边有湖鼻山、高华岭、狮子岭、九峰山等,海跋多在500米左右,与东之玉池山相对峙。山体是在侏罗纪燕山地壳运动中由酸性岩浆侵入而成,多属花岗岩。这一带四季分明,气候暖和,雨量充沛,植被丰富,相宜于人类的繁衍生息和生存发展。高家坊境两边山峰耸峙,中间狭长恰似葫芦谷,历来为兵家回避之处,所以在战役年代相对安宁一些。因此,才有晋太尉陶侃之孙陶淡偕其侄陶烜来玉池山隐居,结庐炼丹以蜕化,至民国时期肉体仍完好保存于榔梨之陶公庙。

自明代洪武初年迁入高家坊的荷塘任氏,至今已640年。随着人丁繁衍,他们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其主要聚居地是:今汨罗市高家坊镇的鹿峰村、凤形山村、沙河村、永安村、永峰村及周坊时村的塘湾,杨桥村的任家老屋,望城县丁字镇谭家巷翻身垸村,湘阴县静河乡青云村等。

高家坊荷塘任氏的始祖宾一公,发迹于湖北襄阳。唐宋年间,江西较为发达,便于南宋德祐元年即一二七五年迁往隆兴,即今之南昌。是时,恰遇元兵南侵,文天祥在赣州既现在的九江当太守。宾一公便毀家募集壮勇一千人,帮助文天祥抗击南侵的元兵。到达后,文被朝庭召去,只好作罢。又闻刘洙起兵抗元,公前往考察,发现刘不行,便知宋朝大势已去。遂隐居兰溪之仁山。数年后徙福建莆田之青草坡,再迁江苏淮安县第二乡万子坳。他直到60岁以后才生两子一女。儿子成年后,便安排他们回迁湖北。长子任太一在荊州居住四年后,再迁潭州长沙县十三都金鍜岭擂鼓园卜居。次子任太二居湖北襄阳老家,裔孙任亨泰于明朝洪武(1388)科擢进士第一,钦点为状元,授修撰之职,官至礼部尚书。宋太祖看重其学识与德行,毎次呼喊为“襄阳任”而不称其名。曾出使安南,得到当地人的尊重。

任太一公居住的金鰕岭,山势陡峭,林木葱茂。峽谷中有一蜿蜒的山路,下山往北,可达长沙县新桥及湘阴的毛塘、塾塘。上山往南,经土地坳可去望城的杨桥、桥驿,也可以往西至湘阴的高家坊。当时正是元朝末年,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于兵荒马乱之际,任太一公之续配妻钱氏,十年间连生四胎五子。明洪武二年(1369),其长子任景春二十一岁时,便对诸弟说:“大丈夫志在四方,我们怎么能久居在这里呢?” 于是,他们翻山越岭,来到湘阴二都,居住在青江陂荷塘,继而陆续迁往外地。任景春入赘大塘坳杨港李德家,落业九岛冲,子孙繁衍称为荷塘任氏。任景仪迁居长沙乔口的黯塘,后裔繁衍称为黯塘任氏。任景季迁居长沙霞凝港,后裔繁衍称为霞凝港任氏。任景荣迁居益阳桃花港烂泥湖,后考中进士,担任江西吉水县知县。其子裔繁衍,散居安化桃源苌沙攸县湘潭新化宁乡各县,称为桃花港任氏。任景德则从金鍜岭迁居湘阴一都的毛塘,子孙繁衍称为毛塘任氏。毛塘任氏的二十三世孙任弼时,十六岁投身革命,成为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

这就是湘中地区“三塘两港”的源流。

随着人丁的繁衍,荷塘任氏后裔从原居地陆续向外迁居。明朝天顺年间,任万林公迁居燕塘。明隆庆元年(1567),任崇颜公徙居长沙谭家巷,现在属望城县丁字镇翻身垸村。明万历十一年(1584),任崇贝公由九岛坳迁居湘阴麦子湾,现在属湘阴静河乡青云村任家老屋。明崇祯元年(1628),任大福公由荷塘徙居丰仓,现在的汨罗市黄柏镇沙丰村。任继志公徙居湘阴文家乡孙公塘。清康熙二年(1663),任承先公徙居九峰山任家老屋,地处汨罗、望城、湘阴交界处。清乾隆十八年(1754),任德修公徙居低华岭三房冲,现属湘阴县玉华乡大福村。他们融入当地,得以生存和发展。谭家巷一支,麦子湾一支,九峰山一支,至今仍很兴盛。

 

在那生产力低下的岁月,先辈们连简朴的生产工具都没有,需要生存下去,首先要吃版、穿衣和居住。他们靠什么呢?靠的是老实苦干,靠的是筚缕蓝篓。好在大自然给予恩赐,免费提供阳光、空气和降水。有了光和热,便可抵御寒冷冰冻,有了光和水,可以促进以水稻为主、红薯、蔬菜为辅的农作物生长,获得收成,填实肚肠,延续生命。因此,先辈们十分讲究浸种催芽、扶犁撑耙、插秧薅禾、田间治理等要害技术,稻米加工讲究熟米筛谷等技巧。一直到农业生产集体化年代,乡民们对技术娴熟的农家里手,仍十分钦佩。

先辈们的生活非常简朴。身上多是自己纺棉纱请人织布再制成的大布衣服,新的常留着外出穿,在家穿补丁衣。“新三年,旧三年,补补纳纳穿三年”。有时候,一件衣,补丁叠补丁,深黑与灰白相间,倒也好看。吃什么呢?天天能有粗茶淡饭就不错了。鸡蛋要存留待客,富裕之家不到逢年过节,很少吃点鱼肉。甚至倡导“一餐稀饭省一把,三年稀饭买只马”,常将今日思明日,不忘有时想无时。有一位叫任友福的,土改时给他评了地主成份。他唯一的享受是:一只小缽里蒸几片腊肉,间两天端出来吃一小块。住的多是矮小的土砖茅屋,正如李白笔下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茅屋多用稻草扎盖,若遇长期阴雨,稻草霉腐,滴漏室內的是酱色的液体,蚊帐、衣被常染得一块块暗褐色。且不少人没有屋住,寄人篱下。当然,也有部分人家住土砖青瓦房。至于出行,晴天多穿布鞋,雨天穿油鞋、木跂。劳作时多穿草鞋。

在那漫长的岁月里,自然灾难总是袭击人类,生活的平静会很快被打破,当然也根本没有保证。倘若遇上夏旱连秋旱,便竭尽努力去淘浸找泉水,先保人畜,再救禾苗。如果遇到流行的疫病,只好去采挖中草药,能防则防,能治则治,不能防治便只能听天由命罢了。

在一九六零年前后,上上下下皆兴狂热。劳力集中,大放“卫星”,“元帅升帐”,砸锅炼钢,及至严峻失收,民不聊生,妇无生育,男患水肿,死人无计。直至解散食堂,恢复队为基础,方得好转。有一首“三农代价歌”,其中一段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情景:“蹐步蹒跚阻碍多,神州蓦唱跃进歌?政社合一公而大,全国大同咫尺波。钢粮并坐升元帅,高炉遍野烟如黛?家家炊断夕阳红,火箭卫星飞天外?密植无名禾挤禾,深耕三尺断犁拖。亩丘高产九千九,赶美超英听放歌!五风蓦刮凄声历,稗草丛中寻稻米,野荠蕨根红蓼香,饥肠盗食盈乡里。巳时扶殡哭声颠,未刻继闻噩耗喧。跪伏新坟身乏力,厥身瘦骨夜惊寒。分明人祸嫁天灾,仍还批右倾酿怪胎。”白旗“”高帽“谁不惧,岂容眼隙附尘埃。”

据《汨罗市志》显示,近七百年来,高家坊一带发生的重大自然灾难有:大旱三次,山洪七次,风灾两次,瘟疫三次,地震两次,牛瘟一次。其中一九六九年八月九日至十一日,玉池山区连降暴雨,桥坪水库三号附坝漫溃,280万立方米的库水陡然倾泻,咆哮奔腾,声如巨雷,惊天动地。狂澜所到之处,一切荡然无存。其山坡有一栋民房,洪魔从后山奔越奔驰,迸发千钧之力,即刻将民房铲除得无影无踪。凤形山村大屋里前面近三百亩农田,一遍砂砾,三年后才恢复地力。京广线的铁路桥梁,冲至30米开外,致使铁路中断通车56小时。此次溃坝引发的山洪,冲垮稻田3520亩,倒房252间。

就这样,先辈们不断战胜自然灾难带来的重重困难,以及极左人祸带来的创伤,筚缕蓝篓,含辛茹苦,艰难地生存下来。

 

高家坊素称文人之乡。

由于中原文化的南移和靠近湖湘文化中心长沙向外辐射的影响,先民们十分崇尚文化,尊敬文人。倘若谁家子弟读书考了秀才,中了举人,升了进士,至今传为美谈,经过几十年还不会忘记。当代有学子考了第一,上了高中、大学,甚至出洋留学,都要庆贺一番。并这也难怪,汨罗历史上共出三个尚书,高家坊占有两个,而且这两位都是进士及第,官至兵部尚书。一位是藤树大屋的彭泽,明朝世宗年间的兵部尚书,在巡抚辽东、总督川陕、经略哈密中功勋卓著。另一位是高华冲的李星沅,清代道光年间的兵部尚书,曾平息缅宁、筹建水师、办理曹运而建功立业。山陂冲的周锡溥、周锡渭,两兄弟一个进士,一个举人,同列为“湘中七子”。当然,台湾李运成上将应算是军界名流。父子名医黄世和、黄品松,著有《大战学理》的军事理论家瞿寿禔,《古汉语纲要》作者周秉钧教授等,学有所成。一个文人能影响一地,一批文人便缔造了地方文化。高家坊这么多人文韬武略,对荷塘任氏后裔产生了极其深远和重大影响。

高家坊人的特质,主要是坚韧不拔。一方面表现出质朴、笃实和创新,“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突出显现在“灵气”和“灵泛”。另一方面表现出倔强、坚韧和强悍,“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不死心”,突出显现在“霸气”和“霸蛮”。

在这方面,荷塘任氏堪称代表。任宾一自襄阳而隆兴而莆田而淮安,辗转四十余载。任太一于兵荒马乱之年,将五个儿子抚养成人。仁房尚瑶支的任采章,六十二岁考中光绪丁酉科举人,连湘阴的左宗棠都赞不绝口。粵汉铁路长岳段原来选择新开塘、大贤都东线走向。任澍波和龙泽南撰文在长沙的报刊上发表,与长沙的郑业桢等争执不决,最后是英国工程师布兰特沿线实地勘测,最后确定现行走向,硬是将铁路“争抢”过来,为高家坊人通往外部世界提供了方便。当第一列火车渐渐驶入时,沙河站挂出一副对联:“花事年年,为问岭表白云,黄梅开未;车尘历历,指点汉阳江树,流水依然。” 他们通过这一特别的文学样式,淋漓尽致地展现那愉悦的心情。

高家坊人深知,可以没有高学历,但不能没有知识;可以没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不能没有能力。他们处事上讲道理,不信邪,颇具胆识。遇到麻烦,总要注意先理后“兵”,不能让对方抓住“把柄”。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