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文化究竟暗藏何玄机?
先来抛一个老梗。A问:鲁迅姓啥?B答:姓鲁。A曰:非也,姓周。B答:蒙我,周迅是女人,我认识。
当然,这是个引子。引出了本章的话题,笑谈中国姓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有“百家姓”的说法,这只是虚指。根据《中国姓氏大辞典》的解释,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姓氏,大概有两万多个(当然,有些已经失传),而流传至今的,也有七千余个。但若说姓氏起源,一定是在上古时代。当时中华文明初成,国人大概学会了群居生活,进而有了原始的氏族。每个氏族,得有个称呼啊,不能总是“嘿、喂、嗨”瞎囔囔对吧。于是先民们根据原始接触的一些东西,如动物或自然现象等,给氏族取名号,于是出现了如“牛、熊、云”等称呼。打架抢东西的时候,也好区分,比如我是“牛帮”人、你是“熊帮”人,大概就是这意思(颇有点像当年东兴、洪兴的味道,当然,这是玩笑话),后来就演变成了最早期姓氏。
后来,随着文明的发展,母系社会兴起,于是先民的姓氏多以含“女”字为高贵,以此也有了传承。譬如,黄帝以“姬”为姓,炎帝以“姜”为姓,这在《国语》里都是可考的。到了周朝,“姬”更成了上流社会的第一大姓,但随着分封制的进一步建立,进而产生了诸多诸侯国,此时,姓氏文化也得到了发展,也开始走向多元。一些先民,开始以迁徙地为姓,比如鲁、韩、宋等等,原来都是封国的名号,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封国没有保存下来,但王室子孙们大抵都有“国破人续”的情怀,于是就沿用国号做了姓。
此外,还有一些平民百姓,在一个地方安定下来,繁衍成了宗族,但也总要有个区分,于是也常以地名或地理方位为姓,比较出名的有西门、东郭等。据说,这种起名方式后来流传到了日本,也大为盛行。比如,生活在泉边,就叫“小泉”,定居在井边,就叫“苍井”等。
当然,历史再往后走,姓氏也愈发多样。以先人谥号命名有之,如庄姓等,以先人官职命名有之,如司马、司徒等,以职业命名的有之。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当然,还有些姓氏的演变兴许跟先人的好恶、或者境遇有关了。比如孔明(当然,我们可以稍微谈一下)。
孔明这人,在中国历史上,应该没几个人比他出名,也不会有人讲他姓“孔”吧。孔明复姓“诸葛”,我们应该也都知道。但《三国志》对诸葛家族有记载:“其先葛氏,本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看得出来,诸葛氏的先人原来姓葛,后来移民到阳都,可这地方,已有葛姓居民。这本来没什么。但诸葛氏的先人可能比较傲娇,觉得不想和村夫野人同姓,或者也有其他的考量,于是将原户籍所在地“诸”县取用,成了诸葛。当然,这样的改姓,家里出了能人,当然就流传下来,也有人丁不兴旺的,就断代了。
另外,还有些非汉族的,融入了我们这个多民族大家庭。有的时候,也会改姓名。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比如,北魏孝文帝,鲜卑人,原姓“拓跋”,后为了主推汉化,改姓“元”。又如汉赵开国皇帝刘渊,匈奴人,原姓“栾提”,后久居汉地,就易姓刘了。后来,这哥们起兵争夺天下,为争取政权的合法性,竟还厚着脸皮尊阿斗皇帝刘禅为宗亲。此外,唐朝时期沙陀族人因英勇善战,为了统战需要,也被当时皇帝封了国姓“李”姓(譬如后唐唐庄宗就源于此脉)。
看吧,现在酒桌上国人热衷套近乎。你姓刘,嘿,我也姓刘,哥们,咱五百年前是一家,干一杯。咳咳,别急着认亲戚,兴许人家姓的是“栾提”。(文/白马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