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姓史话传奇之三
公姓史话传奇之三
三、历史苍桑说公姓名人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前520年):“春,伐邾,取须句,反其君焉,礼也。三月,郑伯如楚。夏,宋公伐郑。子鱼曰:‘所谓祸在此矣。’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周平王东迁成周洛邑,是在公元前770年。那时他的大夫辛有到伊川,见到在野外祭祀的人已是披头散发,非中原先前的祭祀礼制。说明平王东迁洛邑时,洛邑南部伊川境内,原先周公创制的礼制已不被遵守。由此推测,伊川出土的带“公”字的陶器,应是周代早期器。从另一个角度,似乎印证《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记述公姓为新生孩童“过百日”的祝愿诗,应作于西周成王时期,那时是周的开国时期,国运昌盛,如日初升,周公制礼作乐,百姓安居乐业,祭祖敬神仪式浩大。
而出土带“公”字的周代陶器的大辛店,在史料中就称为伊川,
例如宋代哲学家邵雍的祖坟在伊川大辛店,他从洛阳到伊川上坟,《伊川击壤集》中(十八日逾牵羊坡南达伊川坟上)诗写到:“年年时节近中秋,佳山佳水烂漫游。此际归期为君促,伊川不得久迟留。”
周平王东迁洛邑260年后,鲁僖公三十二年(前510年),周敬王曾请晋帮助,召集各诸侯国对洛邑的成周加以扩建,把东北边本来在城外的瞿泉也圈到城内来。这一年的秋天,秦国和晋国为了对付伊洛之戎,就把原居甘肃敦煌的陆浑之戎迁到伊川。伊川出土带“公”字的周代陶器,大约是这个时期给毁坏的。
再其后约百十年后的周威烈王时(公元前403年),因为三川地震,周威烈王将魏、赵、韩三国改封为诸侯。赵国有一位姓公的相国公仲连因秉公办事,不畏王权而载入史册。
当时赵烈侯爱好音乐,问公仲连说:能否将爱的人“贵之”?公仲连答:只能“富之”,不能“贵之”。赵烈侯要赏赐给郑国来的的歌伎枪、石二人田各万亩良田,公仲连答应了。隔了一个月,烈侯从外地回来,问赏田亩的事办好否?公仲连答: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隔了几天,烈侯再问这件事,公仲连称病不上朝。
后来公仲连推荐牛畜、荀欣、徐越三人,牛畜建议“以仁义,约以王道”,荀欣建议“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徐越建议“节财俭用,察度功德”。赵烈侯认识到到公仲连就是要按照德行来选拔人才,而采取消极对待赏田给歌者的决定。
后世公姓宗祠撰通用联有这样的句子:
歌田未与,宁忤烈侯。
典指公仲连秉公办事。赵烈侯爱好音乐,想赐给郑国歌者枪、石每人万亩田,公仲连顶住不给办,装病不上朝。
春秋时清正廉洁,拒不受贿的名人还有一个叫公仪休。当时身为鲁国宰相的公仪休,曾有人要送给他一条大鱼,公仪休不要,送鱼人说:“你喜好吃鱼,特地送来给你,你为什么不肯接受呢?” 公仪休答曰:“因我喜欢吃鱼,才不接受你的鱼。” 送鱼人不解其意,问他:“那是什么道理呢?”他说:“现在我身为宰相,还买的起鱼,接受你的鱼,等于受贿,应被免职。没有官位后,你还会送给我鱼吗?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前520年):“春,伐邾,取须句,反其君焉,礼也。三月,郑伯如楚。夏,宋公伐郑。子鱼曰:‘所谓祸在此矣。’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平王东迁成周洛邑,在公元前770年。那时他的大夫辛有到伊川,见到在野外祭祀的人已是披头散发,非中原先前的祭祀礼制。说明平王东迁洛邑时,洛邑南部伊川境内,原先周公创制的礼制已不被遵守。由此推测,伊川出土的带“公”字的陶器,应是周代早期器。从另一个角度,似乎印证《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记述公姓为新生孩童“过百日”的祝愿诗,应作于西周成王时期,那时是周的开国时期,国运昌盛,如日初升,周公制礼作乐,百姓安居乐业,祭祖敬神仪式浩大。
而出土带“公”字的周代陶器的大辛店,在史料中就称为伊川。
周平王东迁,定洛阳为王都后,王纲解纽,统治松驰,工匠及其技术才稍稍流入民间。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有余粟,女有余帛”,农民也有了用以“易械器”和手工业品的商品。交换日益扩大,农工之间,百工之间,都需要交换,民间蕴蓄的潜力是巨大的。在不长的时间内,便出现“百工居肆”的局面。短短二三百年间迅猛发展的,在中国商贸史上也是罕见的。
这是个飞跃发展的时期。铁器的使用,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很多森林、池沼地带被开发出来变成良田,各国人口大量迅速增加,种粮植桑,农业生产和手工业技术飞跃发展。青铜冶铸高精的技术令人惊叹,专业化制漆、髤染、刺绣、陶冶……手工业的飞跃发展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金属铸币刀、布、圆钱……取代贝币,似雨后春笋般地迅猛发展起来。实现了由贝币到铜币的实质飞跃,形似农具铲子的各种布币流行于魏、赵、韩三国地区;形似腰刀的各种刀币流行于齐、燕、赵三国地区;似环的圆钱流行于东西两周及秦一带;似贝的铜贝流行于楚。这些铜币的铸造发行是不统一的。各国首都和许多地方的官府都在铸造发行,促进了大规模商贸活动的稳步进行。
《货殖列传》中列举有邯郸、燕、临淄、陶、睢阳、吴、寿春、番禺、宛、长安、洛阳等;都有转运枢纽、商品集散的市场,说明当时商品流通的数量是如何的庞大,商品经济遭逢它从未有过的黄金时代。洛阳作为当时的周天子王都所在,周天子名为天下共主,并没有用王权来限制商贸活动,倒是周王室充分发挥洛阳“水陆通,贡赋等”政治、地理优势,促成洛阳成为天下商品聚集和交易的最佳地点,丝绸作为中国的特产,由洛阳转运到西域或更远的地方不足为奇。由此引来后世争夺洛阳的战争不绝于史,“得中原者得天下”,“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就是洛阳作为天下最早的商品聚集交易的王者之都和丝绸之路的起点换取的代价。
古人是怎么才能认定洛阳就是天下之中呢?东汉班固是这样说的:“昔先王之经邑也,掩观九澳,靡地不营。土圭测景,不缩不盈。”原来,早在周成王时,周公派召公到洛阳去进行选都的测量,走遍了洛阳周围的山山水水,风水不好的地方决不能营建都城。召公后来发现涧水以东,廛水以西这块地方风水最好。从洛阳的地形看,洛阳盆地四面环山,藏风聚气,是个好地方。
但是,怎么才能确认这里就是天下之中呢?古书上这样说:“圭长一尺五寸,夏至之日,竖八尺表,日中而度之,圭影正等,天当中也。若影长於圭,则太近北,圭长於影,则太近南。近北多寒,近南多暑,近东多风,近西多雨。”《周礼》曰:“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四时之所交,风雨之所会,阴阳之所和,乃建王国也。”
那么,“圭”又是什么东西呢?“圭”是用玉做的古代的一种礼器。古书上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黄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典瑞: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圭璧以祀日丹星辰;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
圭,在造型上是下方上尖的长条形玉片,有的是上呈圆弧形。表,是指古时的华表,在造型上可能是一根竖立的标杆。在地上竖一根八尺长的“表”,等到每年夏天夏至之日正午之时,用“圭”来量取“表”的投影,如果影长刚好和“圭”的长度一致,这里便是“天下之中”了。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