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前模范公方莲,誓为革命血汗洒
蒙阴县志大事记中有载:“1947年春,野店区烟庄村的六姐妹为支援莱芜战役,担当起支前工作。动员全村妇女,两天两夜烙煎饼2500公斤,凑草料1000公斤,半月洗军衣2500余件,做军鞋300双”。在支前篇中有写到,“解放战争中,全县支前民工共21万人次,英模事迹大量涌现。野店区烟庄村的干部、青壮年都随军支前,只留下有腿疾的党支部书记公方庆。青年妇女张玉梅等六姐妹,毅然挑起支前拥军的重担,分别代行村干部的职责。样样工作都做的出色。《鲁中大众报》报道了她们的事迹。”
清末民初,天灾不断,匪患常有,1924年公方莲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幼年丧母,与父亲兄弟相依为命,度日维艰,备受煎熬。四五岁时就到地里挖野菜、摘树叶补充口粮。有空她还要跟着父亲识字,铸就了公方莲坚强的性格和善良的心地。
1928年,蒙阴境内连年土匪横行,民不聊生,又遭遇干旱、冰雹、蝗虫等灾害,民间瘟疫蔓延,使得老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纷纷外出逃荒。公方莲跟随父母、兄嫂背井离乡闯关东。在东北受尽寒冷、水土不服之苦,不久母亲病逝,嫂子病重。悲痛万分的她还要侍奉年迈的父亲,照顾病重的嫂子,抚养刚出生的幼侄,茹苦含辛。抗战爆发后,东北沦陷,一家人扶老携幼又返回家乡蒙阴烟庄。
1938年,烟庄建立了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当时的地下党员野店区教导员陈万新和公方莲的父亲以做货郎生意为名掩护抗日工作。十几岁的公方莲就担负起为革命同志做饭、送饭、站岗放哨、传送通知、掩护过往干部等任务。因为货郎担生意是革命经费,来往同志们的吃饭问题加重了公方莲家的困难。自己家人吃糠菜省下粮食,借粮食为同志们做饭。由此,公方莲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也锻炼了她沉着、机智、不怕苦、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
公方莲积极发动村里的妇女参加识字班,学习文化受教育,宣传抗战爱国思想,抗日战争胜利后公方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初期,莱芜战役参军支前动员会议后,上级将准备煎饼、马草、军鞋等物品的任务交给了公方莲,她接到任务后积极组织妇女老幼及时开展工作,将各户交上来的粮草、熟食、鞋袜等逐一记账,等革命胜利后好对组织、对个人有个交待。随后,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的人马源源不断地驻扎、过往烟庄,向寨子、张庄一带进发。公方莲带领六姐妹分工负责,应接不暇,提前号下的房子不够用,她们带头腾出自己的住房让部队战士们住。为了让部队迅速露营、过境,六姐妹吃了不少苦,一天吃不上一顿饭,汗水湿透衣衫是常有的事,这闻名遐迩的“沂蒙六姐妹”便是部队上的人给叫起来的。
大部队过境刚结束,莱芜战役打响了。公方莲会同村里其他女同志,两人抬一箱重达150公斤的炮弹,翻过两座大山,头顶悬崖脚下深渊,沿着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运弹药,肩膀磨破了用毛巾一包继续抬着走,脚趾流血不吱声,无人喊疼。炮声就是命令,看到自己抬来的炮弹又装上军车运往前线,姐妹们那叫一个恣呀,不顾天黑、伤痛、饥饿,翻山回家,继续做拥军工作。
记者 车少远 通讯员 公丕勤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