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氏家谱》收藏记
《公氏家谱》收藏记
言语姓公,名衍余,俗称“老公”,雅称“言语兄”,祖上乃春秋战国时鲁国贵族鲁昭公的儿子公衍或公为的后代,从春秋到汉唐都有公氏名人记录,但真正树碑立传有文字记载当在宋朝宣和元年开始。鼻祖名字不详,配包氏,自沂州府西南60里(属蒙山之南东夷部落)迁徙至新泰县野店镇上东门定居。元朝时公氏家族开始在军伍扬名,明朝时达到鼎盛——“五代进士,父子翰林”,尤以公鼐的诗文著名,乃明朝江北最著名文学家之一,其诗集《问次斋稿》至今被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公鼐为《公氏家谱》的考证和延续做了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遗憾的是,清朝以前的家族历史都是靠碑文或竹制书签的方式流传,至今却无传世之物。
《公氏家谱》开始纸版印刷是从清朝开始,目前能保存流传下来的尚有如下几套:
清朝乾隆年间(3卷本)版本,最早的一套,目前只有一套。
清朝嘉庆年间(4本卷)版本,也只有一套,但损页惨重。
光绪年间(5卷本)版本,目前完整的只有2套,还有一套不全的,由本人保存。
民国年间(12版本)的不足5套,其中,二老爷培均保存1套。
本来,光绪年间的5卷本,我可以保留一套,但是,我的这一套有两本残缺严重,其中里仁族丢失过半,称不上是完整一套了。而此时恰我的同族亲人——北京某广告设计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得知后,向我提出有偿修补收藏,考虑到这是公氏家族的共同财产,而且,关键是他有能力修补之,我就把第二卷“景仁族”从二老爷那里“请来”转存于他,自己这一套就少了一本,残缺一本。我当时考虑,只要是家族之人收藏,无论谁拥有,只要他有能力保存,就值得我们信任和尊重。他作为80后出生的人,在北京拥有了自己的产业,对家谱的保存怀着十分痴情和真诚的感情,很是让我感动。他虽为老板,却继承了老祖宗的美德,拟投资20余万元完成对家谱的修补和保存,并承诺,一旦国家或家族需要,他会无私地将其贡献出来,这种精神实在少有。
根据我目前掌握的情况,《公氏家谱》的保存充满了曲曲折折的过程故事,其中,我二老爷这一套能保存下来也是跌宕起伏:首先是经历抗日战争时期,第二个是土匪光棍时代,第三个是文革时期,三次浩劫,将中华文明载体破坏掉了一半还多。我们家族这一套主要功劳是读过私塾的二大爷和从医的二老爷,过程如下:日本鬼子进村时,到处掠夺,二大爷将其放在小屋的梁头上,被日本鬼子用刺刀穿过,知道是家谱后才放过。所以,光绪年间这一套,卷侧至今有被刺刀穿擦的痕迹。闹土匪时,土匪搞不到钱就想拿家谱撒气,老人们苦苦求告,并拿出资财顶替后土匪才松手。最艰难的是文革时期,二大爷作为村支部书记,家谱属于“四害”“流毒”“封建迷信”范畴,因此,绝对不容许保存,二大爷只好托付给予行医的二老爷,由他夹在药铺的中药箱子之间才得以保护下来,所以,我们家族的这套家谱中药味特别浓厚,估计正是由于不找虫子,才能完整保存到今天。
据说,最惊险,最宝贵,最感人的还是乾隆年间这一套的保存过程,我会在出差回去后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