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东邓氏

江苏如东邓氏

2013年05月14日 | 阅读:2370次 | 关键词: 邓氏

邓姓起源与发展

原文:约公元前13世纪,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故城在今河南省邓州),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为邓侯。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

纠错如下:

约公元前13世纪(有一些史料认为是公元前1264年或是1260年,我个人看法,具体年份有待重新核实),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故址在今湖北省襄阳邓城),是为邓侯,称子氏)为邓侯。

原文: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强盛时的疆域,北起南阳盆地南部,和申国,吕国(今河南南阳境内)相邻;东连今湖北枣阳,与唐国相接;南接汉水,和罗、彭、鄢、卢戎相望;西邻谷国(今湖北谷城),周围约150余里。春秋时,邓国在大国争霸的形式下求生存,曾多方与大国交好,如“楚武王、郑庄公皆取邓女,谓之夫人邓曼”(《古今姓氏书辩证》);公元前705年,邓侯吾离又与西邻的谷伯去今山东曲阜朝拜鲁国。但是,公元前703年楚与巴会师围夏(应是笔误,应为鄾)时,邓侯曾派兵去救援而得罪楚国。鲁庄公十六年(前678年),邓国传至邓祁侯,被楚文王灭掉,子孙以国为氏,就是邓氏。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关于曼姓邓国的都城,有两种说法:一为河南邓州市,一为今湖北襄樊市北邓城镇。《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肯定“邓,周国名,曼姓,即今河南邓县”之后,又说:“《汇纂》释例曰:邓国义阳邓县,今湖广襄阳府东北二十里有邓城。《春秋地理考实》邓国,今河南南阳府西南百二十里邓州是也……若襄阳府襄阳县东北二十里之邓城,当时虽仍属邓县,别是一地,为邓国之南鄙(边界地方)。《汇纂》误。” 

纠错:

原文中说:“关于曼姓邓国的都城,有两种说法:一为河南邓州市”,这是有点不尊重史实。

理由一:1981年,古邓城遗址被湖北省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6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是真如原文所说邓州为邓国的都城,那为什么国务院敢在古邓城遗址立碑?

理由二:据《旧唐书.地理志》“邓城,汉,邓县,属南阳郡,古邓城也。唐初称安养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安养县为临汉县。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改临汉县为邓城县。”直到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撤并入襄阳县。

理由三:說文解字中说: 简明字是,南阳穰乡,穰县乡名也,从邑。婁声,力朱切,古音在四部。(注,此字用电脑是无法打出来的,也就是说没有录入现代汉字目录中)

周朝时,吾离是周封邓国侯。这点无可非议!邓国有两个附属国一个鄾国、一个邑,鄾国在邓城(邓国的都城)西南地区、6公里处;邑在邓国的西北4045公里处,也就是现在的邓州城区。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兼古籍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舒大剛(师从金景芳先生治经学,199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在《周易》、金文“享考”釋義(周易研究20044期)说西周國族名,在今河南鄧縣。是從刑南伯簋的考古中发现的金文(銘文)。

原文:由于楚、邓为甥舅之帮,楚国灭邓仅是将原臣服于周的邓国更易为楚之属地而已,所以,亡国后的邓国子孙,大多仍安居故土,有的还在楚国做了官。这些人均被称为楚人,著名者有被称为“楚之良”的邓廖。春秋末,邓廖的遗孙邓析到郑国做官,而邓氏多数仍为楚人,历战国、秦、至汉代,由于战乱、官职调遣等原因,邓氏有移居于今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省者,如西汉时的邓通为蜀郡南安(今四川东山)人,邓先为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东)人,邓宓为番禺(今广东广州)人,邓彭祖为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中叶,邓况始自楚徙居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子孙以农桑为业,过了百余年默默无闻地生活,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正如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所云:“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一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悝、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据邓氏族谱载,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的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

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其中较著名的有安定(今甘肃泾川)邓氏、平阳(今山西临汾)邓氏、长沙(今属湖南)邓氏、城郡(今河南淮阳)邓氏等。所以,宋代的《广韵》称,邓氏“出南阳、安定二望”。

北宋初,李姓有一支改为邓姓,为邓姓增加了属员。据《安化邓氏谱序》载,南唐后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亡国后,由于宋太宗下令缉捕南唐宋室甚急,李从镒的儿子李天和逃到安化(今属湖南),为躲避灾难,遂以其父分号为氏,改为邓姓。

邓氏移居台湾最早者,是江西宜黄县人邓显祖,他在郑成功、郑经父子治理台湾时为郑氏部属,死后葬于今彰化县的八卦山。据台中县东势邓氏保存的旧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原居广东大埔县桃源村,后于清初由邓松阳率子上驾、上南移居台湾彰化县猫雾栋上堡朴子篱内土外庄。此外,清代邓氏入台及在台活动的情形,见于文献记载的还有:康熙五十二年,邓旋其与他人和垦于海山堡北投等地;康熙六十年,粤籍义民邓彦有居于下淡水(今屏东);雍正元年,邓徙居于凤山县,与邑人同立杨邑侯去思碑;乾隆十二年,邓永仓新建凤山县学名伦堂;乾隆二十四年,邓德反捐建里港天后宫;乾隆四十九年,邓承山与庄民同立内埔乡昌黎祠文宣王祀典引碑;嘉庆八年,邓添芳、邓受声居于今屏东县内埔乡,捐建天后宫;嘉庆十八年,邓芳瑞居于燕雾堡,立东山义冢示禁碑;道光十六年,邓忠贞捐建嘉义械工。台湾邓姓主要来自广东,以客属居多,现为台湾第56大姓,大多住在北部的新竹、苗栗、桃园、台北。

为了进一步求发展,近代以来,邓氏有不少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开拓新的事业,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

邓姓历史名人众多,彪炳于史册者即有200余人,其著名者如:春秋时郑国人邓析,为法学先驱、名家;西汉蜀郡南安人邓通,文帝时官至上大夫,并赐给蜀郡严道铜山,许其铸钱,当时邓氏钱遍于天下。

东汉至三国时的邓姓大都出于新野:邓晨,刘秀的姐夫,西汉末从刘秀起兵,东汉初被封为房子侯,历任中山、汝南太守,曾派都水掾许杨主管修复汝南鸿郄陂工程,灌田数千顷;邓禹,初从刘秀镇压农民起义军,东汉初任大司徒,封酂侯,后改封高密侯;邓绥,邓禹孙女、东汉和帝皇后,和帝死后,她临朝执政,其弟邓骘任大将军,专断朝政。三国时蜀名将邓芝,魏名将邓艾,也都是新野人。此外,东晋有尚书右仆射邓攸;宋元之际有学者邓牧;明代有福建农民起义军首领邓茂七、邓伯孙;清代有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有与林则徐协力查办鸦片的两广总督邓延桢,还有诗人邓辅纶,海军著名将领邓世昌。

近现代邓姓名人主要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邓仲夏,农学家、土壤学家邓植仪,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真菌学家,新闻工作者、学者邓拓,而最为著名的则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第二部分 天佑堂一族迁入江苏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根据十六世孙邓采石读谱回忆录写就。原“天佑堂”宗谱共分四卷,惜哉文革间视为四旧焚毁,今仅凭读谱记忆写此略传。

本族始迁祖海珠公,原籍江西南昌爱明。明成祖靖难之师南下,不顺者诛。公为倪太守故友,倪太守高义不屈,死节。公受株连,不得已只身潜至江苏角斜,止于陶姓家,陶以女妻之,遂家焉。靖难之师既息,明成祖大赦天下,公之族弟珍,任泰兴县令,公闻讯前往会于私衙,兄弟相别十余年,悲喜交集。及珍任满,邀公回籍,公因陶公故,遂留居角斜。公生二子,长舒、次须。舒子玉山,玉山子东洋。东洋公少有大志,见角斜地质贫瘠,又不惯与盐枭为伍,遂迁居如皋之东古坝北,自为一宗,创建邓庄,公乃古坝邓庄邓氏之始祖。 

第三部分 邓庄本族之列祖列宗 

兹将邓庄本族各世祖列于下:

一世祖 东洋公

二世祖 氏村公

三世祖 怀萱公

四世祖 西畴公

五世祖 旭华公

旭华公钦赐乡饮大宾。田园纵横百里,家宾数百,机杼之声不绝,号称百万,乃皋东首富。为本族旺盛之期,建祠于如皋北门,建关帝庙于邓庄。

六世祖 明治公  明治公字粹生,因子贵钦封文林郎。明治公生二子, 杰人公,卓人公提督商州。卓人公即马塘邓氏之始祖。

七世祖 杰人公  杰人公字士英,初任蓝田县,陛授潼关分府。

八世祖 永年公

九世祖 咸齐公

十世祖 宗梅公

十一世祖 清斯公

十二世祖 锦瑞公

十三世祖 庭宗公  庭宗公名玲,系锦瑞公之二子,于清道光年间迁于丰西华严庵经商,商号邓隆裕。庭宗公生六子为十四世祖,谓之老六房。(华严庵位于江苏如东丰利镇西首)

第四部分   十四世  华严庵邓氏分支老六房

庭宗公所生六子为十四世(以“土”字部首取名)

长子名增,字益龄。妻孙氏,居于严家庄,业商。增生二子长锟、次镐;生一女适刘门。

二子名垣,字星街。妻缪氏。居华严庵,经营川广百货,商号邓隆裕。二子长锐、次鎏;生一女适吴公和卿。

三子名墟,字舜友。妻先缪氏,续应氏。居华严庵经营:杂货、染坊、药店(保和堂),商号东隆裕。生三子长铜、次铮、三子鑫;生一女适葛公子居为前妻。

四子名壎,字韵篪。妻吴氏。本人前清秀才,自立私塾。生一子镜经营木行。生一女适陶公雨人。韵篪公于一九四四年春病逝,终年八十五岁。

五子名堦,字步瑶。妻张氏。居华严庵,业商。经营杂货,店号西隆裕。生二子长镔、次锷;生一女适葛公子居为后妻。

六子名?,字楚桥。妻姚氏。居潮桥北经商。生一女适郭公绪基。此房至此,无本姓后人继承。

十五世(以“金”字部首取名)

长房(2人 益龄公之子)长子名锟,字剑卿。妻刘氏。居于严庄经营香店。生三子碧、磊、岩。生一女适徐公长富。

次子名镐,字武臣。妻张氏。居于严庄与兄合营香店。无子,立侄磊承嗣。

二房(2人 星街公之子)长子名锐。妻徐氏。居于华严庵业商,经营广货。生三子硕、磻、碤。

次子名鎏。妻徐氏。居于华严庵业商,经营粮行。生三子矾、确、磁。

三房(3人 舜友公之子)长子名铜,字虎符。妻桑氏。居于华严庵,业商,兄弟三人合营东隆裕。生一子一女,早丧。由同生公承嗣。

次子名铮,字铁庵。妻殷氏。居华严庵业商。生二女,长月英适徐公克友,次云英适殷公金林。由同生公承嗣。

三子名鑫,字璞山。妻方氏。居华严庵业商,生二子,长子磬,次子砻(十二岁时病故)。生二女长女灵英后适陆门,次女灵芳适吴世成,居白蒲镇。

四房(1人,韵篪公之子)邓镜,字卜符。妻严氏。居于华严庵业商,经营木行,生一子砚幼亡。生二女,长玉英十八岁病逝,次俊英适吴义臣,邓姓仅传至十六世。

五房(2人,步瑶公之子)长子名镔,字利锋。妻纪氏。居于华严庵,业商,与弟合营西隆裕。公无子,由磺承嗣。

次子名锷,字齐锋。妻唐氏。居于华严庵,业商,与兄合营西隆裕。生二子,长子磺,次子碪。生一女平英适张笃琛。

十六世(以“石”字部首取名)

邓碧,字竹堂,乃长房剑卿公之长子。一九一二年生,妻沈氏。定居石港镇,业商。养子敬文。

邓磊,乃剑卿公之次子。妻凌氏。居严庄。养子锡如。磊承嗣于武臣公。

邓岩,乃剑卿公之三子。妻于氏。居严庄,业农。生六子二女。

邓硕,字文彦,乃二房进之公之长子。

邓磻,字逊谿,乃二房进之公之次子。

邓碤,字采石,乃二房进之公之三子。

邓矾(1919-1988),乃二房凝之公之长子。居于华严庵,业农。未偶,由磁之子缤承嗣。

邓确(1923-1987),乃二房凝之公之次子。居于华严庵,业农,未偶,由磁之子缤承嗣。

邓磁(1923-2003),乃二房凝之公之三子。从教三十六年,历任成人教育辅导员和小学校长等职,于1987年光荣退休。妻朱金玲,石港粮站工作,退休后全家定居石港。生三子纲、纬、缤。生一女名绚适许国富。

邓磬(1915-1965),字同生,乃老三房璞山公之子。妻虞玉英,丰西医院职工。公生一子名级,北京铁道学院毕业,硕士学位,为上海市铁路局总工程师。现居上海。生三女:长女丽华适徐立发,二女丽如适季林熙,三女丽红为磊抱养适周贤泽。

邓磺(1923-2003),乃老五房齐锋公之长子,利峰公之嗣子。业商后从农。妻於九英(1923-2008),居于华严庵。生一子名结。

邓碪(1932-2007),乃老五房齐锋公之次子,完小毕业,业农。

随着形势的发展,老六房之后裔分散较广,各支情况难以汇集,华严庵邓氏老六房情况概述至十六世。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