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周易》文化

2015年03月18日 | 阅读:2177次 | 关键词: 周易

《周易》原为卜筮之书,是出自于《易经》。它是国学(内含儒道两家思想)重要经典之一。相传夏代有《连山》,商代有《归藏》,都是卜筮之书,与《周易》相类似,但其书早亡。汉代时尚存《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后来都散失了。今传者为后人依托,并非原本,不可凭信。至于被儒家奉为经典的《易》,实为周代卜筮之书,故称《周易》。秦皇焚书,不焚卜筮之书,故《周易》得免于秦火之劫,作为可靠的先秦典籍而流传至今。

《周易》是一部论“变(易)”法的奇书。《周易》的变法序列是用形象表达出来的。这些看似神奇的形象不是凭心灵的任意创造、而是有它物化基础及其实践这个认识环节。《系辞》曰:“古者包牺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因此,受远近诸事物变化的启迪而揣度天地万物变化的奥秘,并把其效法成形象,以透析其本质和规律,达到把握万事万物基本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是作卦画的初衷。显示了《周易》属于形象思维性质的最原始的本质属性。

《周易》包括《经》、《传》两个部分。“经”为经典,“传”即解释经典的文字。《周易》是古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蕴涵着丰厚的传统文化信息。在今人看来,它好似一座宝库,璀璨斑斓,炫人眼目;丰富多彩,令人赞叹。

一、学术信息包罗万象

因为《周易》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观物取象”,而“形象大于思想”。发展变化的观念是贯穿《周易》的一个基本思想。《易经·泰卦》九三爻辞:“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传·系辞上》所谓:“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都体现了物极必反的原则,包含着朴素辩证法的真理。

二、文学价值不容忽视

有学者认为,《易经》的卦爻辞可以看作中国最古老的歌谣集,其产生的时代比《诗经》更早,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的现实生活,也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愿望。其特点是取象生动,音韵和谐,含蓄蕴藉,引人遐想。《易经》的卦爻辞富于诗性,那些古老的歌谣,可以认为古代诗歌的萌芽。而《易传》则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以《文言》和《系辞》为代表的《易传》散文特色鲜明,其成就、地位和影响均不容低估。

三、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渊薮

《周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其讲阴阳刚柔:“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系辞上》);“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系辞下》);“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坤文言》)讲通变:“生生之谓易”、“通变之谓事”(《系辞上》);“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讲中正:“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乾文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周易》渊源甚古,其卜筮之书的特质使之充满了臆测的模糊性及不确定性,具有取象的朦胧美和意义的微妙感。在今人看来,更具有时间的遥远感和空间的飘渺感。上述种种超现实的特征给《周易》打上了神秘的色彩,后世儒家的经典化和神学化,更加深了《周易》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

“东方古文化”是以中国为发源地,《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已成为汉族文化之根。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