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之孝道文化与家谱文化

2014年09月17日 | 阅读:1315次 | 关键词: 文化

中华文明孝文化当数第一,百善孝为先,家庭家族观念源远流长。当今社会飞跃发展,思想多元,迫切需要一种归属感,认祖归宗成为了新时尚。作儿女的对长辈敬孝,不但体现在生活中,也体现在文字中。传承孝道文化与家谱文化,是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发展价值。

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已有“孝”字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在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祖的习俗,每逢旧历年节,不仅举家团聚,而且还往往要祭奠先人。“先人”不仅包括我们幼时曾承欢膝下、现已故去的长辈,还会上溯很多代,甚至直到最早冠以家族姓氏的始祖。祭祖的习俗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感激先人的情怀,也体现了孝道文化与家谱文化之间浅出深入的关系。

“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

古往今来,国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谱,这是传承文化的最有效的方式。其中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一个具象的体现。家谱文化最核心的意义是为了记载人们代际间的顺利传承。30年是一代人的成长时间,因而家谱基本上按照这样的时间间隔进行编修,如果一个家族超过30年还未修谱,那么就会被认为是不孝子孙。一部家谱,连接起的是或已疏远的亲情;先人载入家谱的善举,又是后人上进的动力。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家谱文化是中华好家风的传承。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家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巍巍中华,源远流长。“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作为载体之一的家谱文化,同样传承着中华文明。当今社会的我们都应该肩负起弘扬中华孝文化,发掘家谱文化资源,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为使命,为增进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