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传统宗族的乡土社会结构日益松散的情况下,重修家谱被认为是维持家族凝聚力的一种途径,因此我国民间重修家谱的寻根活动十分普遍。
阅读:3377次
-
“寻根稽谱——上海图书馆藏家谱精品展”,将“家谱”——这一渐渐淡出历史的民间文献,重新带入现代人的视野和记忆。从赵宽碑文、儿氏家谱、苏氏谱、欧阳氏谱等历史文献,到孔子、李鸿章、翁同龢、董其昌、鲁迅、盛宣怀、包玉刚、徐寿、贝聿铭等22种名人家谱,从历史沿革的宏观角度,以及个体历史叙述的微观角度,描述了
阅读:1581次
-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
阅读:1573次
-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这是从战国时期就有的一句话。这可以充分表明我们的祖先在2000年前甚至更早就发现了同姓不可通婚的这条规律,和姓氏所能带给我们
阅读:2233次
-
中国人修家谱的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家谱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从遥远的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到今天,中华民族的家谱文化绵亘数千年,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我国的家谱文化与中华文明一起绵延五千年,记载着家族历史,也承载着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情结。
阅读:1716次
-
提起百家姓,很容易让人想到宋代《百家姓》中开头的几个姓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些姓氏,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常见姓氏。全国也有不少人以它们为姓,甚至还有人把它们当做百家姓的代称,与它们有关的故事或传说也经常可以见到。在有关故事中,有些还与它们所表示的姓氏无关。比如一个关于“赵钱孙李”的传说,是
阅读:2135次
-
过去的中国人先有名,名又有乳名、小名、学名、别名、大名之分,此外还有字、号,号中又有别号、另号之分。古代中国人的名和字多是由长辈,如祖父母、父母或兄长取的,而号却是由本人取的,取号者多为社会上有地位、有名声、有文化的人。中国汉民族的个人名字发展至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由多变少,由繁变简。
阅读:1831次
-
姓名是符号,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窗口,它折射出一个社会及其文化的诸多方面。比较、研究中英姓氏习俗、差异及文化蕴涵有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提高文化敏感性,从各个侧面和视角去了解另一个文化世界,达到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阅读:2172次
-
“在中国的历史上,家谱是家族最主要的文献。过去,每一个家族都有家谱,人们有很强的寻根意识,都很在意老祖宗是什么人,怎么传下来的。家谱记录了很多历史资料,与国史、地方志一起,是共同构成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它对研究历史、社会有很重要的作用。”
阅读:1895次
-
中华民族的姓氏总数已达近一万两千个,这些姓氏源远流长,蕴涵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阅读:838次
-
若不是这本《赵氏家谱》,也许这个秘密将永远被时间封存,被保留完整的传统文化,不为人知的古韵遗风都将随着时间的流失,渐渐消磨。
阅读:12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