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澧水流域19个喻氏支系简介(一)

2013年05月31日 | 阅读:5304次 | 关键词: 喻氏

澧水情结系石门

“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历史上江西人文底蕴深厚,曾承载过“江西填湖广”的迁徙重任,喻氏石门支系即源自于此。

元朝末年,诰封正五品奉正大夫的维藩公时任澧州知府,膝下四子,三个迁川、鄂、湘,其中入湘的四郎公凤栖白云山下喻家峪(今石门县光荣院西侧上首),维藩公亦驾鹤归土于与石门一衣带水的石塘堰喻家塌(今澧县张公庙镇九堰村)。维藩、四郎二公即为支系始祖。

石门位于武陵山脉和江汉平原的连接点,西毗云贵,东指洞庭。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矿产资源、悠久的人文历史,使之享有“湘北门户”、“矿都”和“茶道源头”美誉。雄黄、矽砂和磷矿分属世界、亚洲和全国之最;今天,“橘乡石门、甜蜜世界”又名闻天下,中国柑橘节落户石门。先祖落业石门这块热土,既选择了即时繁荣,也憧憬着未来辉煌。

四郎公在喻家峪短暂居住后,迁至县城和依山傍水的八坪、黄泥、中渡一带繁衍生息、置地建祠,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澧水流域喻氏族群的中心,即喻氏总祠所在地。

喻氏宗族耕读为本、忠孝传家、诚实和睦、勤劳朴质。从维藩公到旺龙公连续十代为官;旺龙公后,族裔躬耕原野、行船从商、教书育人,以全新的方式光大祖业、显赫宗颜,曾创造了从中渡口到枣儿垭十五里不走外姓路的奇迹。

相传,正乾公大哉,文武盛名,曾凭一夫之勇,打开津市大码头;宗亨公东海,行善积德、体恤乡邻;定西公玉泉,清廉理政、和睦兴族。定志、定纪、紫楠、云庭诸公,修身养性、治家理财、文治武功,名垂青史。如今,喻氏子孙更是人才辈出、锦上添花,有副部级明受,厅级自觉,处级丕明、泽忠、泽汉,全国劳模自文,企业家自红,省市优秀教师明铎、明凡等,学者、博士,后起之秀不断涌现,可谓宗本昭彰。

维藩公后经四代单传,开始分支繁衍,至第十代形成二十三支龙字辈房系,第十六世正字辈更是高达二百一十四个。他们南迁北移,扩家置业,枝繁叶茂、人兴丁旺。除远迁和下落不明外,现在尚有三千二百丁民,独立房系十七支:中渡、黄泥、天供、八坪、九峰、花龙、龙凤、枣峰、姊妹、蒙泉、水制、花薮、七松、新堰口、所街、沃沙、停泫。分属石门楚江、二都、夹山、蒙泉、新关、新铺、所街,临澧修梅、停泫等两个县九个乡镇。

源远流长的澧水河横贯石门。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中,我支接纳和融汇了迁入石门周边及泛澧水流域的喻氏宗亲,先后和堰垭、白沙渡、张家山、梅家桥、关门岩、三官寺(含武陵源)联宗合派,统一派名;继国英、正谋两次编修石门墨谱之后,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十九世孙定志发起并担任总编,组织编修了澧水流域囊括十六个支系的苍梧堂《喻氏族谱》。现在,以石门支系为主轴组织的续修工作圆满结束,充分体现了支系深厚的澧水情结和非凡的亲和之力。

维藩公醒木震声犹在,转眼间七百春秋已逝。

抚今追昔,细叙家事族情,令人感慨万千。喻氏宗族唯有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方可勇立潮头!

竹天湖畔故事多

悠悠澧水,穿越大山、流过城镇,汇入八百里洞庭。

竹天湖,既是澧水的终点,也是洞庭湖的起点。位于澧县城东十五公里的小渡口曾家村,面积一千五百多亩,是洞庭湿地组成部分,水涨为湖,水落为洲;洲中有湖,湖中有洲;丘峦起伏,芦苇丰茂。这里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有“鱼米之乡”美誉。

四百多年前,维藩公七世孙廷赞后裔全志携彭氏婆婆,从石门顺澧水东流而下时,现在的竹天湖当时叫竹枝岗。繁盛的竹枝岗农工商一体。祖公大开眼界,落业后如鱼得水,财丁两旺,乐不思蜀,再也没有返回故土石门。

盘旋而过的松滋河曾是这里的交通命脉,木船是主要的运输工具。过往船只多在竹枝岗码头停泊。自全志公定居后,码头西面迅速崛起一个容纳庞大家族的喻家湾,河道外洲也因此称为喻家大洲。此地常年建造木船,秋季还是船只维修的时节,造船、修船的作业都在宽敞的喻家大洲进行。

造、修木船需要大量船钉,智慧勤劳的祖辈,充分利用竹枝岗独特地理位置所赋予的商机,很快形成了打造船钉的产业。经过几代人的拼搏、经营,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信誉,赢得了市场。“喻氏船钉”作为一个响亮的品牌享誉湘鄂,畅销南北,供不应求。喻氏族人“男女老少齐上阵,全力以赴造船钉”,家族随之富甲一方。据传,喻家湾有48棵重阳树,还有一条用青石条砌成的岩板路。逢年过节玩狮舞龙者“进来容易出去难”,可见当时喻家湾是何等兴旺。近期出土的墓葬棺椁是清一色做工精细的上等杉木或楠木,印证了喻氏家族当年的富足。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正当“喻氏船钉”如日中天时,咸丰年间的一场灭顶之灾悄然而至。传说中的蛟龙带来滔天洪水,形成汪洋,喻家湾连同整个竹枝岗,一夜之间沉入水底,竹枝岗从此变成“竹枝湖”。因此湖天成,后来人们习惯称竹天湖。

飞天横祸,无法抗拒。竹天湖喻氏家族只得顺应自然,分散到津市红庙、新洲,澧县小渡口、东港,临澧合口以及湖北大门土地、焦圻等地另谋出路。

竹天湖畔,居住着喻氏宗亲的曾家、董家、五公、左家等村一衣带水,一条高标准的水泥路,把她们与小渡口镇贯穿一体。沉睡了两百多年的竹天湖,被开发成棋盘式的精养鱼塘,成为湖南省水产龙头企业。一个现代化的水产养殖基地已经建成,每逢幼苗、成鱼上市,客商络绎不绝,再现了昔日“喻氏船钉”的繁荣。

盛世修谱。竹天湖支系虽无贤士贤达可列,但有可歌可颂之例。曾是中共地下党联络站负责人的开诰公,出任澧县津市镇(今津市市)解放前最后一任镇长,为和平解放津澧地区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就任津市政协委员;毕业于沈阳炮校的喻军,曾任浙江舟山某部军官,现在海口市工作。在二百多丁民中,有博士后一人,大学生十二人,大有后发之势。正是:竹天翠竹根基深,湖水涌波笑盈盈,人杰地灵喻家湾,血脉绵绵一家亲。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幸福安康,共铸辉煌,是喻氏家族的共同愿望!

香火绵延在夹山

夹山,意即两山相夹。关于夹山,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十九峰东端有个神奇的山湾,山湾的两边两座山头凹凸相对:天黑时自然合拢,山路封闭;天亮后自然分开,南北畅通。一天一孕妇路过山湾,不慎跌倒流产,玷污山湾。自此山湾不再合拢,但夹山的传奇却已传开。

“寺古追唐宋,林深隐帝君”。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此湾南口修了一座寺庙,名曰“灵泉禅院”。历经唐、宋、元三朝御修,已具规模。“猿抱子归青樟岭,鸟衔花落碧岩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神护,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据考,闯王李自成兵败北京后,为图东山再起,以奉天玉大和尚的名义在此禅隐30年,建起九殿一宫,规模宏大,传说要“骑马关山门”,足见帝王气魄。

古刹晨钟暮鼓,兴废数度。文革后重建六殿一宫,改名夹山寺,为闻名佛教圣地,对日本和东南亚也有深远的影响。1993年,夹山建立国家森林公园。院内古木参天、环境幽静,集园陵、佛教、茶禅于一体,常年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光、参拜。

我支始祖伯补公,明县令,敕封文林郎,自江西而来,择夹山为邻,当与此风水有关。在十世祖毓哲公时,族系中的部分先祖开始迁徙,其中毓秀、毓英、毓才迁川、陕、冀后失去音讯;毓哲公长房、三房移居山口南端喻家冲(今石门夹山镇何岗村),二房留居山口北端喻家山边(今石门二都乡通桥村)。两地虽有紫和寺南台山相隔,但昔日的夹山通道和而今的省道将两处连成一体。

清嘉庆年间,喻氏有一锡匠独自移居山湾,后又有众多的宗亲跟随,终因人丁不旺而迁出,验灵了“三山抱灵牌,有去回不来”之说。后来人走山荒,仅留下一个锡匠湾的名字。四十年代躲壮丁,喻家山边有三户族裔逃居对河易家渡。

历史渊源,使支系宗亲分居三地。但隔山隔水不隔心,族内宗亲的往来交流从未间断,充分体现了家族亲和力、凝聚力。

伯补公迁石门六百余年,喻氏支系人才辈出。十二世孙志朝公慷慨捐修气势恢宏、威震南北的喻氏祠堂(已毁),终结了“陈家祠堂一枝花,喻家祠堂打屌胯”的尴尬历史。民国十二年(1923年),博天人学的省法政官述珍秉笔编写联宗合谱资料,为澧水流域编修苍梧堂《喻氏族谱》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夹山支系不仅采丁辑录首屈一指,而且有德才兼备的步青公、神勇刚猛的在廷公、闯荡商海的选臣公、知识渊博的绍清公等进入名人录。

夹山支系延续二十二世,丁民达六百余人。而今,活跃政坛、学府、商界等各个方面的人才更多。族裔传明,高级工程师,任常德市林业局副局长;石门一中办公室主任治军,获常德市优秀教师的称号;东北三省外贸总汇官员喻健、广州悦膳粮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部营运总监冬枚,都有一段自学成才、奋力拼搏的经历,是支系宗亲的典范。

缭绕古刹的千年香火,随着历史不经意地流淌和延续。倚古刹而名、而居的喻氏夹山支系,将与岁月共存,并与各兄弟支系紧密团结,共同打造世人瞩目的新天地。

青山绿水白沙渡

白沙渡在澧水支流渫水河畔,皂市水库坝下,是个古渡口。渡口的南岸是皂市镇白沙渡村,北岸是廖家坪村。两岸绿柳成荫,山水相映,风景秀丽。白沙渡因渡口边有一白沙井而得名。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古井早被河水冲蚀,不复存在,仅留下“白沙井,渗白沙,清甜井水白花花”的童谣。

河水的冲积,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在渡口的下边,出现了一块冲积小平原。这山、这水、这平地,美丽富饶,物产丰富,是一个宜人居住的好地方。

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始祖盛增公从江西瑞昌府高岸县何家塘大栗树土地,举家迁徙,一路西行,来到白沙渡(今石门县皂市镇廖家坪村)定居,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枝繁叶茂的喻姓后裔现有三百多人,仅居住在白沙渡北岸廖家坪村的一个组的就有二十五户,一百零一人。紧邻白沙渡的皂市镇岳家舖、岩湾、阳泉坪,新舖乡西溪峪,白云桥乡美胜桥,新关镇樟木等地,也有我族裔身影。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繁荣的渡口,肥沃的土地,为先祖发家致富提供了便利。人丁兴旺、财源茂盛的喻氏家族,因管理遍布各地的庄户而枝开叶散,上述喻氏家族居住地的多向延伸,就是佐证。

依山傍水给喻氏先民以舟楫之便,举足轻重的水上运输,曾使这里成为往来商船停泊和出山木排的休整之地。过往船民与两岸居民进行着商品交易、物资交流。交通便捷和商务频繁,带来人气、财气,繁荣了渡口,促进了发展,先祖的善良与好客也给过往的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土地是生存之本。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这块小小的冲积平原上,先祖辛勤耕作,家家殷实小康。满仓的谷米确保子孙上私塾、进学堂。道光时期的正元公有“寝溃诗书,昼夜不休,州县冠军,院试莫售,设教讲学,是繁有徒”的评介,既反映了喻氏有出类拔萃之才,也体现了他们对后代的倾力培养。

调整农业结构,融入市场经济,喻氏后裔都同步甚至超越时代。房前屋后,柑橘满园,庭院经济使大家尝到了果子般的甜头。楼房比肩,车辆如织,成地方靓点;而安居乐业,教育优先,依然是喻氏家族的本色。现在,支系有初、高中毕业生近百人,大专五人,本科六人。在从事教育、行政工作人员中,有处级一人,科级一人,中小学高级教师、工程师五人。文军、文飞分别在常德市规划局和常德市政府工作,特别是一心为民、有口皆碑的文汉,在担任支部书记期间,适逢文化大革命,居然成为石门县革命委员会常委(县委常委班子成员中工农兵“三结合”的代表),成为喻氏宗亲的一段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昔日的渡口每天都在悄然变化。河里少了船只和木排,过往行人却成倍增加,白沙渡水电站横立渡口,一条连接渫水南北两岸的标准公路汇聚着新的人流。喻氏新居,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棋布于“天堑通途”与“高峡平湖”之间,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照亮着白沙渡繁盛的喻氏家族!

张家山上美如画

在石门县维新、磨岗隘、雁池三乡镇交界处,有一座四面峭壁的土家山寨,这就是张家山喻氏支系的祖居地。

张家山,南俯碧波荡漾的渫水明珠皂市水库,北望巍峨蜿蜒的湖南屋脊壶瓶山脉,远近景物尽收眼底。每当晨曦初照,起伏山峦若隐若现;日落西山,余霞满天光彩照人。雨后的青山更迷人,笼罩群山的薄雾,像淡雅的丝绸,一缕缕地绕在腰间,阳光把叶上的雨滴,映成五彩珍珠。此时,如果登高远眺,开阔的视野,美丽的山景,令人心旷神怡,如临仙境!

张家山虽属山区,却无山野的荒凉。这里交通方便,物产丰富,盛产水稻和木材,主要特产有烤烟、茶叶和茶油。整个山寨,以喻氏居住地山泉最多,且清凉甘甜。即使百年一遇的干旱,这里依然泉水潺潺,是一块难得的雨不涝、旱不到的风水宝地。

先祖忠元公由华容大荒迹来到此地,看中了这个柴方水便、风景秀丽的山寨。优越的自然环境让人流连忘返,忠元公即在此定居并繁衍生息。张家山喻氏支系数百丁民,两百年来聚集一团,和谐共存,长久不衰。定厚、定康兄弟,曾是名闻西北的秀才,是支系的骄傲;特别是博学多才的定厚公“秉性刚直、排难解纷,一乡之中,无不仰望焉”。

如今的张家山喻氏族裔,超越先人,新人辈出。自增是核工业部第二十二建筑公司高级工程师,曾参加援建约旦的工程设计和施工任务;自谦先后参加了科威特、巴林、巴基斯坦和越南的援建工程,为国家、为民族争了光。年过七旬的自新长期担任支部书记,架电修路,为本村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口皆碑。自万努力勤奋,兴家创业,开办超市,为繁荣本地经济做出了贡献。现在,张家山喻氏支系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有六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一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以不同的方式奉献社会,实现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展望未来,喻氏家族后继有人,喻琬、喻琳等人正在大学研读,必将为喻氏后人增添新的光彩。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时代对于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家山喻氏家族,一定会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以坚实的步伐迈向幸福未来。

刻木山下话沧桑

刻木山,武陵余脉,雄踞临澧、澧县、石门三县交汇处,海拔五百零三米,峰顶有一刻木娘娘庙,常年信徒接踵,香火缭绕。方圆数十里,群岭起伏,溪水环流,林木葱郁,田地万顷。

洪武二年,吾支始祖先明公自江西吉水随移民潮入湘,落业刻木山下凤尾地,后移居李家湾,娶妻李氏,生二子。长子伏九为本支首传,次子伏元入川,详情失考。因李家湾偏僻闭塞,三世祖鹏移居胡家棚(今临澧县官亭乡双泉村),居至第八世。其间,人丁单薄,传至八世方有三兄弟,形成三房格局。此后,族人以胡家棚换得喻家台,举族迁徙,聚居至今。

喻家台头枕刻木山,背依渣角垴,东踏西流水,西踩澹水河,水利交通极为便利。定居喻家台后,吾支人丁兴旺,英才辈出。咸丰元年(1851年),吾支首度修族谱、建宗祠、供土地、立族训。民国三年(1914年),于李家湾鹅公大丘为先明公二老修墓树碑。民国十二年(1923年),与澧水流域诸支系合族修谱。此间,各房争相拓展。长房之一支立足蔡家湾,二房拓居青龙嘴,三房置产桃树垭。殷实之家随之涌现,定业勤劳致富,拥田百亩;永执广置宅业,富甲一方;德福经商有道,博积家产。此时可谓鼎盛之期也。

然风云不测,世事难料。清末民初,长房永执之子定国不满抓阄婚姻,愤而出走,后继无人。定业之子德焕年轻冒失,轻信黑道蛊惑,携款入湘西经商,为歹人所害。三房于桃树垭堪称家大业大,然因两起命案,元气受损。1957年,先明公墓毁于造田运动。1959年,实行人民公社大食堂,吾支被迫分迁韩家湾、天星堰、枫树嘴,至食堂解体方重返家园。1958年官亭水库建成后,半数喻氏宗亲移居杉板观山、合口回龙及张公庙等地,随之土地庙被毁,宗祠亦被人拆掉。

几经风雨沧桑,吾支发展迟缓,人丁不旺。兴衰起伏之间,族人逐渐醒悟——唯有读书求学,方能振兴家族;唯有知识武装,方能立于不败。民国后期,宗祠公产资助二房德楚公攻读湖南大学,成为吾支首位大学生。随后,德楚公胞弟德柱求学于人民大学,长子子牛求学于湖南师大。此后,读书之风更甚,书香门第层现。吾支宗亲虽不过二百余人,但近几十年间涌现出专科以上学子三十又二(博导一,博士一,副教授二,硕士三,本科十四,专科十一),立业于上海、广州、湛江、长沙、湘潭、衡阳等地,为国为民求懿德、献心力,为民为族干事业、谋福祉。

喻家台历经风雨数百年,往昔喧闹犹在耳,今朝繁荣更有加。台前,碧波荡漾,虾肥鱼壮;台后,林木参天,翠色欲流;其间,楼舍林立,瓜果飘香,吾支宗亲迈上康庄大道。

吾支来湘六百余载,居住分散,为防世系无次,族情中断,2007年4月,第十八世孙治海倡导组建族谱续修小组,率德厚、自炎、自金赴李家湾、施家河、胡家棚寻祖溯源,寻得先明公二老墓碑恭迁喻家台。第十七世孙自金无偿献地,为先明公二老建墓之用,并为之撰写碑文碑联。

回首吾支先人,虽非官宦世家,但眼光高远、奋斗不止;虽环境恶劣,但不屈不饶、自强不息。从孑然一人到二百余众,从沉寂不振到族兴门望,实属不易,功德无量!而今,适逢续谱大业告成、先明公墓园告竣,吾支空前团结,我辈当继承前辈遗志,弘扬先辈传统,开创宗族辉煌!

继往开来我鹿山

鹿山,位于澧县城南二十公里,古称澧州东山铺,毗邻道水,是道河乡、澧南镇与津市灵泉镇交汇处。明崇祯年间,便有先祖的脚印踏入鹿山,喻家湾因我姓而名。

始祖仲华,号文智,猛公第六十一代传人,大纲支派。明成化(1487)年,因世乱,公携妻竺氏、子伏祥(亦名伏庆,字派廷)自江西丰城董家镇南神桥举家迁湖北江陵市,祥公脉传四子,至五世支分派衍:有续居江陵,徙公安、监利者,也有入蜀内江、隆昌者。明末清初,三世祖朝贵公的部分士字派(六世)后裔,陆续自湖北迁鹿山定居,再迁澧阳坪(今澧县城关镇),最后复迁鹿山。始祖徙鄂迄今已五百二十余年,其中居湘四百余载,前后嫡传二十代。

先祖定居鹿山,历经风雨,自强不息,虽无权倾朝野的官宦世家和富甲一方的豪宅朱门,但留下了激励子孙奋力打拼的原动力和勤劳朴实的精神财富,培养造就了众多先贤。明末至清道光年间,喻氏家族名人荟萃,延续百年辉煌。崇修,嘉庆进士、诗人,曾任陕西白水知县,被《澧州志》收录为地方名人,并留有遗作;喻孔传,封文林郎,亦曾任陕西白水知县;千禄,进士,授刺史;喻勋,浦城知县;喻汇,由岁贡历官江陵训导;还有举人士钦、喻冲、喻哲,痒生崇道、崇醇、崇阶、崇哲、崇清、崇正等。民国十二年(1923年)澧水流域《喻氏族谱》收录有:家殷积德、旌称乡耆的尚礼;性敏好学、屡试点额的崇德;沉潜诗书的清贡生崇雅。近现代史上,有爱国为民、曾参加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十四世孙培贵;湖北省荆州军分区司令员十七世孙自泉立有军功,受到江泽民总书记接见并合影留念。

我支现有宗室成员八百四十余人。具有博士学位二人,在读博士一人,硕士二人,本科十四人,大专二十六人,师级军官一人,处级一人,科级五十人,总工程师一人,中、小学高级教师三人,公司及部门经理四人。

家族世系传承与延伸唯以谱牒记载最具权威。为寻根溯源,先祖曾为之付出艰辛。康熙三十六至三十九年(1697—1700年),鹿山六世孙士英、士荩兄弟秉笔入川,立祠于四川绥州府隆昌县江上二里孝友堂,谱称千子公;监利六世孙兄弟二公不惧路途遥远,到澧阳坪寻访曾祖,议修族谱;监利七世孙抱鹏公入川采访寻根并撰写谱引,统立字派,历时三年付梓成谱,完成了鹿山和隆昌、江陵、公安、监利字派的统一。但是,在此后二百多年,我支没有独立或参与他支宗室修谱。时间跨度如此之大,宗亲久无往来,加之康熙谱失传,使同源宗氏难考,留下历史遗憾。民国十二年(1923年)澧水流域以石门宗亲为主轴发起联宗合派首度修谱时,鹿山支系由康熙谱派的“穆”字派切入了新的字派。

谱牒已经付梓,识者特别提醒族人:视野开阔的祖辈培养造就了众多的贤士显达,曾谱写喻氏宗室的辉煌。然先贤早已做古,留给后世更多的是敬意与反思。正视现实,振兴宗室,匹夫有责。

愿我智公后裔:

子子孙孙,无论奔向何处,或位高权大,或一举成名;无论财富满盈,还是守土旧业,切记:天下喻姓原本一家,务必爱祖爱国,和宗睦族,图治为根,重教为本,孝义为先,诚信为重,继往开来,融入天下各姓,立于民族之林,永创喻氏辉煌!

教场坝里话今昔

澧县,古称澧州,是湘西北通往鄂、川、黔的重镇,位于湖南西北部,澧水下游,洞庭湖西岸,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素有“九澧门户”之称。澧县历史悠久,自南北朝建州以来,屡为州、府、路之治所,名胜古迹甚多,自然、人文景观遍布全境。教场坝地处县城北门外,是历朝历代培训各类人才的场所,故名“教场”。

据江西丰城旧谱记载和实地考证,我支始祖孟祺公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携子玉良公自江西丰城董家镇南神桥迁澧州(今澧县)落业定居,至今五百四十二年,嫡传二十一代,与鹿山支系同为第五十五世祖世兴公之后裔。由于我支迁入澧县教场坝后,长期以来既没有独立纂修族谱,也没有参与他支喻氏宗室合修谱牒,巨大的时间跨度和先辈墨谱无存,使资料严重缺失,导致世次难以衔接。民国十二年(1923年)澧水流域撰修苍梧堂《喻氏族谱》时,我支首度参与修谱,仅追溯至连大公,故列为支系始祖。对于始祖确认的错误和世次的失缺,在此次澧水流域续修《喻氏族谱》时,根据已有的资料和信息进行了校正。

孟祺公来到教场坝这块良田沃野后世代相传。尽管历经磨难,但喻氏家族的祖祖辈辈以智慧和勤劳,开创祖业,兴盛家业,与时俱进。支系现有五十九户近三百人,其中具有初、高中文化八十五人,大专以上学历十三人。

由于教场坝地处澧县城区的交通网络中心,为喻氏所从事的经商、渔业乃至农耕,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喻氏家族的居所和从事社会活动的范围,从最早的北门不断拓展至东门(多安桥)、南门(芬司街)、西门外(荣家河)、成功寺以及澧阳桥等地。随着县城的建设与不断发展,教场坝融入城区,成为万寿宫社区,从根本上改变了喻氏族民的身份、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商海淘金和城镇服务取代了以土地为依存、以劳作为特征的农牧渔业。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喻氏家族后继有人。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教场坝支系的喻氏宗亲活跃在地方政府、部队军营、文教卫生、工商财贸等各个方面,治明、治文、传湘、喻健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透过续修澧水流域苍梧堂喻氏族谱,我们借以寻根溯源找到了先祖的迁徙路径,厘清了支系的世系源流;远祖近宗,一览无遗。续修澧水流域喻氏族谱之举,对于增强全体宗亲的凝聚力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继往开来,奋力拼搏,光宗耀祖,共创辉煌,是教场坝每一个喻氏家族成员的共同心声和奋斗目标!

重整旗鼓陈管垱

陈管垱,偏居鱼米之乡澧县一隅;虽是个不起眼的小地名,却有着不可小视的地理位置。这是一个百年老集市,南来北往的各路商人吆三喝四,生意兴隆;紧紧相邻的亘山寺庙,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为这里平添了几分热闹。

“澧阳连江汉”,陈管垱就是澧阳平原的起点。这里地平土肥、灌溉便捷,带给人们丰收的喜悦。因盛产棉花,国家在此建立了棉花收购基地。每到收购季节,陈管垱便成了棉花的海洋,来自湘、鄂的棉农、棉商足有数千。棉花统购统销时,他们为国家奔忙;棉花市场开放后,来这里的人们,在搞活流通的同时还要圆发财之梦。在数十台棉花打包机的繁忙操作中,众多的人各得其所、梦圆而归。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这里生活的喻氏族民,倒也自在三分:安居乐业、水旱无忧、生活安逸!

听祖辈人说,我们的先祖是“吴三桂造反”后从江西迁徙而来。这是一个没有考证的典故,留在典故后面的唯有喻家坡、喻家湾这些喻氏族痕。与陈管垱相连的古垱坪,有二百多亩农田、五十多亩水面,百多年前是喻氏家族的主要产业。按照谱载人口和当时的经济状况分析,人均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当是我支的鼎盛时期。俗话说“福祸相生”。此后的几十年,因为各种纠纷引来几场官司,卖掉了许多财产,经济上走向衰败,随之生发思迁之念,部分宗亲陆续迁出陈管垱。1925年昌寿以岳父为靠,迁安乡县安全乡高阳村;1953年自环迁安乡县安金乡永新村落户;1958年治松在父亲辞世后,随母下堂到湖北省公安县毛家港镇成家立业。本来人丁不旺的家族,几经搬迁,愈发单薄。现在整个支系仅有的五十几人,还散居两省三县四处。好在支系没有散。有陈管垱支系这个纽带,厚道朴实的族裔宗族观念浓厚,相互往来不断。续修澧水流域喻氏族谱,更加增强了喻氏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加之平常与外姓交往频繁,互帮互助、和睦相处,虽人丁单薄却无孤单之感。

什么时候再续陈管垱喻氏支系的繁荣,“重整江河待后生”!

人杰地灵闵家源

空中花园天门山是张家界的名片,世人尽晓;而有天门山“后花园”之称的闵家源却鲜为人知。

相传,三国时的一次巨大山崩后,在古庸国的嵩梁山出现了一个空中奇观——天门洞。“山崩地太平”,这是吉祥之兆。吴王景帝遂下旨将此山改名天门山,并置天门郡以凸显其政治地位。历经千年,天门数度兴废,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北部大山中,发现了一片奇特罕见的砂岩峰林自然奇观而轰动世界。随后相继建立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地级市大庸市(后改名张家界市),天门山从此走出湘西,走向世界。

常年绿树葱茏,野果飘香,曾经是野鹿、云豹出没之地的闵家源,就依偎在天门山东端的青山绿水中,为慈利县金岩土家族乡所辖。这里群山环绕、溪流蜿蜒、山雀奏鸣、猿猴长啼,自然环境幽静,土家民风淳朴,好一个人间仙境!

来自江西丰城董家镇南神桥的猛公第六十二代孙廷珍及后裔,经八坪峪(今石门县二都乡),转徙张家界市永定区的西溪坪、喻家溪和乌桑坪,最后来到深藏不露的闵家源世居,相中的就是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历史印证了先祖的正确抉择,也不断地叙说着喻氏家族的兴旺发达。且不说系出廷珍后裔中已早迁三官寺、武陵源支系的精英与富豪,就说闵家源本土亦是人才辈出。史有记载者如品行端方、谦恭贤良的永泰;性刚介、品耿直的哲夫。哲公除有“过目了然”的本领外,光明正大、疏财仗义,睦宗族,和乡邻,为人楷模。江山代有才人出。先忠气宇轩昂,聪慧勤勉,铸造功勋,晋升少将,成为共和国钢铁长城的闪亮之星;立雄品学兼优,事业有成;新祥一心为公,情系村民;先君、腾波、爱运、登科、梅青,从教从医,淘金商海;后起之秀有喻智、喻溶、胜云等一大批前程无量的研究生、博士生。师大在读的俊莉继夺得湖南省大运会青年组二百米冠军后,又入选空手道国家队,为闵家源喻氏家族走出国门、为国争光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历史的长河奔腾流淌。闵家源喻氏是一个不甘寂寞、大步向前的族群,自立于族系之林。廷珍的后裔除了早年迁往川、陕、云、贵、桂(谱载有国科文賢哲重携仁、义、礼、智、信迁罗城幺老族自治县)无法统计,和已成新支系三官寺、武陵源的人丁外,现有一百八十四户,丁民一千三百余人,是谓家道日隆、人丁兴旺。

紫气东来汇仙境,繁花似锦闵家源。跨越两岔溪、盐石溪的水泥路直通全境,通讯设施齐全。生活在这里的喻氏族裔生活便捷,和山外一样,全然一副现代化的气派,共同享受盛世温馨。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