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郑桓公与喻姓的文章
以开发华县郑桓公墓为例 关于开发祭祖带动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建议
华县位于关中东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素有“天府”之称。在大唐时代,都城长安东墙有一座城门称通化门,出此门一直东行,第一个州城便是华州。
西周时期,今县境属于畿(即都城郊区)内,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周宣王封其庶弟姬友于此,建立了郑国。姬友便是郑桓公,深得百姓爱戴,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1年),西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郑桓公阵亡,战马驮尸返回郑地,现华县城西关街螺钉厂后院有郑桓公墓。其后,桓公子武公从平王东迁,乃称新郑,华县则为古郑。春秋时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秦国在此设立郑县。
全县现有10个镇,4个乡,243个村民委员会,973个自然村,1368个村民小组,17个居民委员会(社区),人口363531人。近几年来,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掀起了一股寻根问祖热,他们纷纷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寻根祭祖。以下是寻根祭祖的部分活动情况。
1991年11月,台湾资生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丁贵先生率领“郑氏宗亲会”一行23人寻根祭祖。1992年5月,香港郑氏宗亲会一行30人寻根。12月7日至9日,来自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美国和台湾、香港、澳门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郑氏宗亲参加世界郑氏宗亲92祭祖活动。
新密市专门兴建郑庄公陵园,据新密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郑庄公陵园坐北向南,南北长431米,东西宽123米,占地80余亩,主要建筑有山门、阁楼、牌坊、祭坛、大殿、祭殿、陵墓区、始祖塔等。陵园的建设,对弘扬郑文化,继承先祖传统美德,以及发展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9月29日,来自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及香港、澳门、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13个省市的682位郑氏宗亲代表,本市1000余名郑氏后裔,汇聚在河南省新密市郑庄公陵园,隆重举行“2008世界郑氏宗亲纪念郑庄公诞辰2765周年祭祖大典”。海内外600多位郑氏后裔,汇聚于河南省新密市溱洧交汇处、主体工程刚刚竣工的郑庄公陵园,隆重举行“2008世界郑氏宗亲纪念郑庄公诞辰2765周年祭祖大典”。世界郑氏宗亲联谊总会有限公司董事局首席主席郑世进和宗亲在郑庄公陵园前共同许愿:不论何时,不论何地,海内外郑氏宗亲不忘本,努力弘扬宗族精神,世世代代兴旺发达,让郑姓在世界上叫得更加响亮。
据了解,郑国第三代国君郑庄公,生于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毙,在位43年。他励精图治,平息内乱,开创了郑国的鼎盛时期,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如今,郑氏后裔遍及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庄公陵墓位于新密市曲粱乡郑伯岭上,世界各地郑氏宗亲每年都要来这里祭祖,史学家称:郑庄公陵墓乃是海内外郑氏寻根祭祖之圣地。为将郑庄公陵墓保护好,多次带领海内外郑氏宗亲到新密谒祖的深圳市侨联顾问、世界郑氏宗亲联谊总会有限公司董事局执行主席郑合来积极发动海内外宗亲捐款对郑庄公陵墓进行修缮,并得到了新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据介绍,郑庄公陵园座北向南,南北长431米,东西宽123米,占地80余亩。陵园的建设,对弘扬郑文化,继承先祖传统美德,缅怀郑氏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发郑氏后裔励精图治,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以及发展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华县有着郑桓公墓这一良好的旅游资源,外地一些郑姓团队提出了到华县搞祭祖大会的活动。
如:11.11由台湾和河南等地的人来搞的活动。文化的东西需要保护,也需要创造。在陕西省,比郑桓公墓更重要的墓很多。但除了黄帝陵搞得很好之外。其他的都暂时没搞。
我下面提一下如何具体地做好华县的郑国祖地这张牌。
从郑桓公的墓做为祖坟这一意义来说。他不仅仅是郑氏的开国始祖,还是封、宏、孤、宛、丁、侯、良、强、缪、驷、国、桓、孔、游、然(冉)、印、罕、马师、丰、如、子人、马龙、子车、子师、都、段、堵、尉、泄、原、子孔、子罕、子轩、子游、子哲、子然、子驷、子宽、子丰、共、经、大叔、喻、蔚、濮阳、司等46姓的始祖。
福建莆田作为郑氏的第二祖地。建立了姓氏源流研究会郑氏委员会,其会长郑朝东告诉记者,目前全国郑氏有1000万人左右,“福建姓郑的人有近200万,主要居住在莆田、泉州、漳州等地,尤其是莆田有35万多人姓郑,可以说是全世界郑氏聚集最密集的地方。”其实,莆田还是郑氏最大迁出地。所以每年回莆田寻根的外地郑氏也很多。
今天的莆田市已经是除麦加之外,依靠妈祖文化打造的第二大朝圣地。顺便也把郑氏的第二祖地拿下了。为什么他们不来华县?因为,华县太远。这是原因这一。但河南也很远。他们却去了。除了新密市建了郑庄公陵园,七朝古都河南开封拟建 “开封郑氏始祖殿”。
河南开封迄今有2700多年的历史,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写下绚丽的篇章。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的开封,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古城格局悠久,有“华夏宋城、北方水城、中原菊城”之称。开封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陇海铁路横贯全境,京广、京九铁路东西为邻。日南、阿深高速公路在此交汇。京珠、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壤肥沃,农、林、牧、副、渔兴旺发达,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劳力充沛,政策宽松,是投资办企业的理想之地。
在这得天独厚的优良环境下,开封市郑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经与政府和有关部门磋商,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彰显华夏子孙的爱国精神,怀念先祖遗德,增进郑氏宗亲的凝聚力,为海内外郑氏后裔回汴祭拜祖先、探亲访友,为振兴地方经济,树立开封新形象,拟建“开封郑氏始祖殿”。
为尽早建好“开封郑氏始祖殿”,依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现向社会公开招商。也敬请海内外华夏子孙齐心协力,为建设“开封郑氏始祖殿”添砖加瓦。竭诚欢迎各位嘉宾前来开封观光考察,共商盛举。
河南省开封市郑氏宗亲联谊会会长 郑庆光
华县在这方面滞后了20年,值得深思。那我们怎么把他们吸引来这里寻根或旅游呢?
郑律成是我国杰出的作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中韩两国都为他举办过音乐节。郑桓公墓所在地也可以在他的生日8月13日或祭日12月7日举办一些和音乐有关的大众活动。搞点大众化的郑氏之星海选之类的活动,也不是不可以。文化活动就是需要大家的参与。郑风的流行,就是一种例子。郑国的流行音乐就是走大众化的路,走出了一条和雅乐不同的道路。
郑氏族群有不少音乐影视业界的人才,如:郑源、郑靖文、郑国霖、郑凡、郑钧、郑晗叶、郑迪、郑晓东、郑恺、郑绪岚、郑铮、郑雷、郑爽、郑晟、郑超、郑磊、郑佳欣、郑国凤、郑锴等等。邀请他们来做评委,可以给郑氏之星的海选增添一点亮点。这种海选活动就算是超女的翻版,也可以为做好一个成功的活动打下良好群众基础。让人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正在成为一个旅游亮点。
除了文艺,然后应该是做体育项目。一个奥运会开下来,会有郑氏同胞捐建一个水立方。我不知道如果在华县办一个世界郑氏运动会,会不会有人赞助点什么。但华县应该不缺一个田径场。办个田径运动会还是可以的。11月17日,是郑凤荣做为一个中国人成为我国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女运动员,也是我国第一位打破田径世界纪录的运动员,是1936年以来亚洲第一位打破田径世界纪录的运动员。这一天,当然也是郑氏族群的骄傲。在11月17日可以办个每年一度的世界郑氏运动会,从田径做起,逐项增加。
每年举办时,可以把郑桓公墓地的土和水,甚至于点起的圣火传送到世界各地的郑氏宗亲会驻地。不仅仅是邀请他们参赛,更多的是参与一次热闹的聚会,增加旅游的内容。
三、其他那四十多个姓氏同样以郑桓公墓为祖坟
以喻姓为例:
郑桓公后裔喻襜的墓志铭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内容如下:“吴故尚书左丞/豫章国海昏县都乡举里/喻襜字子裕/年五十三/以天纪二年卒/葬于本县/旧墓西接/萧条不安/以咸和七年十一月壬子朔廿四日改葬南昌县南出廿里/汉故聘士徐稚墓之南一里/襜之先出自有周郑桓公友之胄裔也”
“这块铭文砖上,详细地介绍了死者的籍贯和姓氏。”墓志铭记载得很清楚,墓主名喻襜,字子裕。
墓主为郑桓公后裔
墓志铭最后一句称“先出自有周郑桓公友之胄裔也”,揭示了墓主的另一层身份,要弄清楚这层关系,得先明白墓主喻姓的渊源。
专家介绍,据多数旧谱和古代姓氏书籍的记载,喻姓源于郑公族的一个分支,在周代时期写作“谕”。相传周宣王姬静封其异母弟姬友于棫林,为郑桓公。而由“谕”姓改为“喻”姓,还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东汉和帝时的谕猛所改,官居苍梧太守,为清白吏,以“谕”与“喻”两字字形相近,而且读音常常混淆不分,喻字又比谕(諭)字少四笔,因而改姓为喻;一说是东晋时的谕归所改,虽无明确文字记载,但据多种姓氏书籍和旧谱记载均有此意。谕归曾作过曲阜令,担任过侍御史,著有《西河记》。由此在释读铭文“郑桓公友”时,就可以明白“郑桓公”名为“姬友”了。而且以郑桓公为始祖比较方便。都比其后的得姓祖有名,并且好找。
段姓全国人口300万人。
游姓全国人口90万人。
喻姓全国人口30万人。
第一,当然是搞好郑桓公墓的祭祖活动。
一提到祭祖,有人就可能会想到要投入很多。其实我也不主张在硬件上做过多的投入。文化的东西,文化和思想上的做好了才是关键。黄帝陵能办好,是做好了炎黄文化的概念。作为炎黄文化的一支子系文化。郑文化也是可以做大做强的。郑文化源于周代文化,包括郑国文化,及其演变出来的郑氏文化,段氏文化,游氏文化,等几十个姓氏文化在内。十多年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客家人来中原寻根和旅游?就是在文化上找一个归属感。而现在的大多数当地人却不懂如何去做好自己的资源。来祭祖的人具体来说能做些什么?只为认识一些商界政界的名人?找找自己的根,让自己百年之后,死而无憾?或者说在华县规划一片祖地墓园,让郑桓公的后代子孙死有所葬,后代继续来扫墓祭奠。而不再让一波又一波的南迁移民带着先人的枯骨继续南迁或移动。客家先民这样带着先人的骨头已经在满世界上跑了上千年了。呵呵,其实还有很多文化层面的东西可以做的。
一、郑国文化
郑国文化是一种有着四百年历史的文化。新郑因此建有郑风苑。
郑风苑景区位于市区东部风光旖旎的郑韩故城之畔,长1.2公里,占地面积1000余亩(水域面积200亩),有郑风苑、郑声苑、历史名人苑和游乐园四大部分组成,主要有乐水亭、郑风阁、郑国东门、荷花仙子像、郑声苑、琴瑟宫、九曲流英、历史名人苑等景点。
苑内河桥路相连,林水亭相映,吃住游相配。镌刻有《诗经郑风》的奇石,形态各异;汇聚中国南北方名品的荷花,千姿百态,亭亭玉立;气势恢宏、妙趣横生的壁泉飞瀑,使人犹处深山峡谷;造型别致的情侣小屋,令青年男女留连忘返;儿童乐园中欢声笑语,乐趣无边;钓鱼台上宁静安逸,遮荫避雨;亭台轩榭造型各异,古朴典雅;“东周列国志石栏”堪称中华一绝;在琴瑟宫要以欣赏到2000多年前的郑国风情舞蹈表演及编钟、古筝等乐器演奏,绕梁三日,意韵悠远;登上郑风阁,四周风光尽收眼帘,窑洞餐厅古香古色,颇具有黄土高原风情。
郑风苑以她美丽的自然风光、脍炙人口的郑风诗歌和那缠绵悱恻的爱情传说故事,使这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爱情圣地,被誉为“东方伊甸园”。在这里可以作诗经觅踪之旅,品味东方古典爱情的甜美;也可攀岩戏水,荡舟垂钓,尽情领略她优美而迷人的风情!
华县虽然没什么硬件上的东西,但却是郑国的初封地。完全可以以祖地的地位展示出郑国的历史文化。让每一个访客可以了解到郑国的文化和子孙姓氏的演化。
郑国民歌文化
春秋时代,郑国民歌——郑风,风靡全国,甚至传遍各诸侯国,成为春秋时期“国风”的优秀作品代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十五“国风”160篇,《郑风》有21篇,约占《国风》的13.1%。《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一半是反映爱情生活的。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世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歌咏,各言其情者也。”《郑风》中有16篇是反映男女爱情的诗,占《国风》中爱情诗的29%。在这些爱情诗中,有女子赞美情人的(《叔于田》、《大叔于田》),有歌颂夫妻美好婚姻生活的(《缁衣》、《女曰鸡鸣》),有追求美好婚姻的(《有女同车》、《野有蔓草》、《褰裳》、《溱洧》、《萚(tuo)兮》、《东门之壇(shan)》、《出其东门》),有追求自由美好婚姻遭到遗弃的(《遵大路》),有追求婚姻自由遭到家庭和社会压力的(《将仲子》)。《郑风》中的爱情诗,在十五《国风》中不仅在数量上居第一位,在艺术成就上更具魅力。
郑国民风非常纯朴、开放,每年春季上巳节时,青年男女倾城而出到都城四门外的溱洧河边洗涤,并互相赠送兰草芍药,祓除不祥。这时未婚的少男俊女更是渴望与追求爱情生活,其盛况如《出其东门》:“出其东门(出了郑国都城的东门),有女如云(花容月貌的美女如云);虽则如云(虽然他们像彩云那样漂亮),匪我思存(但都不是我心中的情人)。缟衣綦巾(我只爱那位穿土布衫的姑娘),聊乐我员(她既能干又能体贴人)。”郑国的青年男女像参加爱情节集会那样云集到溱洧河边,互相赠送兰草芍药,追逐戏谑情爱,《溱洧》这首诗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情景:“溱与洧(溱水清啊洧水涟),方涣涣兮(缓缓东流绕城垣)。士与女(结队少男伴少女),方秉兰兮(手持兰草涌城边)。女曰观乎(姑娘说咱到河边怎么样)?士曰既且(少男说咱干脆过河去玩玩)。洧水之外(手拉手来到洧水岸边桃花园),洵訏且乐(谈情说爱乐趣无边)。伊其相谑(两人终相拥抱在草丛眠),赠之以勺药(临别又赠芍药佩胸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一见钟情,被爱情折磨得身心憔悴,神魂颠倒,第二天又早早地到昨日相见的地方,等待心上人,《子衿》写道:“桃兮达兮(我想你想得心憔狂),在城阙兮(独自在城楼来倘佯)。一日不见(我俩分手才一天),如三月兮(竟好像三月未见面一个样)。”《郑风》中的爱情诗,唱起来上口、欢快、明畅,听起悦耳、动情、消魂,是《诗经》中最优美、最动听的民间爱情诗。它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摇滚乐和迪斯科舞那样,风靡各国。郑国之所以有如此优美的爱情诗,这是与郑国在政治上比较开明,社会比较开放相关。
郑国诗歌不仅表现在爱情诗上,还运用于政治、军事、外交、社会交往、劳动和抒发个人情怀等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诗歌已经成了郑国人身份的一种象征。有一年,郑国发生内讧,良氏党徒逃到晋国,说郑国背叛晋国投靠楚国,请求晋国出兵伐郑。晋上大夫叔向就去郑国访问,探听是否属实。郑国执政子皮叫子产陪同宴请,宴会上,双方赋诗助兴。子皮为两国友谊赋《草虫》诗说:“亦既见止(君子既来到),亦即观止(咱永远常相好)。”而子产从叔向的谈话中,看出叔向来郑访问的目的不是为了友好,而是探听郑国虚实,于是,在子皮赋诗后,立即朗诵《郑风》中的《褰裳》诗:“子惠思我(你要是真心地把爱我),褰裳涉溱(你就提起衣裳淌过溱水来)。子不思我(你若不是真心把我爱),岂无他人(还有别的俊男等着啦)!”……意思是说,如果你晋国居心叵测,我就倒向楚国。叔向一听子产赋诗,心中大惊,感到子产厉害,洞察到他此行的目的,立即赋《木瓜》诗,安抚子产:“投我以木瓜(你送给我一支香木瓜),报之以琼琚(我送给你一块美玉)。匪报也(这不是给你的回报),永以为好也(而是两家永远结为好)。”郑晋两大夫的赋诗增进了双方的了解,避免了一场晋国攻打郑国的战争。有一年,郑简公由子产陪同前去楚国朝聘,楚灵王在宴会上赋《吉日》诗,示意分想进攻中原,称霸诸侯。而子产当即唱起《郑风》中《大叔于田》。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郑国青年英姿飒爽,无所畏惧,善于骑射的形象。这既维护了郑国的国际形象,又警告了楚王。诗歌还有加强国际和人际友谊的作用。
有一年,晋国的执政韩起,在郑国进行访问,临别时,郑国六卿为韩起设宴饯行。郑国执政子产借赋《郑风》中《羔裘》这首诗赞美郑国朝中官员的诗,颂扬韩起对加强晋、郑两国友谊所作的贡献,使韩起感到受宠若惊。其他人也都赋诗表明心志,抒发情怀,决心治理好郑国,不断加强郑晋友谊。有时,诗歌还运用于对某项政治评价上,如子产当上郑国执政之后,在国内大刀阔斧地进行“封田洫”、“作丘赋”、“铸刑鼎”等改革,开始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他们歌诗唱道:“取我衣冠而褚之(把我家的财产来收去),取我田畴而伍之(仗量我家的田地去交税),孰杀子产(谁杀子产),吾其与之(我同你一起去)。”子产推行改革之后,国家富强,人民增收,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们又以诗歌唱道:“我有子弟(我家有子弟),子产教诲(子产来教诲);我有田畴(我家有田地),子产殖之(子产把产量来提高)。了产而死(要是没了子产),谁其嗣之(还有谁能继承他啊)。”
郑国音乐文化
春秋时期,郑国不仅有东方最美的爱情诗《郑风》,还有出类拔萃的《郑音》。史书记载这一时期最美的音乐,是以“郑卫之音”为代表。“郑卫之音”已成为春秋时期音乐的代名词,而郑国音乐又是排在卫国音乐之前的。郑国音乐究竟如何?我们不妨请出春秋时期最著名的音乐大师作一比较。晋国音乐大师师旷,曾为晋平公弹奏黄帝创作的乐曲《清角》,一弹天空西北白云翻滚,二弹暴风骤雨立至,三弹晋宫屋瓦横飞,幕帐撕裂,酒宴杯盘狼藉,晋大旱三年,平公沈疴。燕国的音乐大师邹衍善吹音律,能使北方肥美而不生五谷的土地生长出茂盛的禾苗。楚国的韵大师伯牙能弹高山流水。鲁国的单位大师匏巴善于弹琴,能使鸟舞鱼飞。还有卫国的师涓,齐国的太师,郑国的师文等等。
郑国最有名的音乐大师是师文。当时的郑国人道家著名的代表人物列御寇在他的《列子?汤问》一书中是这样记述的:师文先是向匏巴学琴不成,后来又拜师鲁国大师师襄,三年仍未成。师襄感叹说:“你还是回家吧!” 意思是说你不是学琴的材料。师文自责说:“不是我学不好,而是我常常心手不专,停一段时间我会学好的,那时我再弹给你听!”说罢,师文告别师襄,回到郑国,每日潜心学习,刻苦练琴。停了些时,他又去鲁国拜见师襄。师襄问他,弹得怎样。师文说:“我试弹一下你听听再说罢!” 这时正值春暖花开季节,师文信手抚琴,轻弹商音(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一)南吕(十二律之第十律,仲秋八月律),刹时,则秋风送爽,草木成果,一派丰收景象;转而又弹角音夹钟(十二律之第四律,二月律),突然暖风立来,草茂花荣,一派明媚春色;忽而又转弹羽音黄仲(十二律之第一律,十一月律),骤然,天地寒气滚滚霜雪交加,山川冰封;忽又转弹徵音蕤宾(十二律之第七律,五月律),乍然烈日炎炎,坚冰立散,酷暑难当;曲将终,而总四时之音,则南风徐来,祥云飘浮,地涌甘泉!师襄听罢,手舞足蹈,激动地说:“你弹奏得简直太深奥太精妙了。虽有师旷之弹《清角》,邹衍之吹音律,也无法达到如此境界!他们应该带着琴管跟在你的后边学习了!” 师旷、邹衍是春秋最有名的音乐大师,而师襄说,他们只配给师文抱琴带管,可见郑国音乐艺术之高超!
我们还可以从其他史书记载中,看到郑国的音乐水平如何?《左传?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记载,晋国率齐、鲁、陈、卫等多国部队伐郑,围都城,攻打东门。郑国危难,于是挑选音乐名师师悝、师触、师蠲和16位歌女及一些乐器、车辆贿赂晋君。晋君得郑国名师歌女竟然撤兵了。你看,几位乐师和歌女,胜过十多万多国部队,可见郑国音乐之神奇!《左传?襄公十五年》(公元前558),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郑国发作生一起内讧,尉氏、司氏杀死了执政子驷、司马子国、司徒子耳等。子产平息了叛乱,而尉翩、司齐和堵女父等逃奔宋国。郑国几次索要,宋君不给。郑国听说宋君最爱“郑音”,于是,就挑选了两位肓人乐师师茷、师慧,再配以良马,送给宋君。宋君大喜,就返还了三个叛乱者。对于郑国绝妙的音乐,有人赞美,有人指责,《礼?乐记》记载,魏文侯听了郑国的音乐对子夏说:“吾端冕而听古乐(雅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论语?卫灵公》也记载说:“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意思说,听了郑国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舒畅,耳悦心明,连奸妄小人都会离开你,甚至殆尽,真是太神奇了。有一年,郑国执政子产的朋友吴国太子季扎到郑游历,听了郑国的音乐,说:“这实在是太美了,恐怕老百姓享受不了,国家恐怕要先灭亡!”但是一些“圣人”都不断攻击郑音。孔子在他的《论语?阳货》篇中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竟然将郑国音乐同紫色夺红、伶牙利口善辩危害国家相提并论,可见其深恶痛绝。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在给《郑风》作注时,也附和说:“郑卫之音,皆为淫奔!”不管是赞扬也好,诅咒也罢,它说明郑国的音乐太美妙、太神奇了。
郑国商业文化
春秋时期的郑国以商业著称于世。郑国的创建与发展都有依赖于商人的力量。据《左传》记载: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友于宗周畿内?林之地(今陕西凤翔县),是为郑桓公。因时届西周末期,宣王没有什么可以分给自己的老弟,只好把一批买卖人,属于商族后裔的商业奴隶分给了郑桓公。这就是所以子产说“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的缘故。周幽王时王室多故,郑桓公率众远迁“洛之东土,河济之南”以避祸,“商人从焉”,刚到那里是一片荒野,郑桓公率领这批商人披荆斩棘,共同开发,创立了郑国的基业,这便是新郑。为了报答商人们在创业中发挥的作用,郑桓公不仅解除了他们的奴隶身份,归还了他们自由民的身份,而且还给他们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当时郑桓公与商人订立了一个盟约:“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只要商人不背叛公家,公家就不强买或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商人有值钱的宝物,公家也不过问。双方“恃此誓言,故能相保”。中国历史上“工商食官”的制度首先在郑国被突破,中国历史上的“自由商人”也首先在郑国出现。
郑国在春秋初年国势极盛,后来因内乱而中衰,介于晋、楚、秦、齐之间,“国小而逼”,好在郑国位于济、洛、河、颍四水之间,当中原要津之也,为往来商贾必经之途。齐国的鱼盐、文彩布帛,晋国的矿产、畜产品,楚国的杞、梓、皮革、鸟羽、象牙,都要经过郑国的中转才能实现相互交换,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以不许封锁郑国这一条商路作为相互妥协的条件,使郑国成为一个缓冲地带,郑国也藉此在政治上得以生存。但郑国土地狭窄,处于大国之间无法发展,而人口却不断增殖,经济负担很大,巨额的商业税收成了郑国经济的保障,可以说郑国所以能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200余年,无论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依赖于商业,因此郑国对商业特别重视,子产执政时,就曾经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商人利益的措施,所以“子产没,商贾哭之市,哭子产者皆如丧父母”。《左传》中郑国商人弦高矫命犒劳秦师救郑的故事;郑贾人某拟救晋大将荀?的故事,都说明了郑国商人地位的空前提高。而《吕氏春秋》中,郑一富人溺水而死,尸体为一穷人所得,邓析对富人子和穷人分别所作的“必莫之卖矣”和“无所更买矣”的市场价格学的分析;《韩非子》中“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的著名故事,都昭示着郑国商业的繁荣发达。总之,郑在先秦时期商业文化极为发达,中国最早的“自由商人”出现在郑。
郑国都城是中原地区商贸中心。郑城中,市民约有6万人,有逵市、羊市等大型贸易市场,设市官专门进行管理。郑国商人足迹遍布列国。城市街道纵横,商业店铺林立,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非常繁华。
郑国节日之一:秋日拔禊
是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除去不祥的祭祀活动,农历七月十四日称为“秋禊”。每年七月十四日在水边举行的修禊活动。周代,已有水滨祓禊之俗。朝廷指定专职的女巫掌管此事。祓,是祓除病气和不祥;禊,是修洁、净身。祓禊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周礼·春官》云:“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之汤沐浴。”《诗经》中也有相关诗篇,《诗经·郑风·溱洧》。“唯溱与洧,方洹洹兮,唯士与女,方秉兰兮。”韩诗注曰:“谓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反映了当时郑国的风俗,“三月上巳之辰,此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悦者,俱往观之。”秋禊. 在宗庙, 社坛或水边举行. 方式多样, 有的举火, 有的熏香沐浴, 有的用牲血抹身, 以去垢返洁. 周是个带有理想和浪漫色彩的时代,它一边承接着中古弥漫的巫风,一边步入质朴坦荡、钟鸣鼎食的郁郁人文。祓禊之俗一面体现了上古神秘的宗教遗风,一面也展现了后世消灾祈福的民族心理渊源,同时,也塑造出这个诗画一般美丽节日的雏形。人们为了辟灾祛邪,纷纷在这天跑到村边郊外的江河边祭祀,然后用香草浸泡的“药水”沐浴,相传可以祓除不祥。踏青之俗源于周代的“修禊”,古有春禊和秋禊,是一种出游临水、洗濯洁身、祓除不祥的风俗活动。举办融书法、绘画、地方戏曲、舞蹈、朗诵、花道、茶道、演奏等形式的专场雅集文化活动和兰亭秋禊诗会,可以生动反映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秋日拔禊节是一种求偶节、求育节。
二、郑氏文化
郑氏源于郑国公族,亡国后以郑为氏。但追认郑桓公这位开国始祖为郑氏始祖。十多年来,郑氏的寻根活动不断,找了不少地方,但少有华县拜的郑桓公。虽然郑桓公是仅有的两位被世界郑氏宗亲总会在全体大会上规范过标准圣像的人物之一。另一个是郑成功的圣像。所以,从历史的先祖地位上而言,郑桓公是远高于他的孙子郑庄公的。虽然现在2008世界郑氏宗亲纪念郑庄公诞辰2765周年祭祖大典搞得很好。
所以,有理由相信,华县的郑桓公墓在郑氏文化中是具有更高乃至最高的文化价值的。抓住了这一点,就能和上千万郑氏心连心。
有人会问,郑氏为什么这么这么爱祭祖?这要从地域上来说一下了。
郑氏在中国人口中的比例是0.78%。总量约有一千万人。但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一部分在海外。分布比较多的地方有:
浙江省162万,如著名的浦江郑氏有江南第一家之称;温洲象山郑氏集中了大量的民营企业家。
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也是超过百万郑氏;
河南省60万;
河北省54万;
台湾省50万;
江西省48万;
湖北省42万;
江苏省36万;等等。
而且在海外和台湾等地有完善的宗亲团队定期组织寻根或祭祖活动。所以十多年来组团的旅游活动不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一些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还分别在贵州;河南等地的旅游热线上的郑氏聚居地捐建了郑成功纪念馆。
海外侨胞还有乐捐善施的习惯,北京奥运会的水立方场馆就是一位香港的郑氏同胞捐建的。在中国遇到水灾时,泰国的郑午楼先生也是慷慨解囊,捐款救灾。
所以,十多年来,郑氏团队还是比较活跃的。另一方面,郑氏文化也是大有文章可做。几年前,我曾经提出,浦江郑氏的江南第一家应该办集体婚礼以弘扬郑氏文化。因为浦江郑氏能鼎盛时做到3000多人一个大家庭和睦相处而不分家,是一种治家成家的典范。
现在浦江妇联真的做到了,并且举办了“要成家,先到江南第一家”的集体婚礼。参加集体婚礼的不仅仅是姓郑的人。因为江南第一家的文化是具有普世性的。任何一个商业项目的成功运作都需要适合于广泛性的受众。我们要推广的文化做成产业化也需要这样。
郑桓公墓附近如果能建郑氏宗庙,不仅仅可以举行祭礼,同样可以做婚礼的。宗庙不用建多大,一个大间的礼堂就可以了,简便易行。婚礼上吃的东西也可以做点郑家的特色,如,郑家板桥肉圆;郑家油饼;等等。饮食业要做也要做得有特色,让人感觉不虚此行。方便的话,更可以让游客参与制作。
“要成家,先到江南第一家”的集体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