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桂与刘墉佚事

2013年09月28日 | 阅读:781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伊桂(1723~1785),字丹木,号凤翥,山东新城(今桓台县)北邢家庄人,清乾隆十六年进士。先任广东湖州府普宁县知县,后调补山西太原府徐沟县知县。

刘墉,山东诸城人,清乾隆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与父刘统勋成为历史上罕见的父子尚书。刘墉同父辈一样,是定国安邦的栋梁之才,名垂青史的清官贤吏。刘墉秉性耿直,直言不讳,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性如包拯。奸佞见其,胆战心惊,恨之入骨;忠良见其,视如亲人,有口皆碑。

伊桂与刘墉是同年、挚友。二人曾因共同签名保举同寅而遭罢官挂职。当时,刘墉曾作《自嘲诗寄丹木》,向好友伊桂倾吐心声。诗云:“赫赫三公胄,堂堂八大家。休夸公子贵,竟被宰官拿。牛马呼乡曲,豺狼据县衙。血喷彼妇口,笑冷正人牙。徒有薪堪卧,而无鼓可挝。更凭何面目,依旧返京华?”

有关二人的一些趣闻佚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一、少年有志

伊桂兄弟三人,行二。出生不足一月,便被婶母袁氏抱去抚养。袁氏,娘家山东省邹平县焦桥镇,父邑庠生袁崇居,兄是吏部尚书袁舒同。伊桂叔父与袁氏订亲后,未婚先亡。袁氏虽遇此不幸,却誓不改嫁。力斥非议,毅然踏进婆家门,侍奉公婆,守节尽孝,辛劳生活。世人皆刮目相看,交口称赞。袁氏视伊桂为亲子,待其刚懂事,就教他诗书礼仪,冀其成才。伊桂不负母望,刻苦读书,幼年便写了《立志诗》名篇为座右铭。诗曰:“不难久志难,亦从难处发起端。窗前莫谓三更苦,灯下忍耐五更寒。伐桂先磨伐桂斧,钓鱼早整钓鱼竿。但得一时功名就,免叫人间下眼看。

伊桂十岁那年,一日,随母袁氏去焦桥舅家赴喜宴。袁舒同因伊桂年幼,开宴时没让其入席,而是在伙房随便用餐。伊桂受此冷遇,铭刻在心,饭未吃完,便亟拽母归。至大门外,把母亲袁氏扶上车后,回头对送行的袁舒同作一揖,掷地有声地说:“伊家的小子不来‘竖旗杆’,不进你袁家门!”言毕,悻悻离去。自此,伊桂不再登舅家之门。此后,伊桂更加奋志苦吟,加之母训严切,学业日进。

伊桂12岁入邑庠时,考官见其年幼,劝其回家,说:“你等再一遭(再一年的意思)来考吧。” 伊桂马上围着桌子转了一圈,说:“老爷,这不又一遭!”他的机灵、聪慧引起了考官的好奇,考官看他身穿绿袄,灵机一动说:“我出一上联,你能对上,即可准尔入学。” 伊桂答曰:“老爷请出。” 考官说:“井中之蛙穿绿袄。”“落锅螃蟹披红袍!”伊桂不假思索,应声而对。考官看着自己身上的大红官袍,哭笑不得,没想到被一个孩子占了上风,既气其言语尖刻,又喜其才思敏捷,不得不话符前言,破例录取。苍天不负有心人,后来,伊桂终于功成名遂。

二、助考江南

刘墉为江南学台时,江南考生高傲自大,打着“解元”旗赶考。刘墉对此非常气愤,欲煞彼傲风,但自感以己之才,难以压卷。遂驰书千里,密请年兄伊桂前来帮忙。伊桂到刘府后,深居不出。众考生探得刘墉请来高人,议论纷纷,惴惴不安。

初试,刘墉升堂,把狂生传至堂前,指着挂在侧壁上的一首诗说:“这首小诗,你们逐个诵读,谁能读得通顺,令人听得清楚、明白,我就免谁初试。否则……”狂生们听到这里,异常高兴,不等刘墉说完,纷纷磨拳擦掌,跃跃欲试。可是,等他们个个诵读时,都叽里呱啦地象蛙叫,根本听不清读的是什么。原来,这是伊桂特替刘墉作的《别蛮诗》,诗句是:“官阁居官久寄京,朝臣承宠出重城。散心萧寺寻僧宿,闲步花仙向晓行。情切辞亲催寸草,面抛朋辈譬飘萍。躬逢盛世诗书史,南蛮杳凌慕美名。”

此诗句句拗口,看似容易读时难。南方人语言怪异,说话又快,因而,更是难以读通。刘墉等他们都读完后,一拍惊堂木,厉声斥曰:“尔等连这首小诗都读不下来,还敢打着‘解元’旗号来赶考?都给我滚出去吧!”说完,拂袖退堂。

复试场上,众考生见久不出题,心中疑惑。忽然有人指着院中一高杆说:“看!题早出来了。”原来,高杆上插有两把剪刀,暗含“尖尖入木”为题。大家茅塞顿开。收上卷来,刘墉阅后,不以为然。诸生祈刘墉构一佳作,以阔众士眼界。刘即请伊桂代作。伊桂文不加点,立成一篇,递与刘墉。通省士子看后,莫不佩服,遂定为《江南校士录》首篇,世代传诵。

伊桂帮刘墉考试完毕离开时,忽见刘府大门上写有“山在虎不在”的讽刺句,连忙吩咐停轿。下轿后,微微一笑,跟随从要来笔墨,提笔在另一扇门写上 “山在虎还来”的对句,才悠然离去。

                               三、“山东无梁(粮)…….

一年,山东遭灾,庄稼歉收,民不聊生。伊桂与刘墉每当谈及此事,无不为家乡百姓生计担忧,如何帮助家乡父老度过灾年呢?他俩冥思苦索,终于想出一个有趣的办法,商定到时由刘墉见机行事。

一天,刘墉得知皇上几日后要出宫巡视,喜出望外,马上派人在皇上必经之路速盖北屋里外两间,在西间设两架大梁,而东间则一架也没有,以此屋作皇上路途小憩之处。皇上出巡,刘墉陪同。到达该屋时,已是正午,天气炎热。刘墉奏请皇上在此休息、用膳,皇上准奏。皇上进屋后自然抬头观看,忽见里外两间屋梁不一,感到好笑,脱口而出:“山东无梁,山西重梁。”话音刚落,刘墉赶紧趋前跪倒,借题发挥说:“皇上圣明,谢主龙恩。今年山东遭灾,确实无粮!”皇上先是一楞,继而恍然大悟,知又被刘墉钻了空子。但话一出口,即是圣旨,焉能更改?只得顺水推舟,下了今年税收“山东无粮,山西重粮”的圣旨。从此,山东、山西两省人士对刘墉便有了“忠”、“奸”之异议。

四、甥舅之间

伊桂考中进士时,成绩是山东第一,全国第七,按制应入翰林。可是,当时的吏部尚书袁舒同却从中作梗,令他匆匆坐了七品知县。袁舒同认为:进翰林俸禄低且出官晚,贫家子弟还是早任外官早受益现实些,抱什么奢望干啥!因此,伊桂对袁舒同更加气愤,甥舅之间裂痕愈深。

伊桂任徐沟县知县时,因与刘墉共同签名保举同寅而受累挂职罢官,后刘墉复官,并步步升迁,而伊桂却依旧原样。刘墉非常着急,究其缘故,原来是袁舒同从中作梗。因此,刘墉便有意在袁舒同面前提及伊桂复官之事,以探其口风。袁舒同对刘墉说:“伊家的小子只要叫我一声舅,天下的官任他挑!”此话传到伊桂耳朵里后,他越上了志气,不慕其引诱,反嗤之以鼻,宁可官不复,也不买袁舒同的帐。

就这样,伊桂安心居家,孝敬母亲,无微不至。袁氏寿终后,地方官把她守节尽孝的事迹上报朝廷,皇上降旨,封袁氏为“太孺人”,敕令为她建节孝牌坊加以旌表(此牌坊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时被毁)。刘墉写了墓志铭,落款是“文化殿大学士年愚侄刘墉撰”。从此,伊桂闭门谢客,安度晚年。

                            五、 三生有幸  

刘墉看到好友伊桂寡居在家,生活清苦,挂在心上。刘墉之父刘统勋在京去世,灵柩要运回山东诸城老家落葬。此事轰动了直隶、山东两地。因刘统勋是朝廷重臣,三朝元老,又加刘墉身居要职,深受皇上青睐,所以,沿途大小官员都做好了接送刘统勋灵柩的准备,想借此接近、巴结刘墉趁机送礼的人很多。 

刘统勋灵柩回籍,路途遥远,事多繁杂,需一办事干练、周全、可靠之人总理此事才行。刘墉想到了好友伊桂,请他来负责其事,全权安排、处理地方官员接送等的大小事宜。就此,刘墉还有一层用意:让伊桂顺便收受一点地方官员的赠礼,也好聊补其清贫之炊。

伊桂义不容辞地接受了重托,圆满地办理了此事。刘统勋丧事完毕 ,刘墉、伊桂小酌。酒间,刘墉不经意地笑说:“贤兄,家父灵柩回籍,多亏你鼎力辛劳,弟不胜感激。路上与官员交往,腰包可鼓否?”伊桂正色说:“贤弟此话怎讲?辛苦不足挂齿。路上确有给我送礼、求我‘搭桥’之人,但均被我拒之门外。我如收一份礼,人不值一分。再说,我如收礼,岂不坏了你我和老爷的名声,亵渎了我们的友谊?” 刘墉听了,肃然起敬,连连说:“好!好!好!我与你兄弟一场,真乃三生有幸。请恩兄莫怪愚弟出言不逊。”自此,刘墉对伊桂更加敬重了。  

六、“卧龙”吓走“狼扒心”

几个朝代以来,新城县多出达官才子,但这也给历任新城知县造成了一股无形的压力,即该县官难做。乾隆年间的一年,朝廷向全国各地放官。一心术不正的山西籍狼姓仕人,按制应任知府,可此人听说山东新城知县难做,上了犟脾气,不做大官做小官,偏要求到山东新城当知县,以“整治”一下新城,施展一下自己的厉害。结果如愿。

    狼知县来到新城,当然也要先了解情况,熟悉乡土。胥吏告诉他:“先往前说,新城王家(王渔洋族人)官多有‘王半朝’之说,耿家(耿晓琴)官大有‘一根毛’之称;再往现实说,邢家有停官在家候补的‘卧龙’伊桂先生,此人的社会关系是:亲母舅袁舒同(吏部尚书),拜交兄弟刘墉(宰相)。老爷,您可听明白了?”

狼知县听了大吃一惊!心想,故去之官不足虑,可现实有伊桂这样的“通天”人物,岂有自己在新城为所欲为的天地?思之再三,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于是,还没有来得及摸摸惊堂木,便在当夜溜走了。走时,把县衙大堂中间的一块方砖挖出带走,以此来破新城的官脉,名曰“狼扒心”。

从此,在新城世人中,“卧龙”吓走“狼扒心” 的有趣故事便广为流传开来。

七、“铁脖子刘墉我的儿”

    刘墉父亲刘统勋,精忠报国,忠君无二。其为宰相时,一日,与皇上闲聊,君臣无隙,畅所欲言。皇上兴致所至,忽问道:“刘爱卿,朕深知你保我大清忠心耿耿,大清江山也需要你这样的栋梁之才,但你敢保子孙后代如你否?”刘统勋毫不犹豫地回答:“皇上请放心,我刘家决不出叛逆之臣,誓保大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皇上听后,满意地笑了。可是,就因皇上这句不经意的问话,却断送了忠臣刘统勋数子的性命。

刘统勋回到家中,左思右想,深感此事非同小可。是啊,自己的行为自己能做主,但真的能保子孙后代象自己一样精忠报国、忠君无二吗?特别是自己死后呢!怎样才能在世间留下自己及一家精忠报国、忠君无二的好名声呢?刘统勋绞尽脑汁,经过深思熟虑后,终于想出一个不近人情的绝策——斩子尽忠!

刘统勋一不做二不休,马上吩咐家丁把刘墉众兄弟绑缚前庭,等候处斩。刘统勋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前庭,含泪向众子说明原委,众子亦无话可说。开斩,先从长子开始,依次而刑。当轮到小儿刘墉时,正要开斩,忽听一声高喊:“刀下留人!”声到人到——皇后突然出现在庭院。皇后急忙从铡刀下拉过刘墉揽在怀中,高声宣旨:“铁脖子刘墉我的儿,朝里没有铡他的刀,没有缚他的绳!”刘统勋一下愣在那里。

原来,刘统勋斩子表忠心的壮举,不胫而走,消息传到了后宫,皇后心急如焚——忠臣怎能无后呢!急忙出宫赶来救人。可能是皇后的贤德及刘统勋的忠心感动上天吧,这才不致刘统勋绝后,使刘墉在千钧一发之际从刀下获生。

自此,刘墉身上便罩上了一层神秘光环。

八、袁舒同之死

伊桂久未补官,刘墉念念不忘。刘墉虽为宰相,却经常走访民间,他了解到百姓对袁舒同评论不佳。一天,刘墉有意约袁舒同外出乔装私访,来到一家小店喝茶聊天。刘墉见店家近前,故意问他朝中的刘墉与袁舒同谁好谁坏。店家不识他俩真面目,直言不讳地说:“还是刘大老爷好啊!谁不知道刘大老爷执法如山,公正清廉;袁舒同就不行了…… 袁舒同听到这里,勃然大怒。但因刘墉在场,又是私访,不便发作,只好忍气吞声。两人待了一会儿,就离开了小店。

路上,刘墉断定, 袁舒同受此气绝不善罢甘休,必定马上报复。于是,走出不远对袁舒同说有物遗在小店,便独自返了回去。到了小店,他问店家:“你知道刚才和我在一起的是谁吗?”店家回答不知道。刘墉说:“他就是袁舒同,我就是刘墉。”店家一听,可吓坏了,急忙跪下,连连哀求“救命”。刘墉一笑说:“我就是为了救你才回来的。马上就会有人来抓你,赶快收拾一下,领着家人逃命去吧!”店家千恩万谢,赶忙收拾了一下重要东西,领着一家老小逃走。刘墉则待在店中,安闲地看起书来,等待“好戏”开场。

过了不久,就听到外面有人咋咋呼呼,包围了小店。刘墉知道是袁舒同派人来了 ,心中暗喜。片刻,兵卒闯进店里,见到刘墉二话不说,三脚两拳就把他绑了。刘墉束手就擒,并不挣扎、分辩,泰然处之。

兵卒把刘墉带进袁府。袁舒同早已升堂,高喊一声:“带上来!”五花大绑的刘墉便被押上了大堂。袁舒同一看抓来了刘墉,顿时傻了眼,连忙起身离座,欲亲自为刘墉松绑。刘墉冷冷一笑,说:“既然绑上了,哪能随便松开,咱们面君去!”

袁舒同一听此话,吓得面如土色。因为他知道,刘墉有皇太后“铁脖子御儿,朝里没有铡他的刀、没有缚他的绳”之封,现在自己居然违背了太后的旨意,那还了得,定死无疑。想到这里,他绝望了,立即咬下领上的金质纽扣,吞金自裁。

袁舒同死后,伊桂仕途上的障碍已除。刘墉上疏朝廷,举荐伊桂,请降大任。

乾隆五十年(1785年)一月二十四日,伊桂家中办喜事,正当新人拜堂时,他接到了补官的喜报。儿婚、补官双喜临门,伊桂大喜过望,坐在椅子上一阵哈哈大笑后,不幸因心脏病复发而逝,终年63岁。刘墉得知,悲痛万分,含泪为其写了墓志铭,落款是“相国  年愚弟  刘墉  撰”。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