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应鼎与《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
伊应鼎(约1699 —1785),字元吉,别字戒平,号侗叟,山东新城(今桓台县)北邢家庄人,伊氏十一世,清初重臣伊辟侄孙。自幼聪慧,5岁入学,10岁能诗。16岁入邑庠,连续四次考试夺冠,被学友推为文雄。雍正六年拔贡,雍正十年顺天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授河南障德府安阳县知县。在任,对百姓弛刑宽征,百姓称似佛。因此,官民关系融洽,凡官税公役,不待催逼,百姓即踊跃完成。伊应鼎秉性耿直,终日苦于案牍,对仕途不善周旋,至离任时,竟路资不足,官清可见一斑。
伊应鼎一生酷爱文学,著文写诗甚多。主要著述《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是中国文坛上对王渔洋诗句的权威注释。
康熙四十年,王渔洋罢官归里。年幼的伊应鼎常随父伊矩看望亲戚王渔洋先生,(王渔洋先生的几个儿媳,是伊应鼎之姑)欣得王渔洋先生所选《唐贤三昧集》,如获珍宝,读之晨夕,百咏不厌。一日,王渔洋在家与众友谈经论诗,偶听伊应鼎诵出“薄暮寒鸦集,野风吹落花” 的诗句,遂击掌叹赏曰:“此诗直入盛唐三昧,以此作去,必以诗名当世,可惜老夫不及其成耳!” 时王渔洋先生之内兄张实居为王府子弟西堂夫子,伊应鼎遂师于门下,在实居老先生的授述之下,心中牢牢树起了一代诗宗王渔洋的高大形象,其诗歌也渐入王渔洋门墙。
康熙五十年,一代宗师王渔洋仙逝。几年后,实居先生亦捐宾馆。伊应鼎极度悲怆,绝口不言诗三十余载。后才断续写诗。
乾隆十三年,伊应鼎常与里中二三君子闲暇相过,率意唱酬。酒茶之间,不断谈及《渔洋山人精华录》中诗,互相析疑辩难,娱悦自适。伊应鼎从旁窃听,辄为掌录。至其典故名物,则检定典籍,参校惠定于《训繤》所载,删繁汰冗,分注句下。日积月累,对《渔洋山人精华录》中三百零一首诗,作了逐一校注,编辑刊印,曰《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见乾隆二十三年刻本,又见2006年9月中国文化出版社再版的《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这时,伊应鼎就象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母亲,欣喜地看着自己用心血铸成的著作出世,不禁傲然豪硒。
《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的出版,即刻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他们为渔洋故里又一才子脱颖而出而欢欣鼓舞。学者张永瑗首先奋笔扬誉:“今海内之言诗者,咸宗渔洋尚也。然诵法渔洋者多,而心契渔洋者滋寡!非探讨之不力也,非训诂之不明也。寻章摘句者,循条而失枝;掠影浮光者,鸟空而窜,即貌独角之鳞,实丛万牛之毛,其弊可胜道哉。欲识渔洋之真面貌、真精神,则《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一书,乌可不读欤是书也!剥肤见精,伐毛洗髓,截断众流,契别裁伪体之意;见月忘指,包圆中象外之全,绍书之功。呜呼,伟矣!”是啊,知王渔洋先生者,莫过弟子门人,识王渔洋先生诗韵真谛者,莫过乡里邑人!伊应鼎撰《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犹雅人崇敬王渔洋先生。今天世人,知伊应鼎撰《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者,在崇敬王渔洋先生的同时,岂不幽然生出对伊应鼎先生的敬意吗!
伊应鼎享年87岁,赐进士及第直隶总督何世璂为其撰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