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家“达门里” 伊氏五进士

2013年09月28日 | 阅读:904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桓台县新城镇邢家村有条历史悠久的小巷,叫“达门里”。此巷历史上人才辈出、科甲蝉联,入仕为官者连绵不断。如在清朝年间就出过五个进士,且出现兄弟进士(伊辟与伊巘)、祖孙进士(伊巘与伊应鼎)的美谈鲜例。五进士更以他们的显赫宦绩和举世文章为伊氏赢得了名门望族的世誉。因此,“达门里”名响古今,誉满乡里。  五进士分别是伊辟、伊巘、伊应鼎、伊桂、伊允祯。  

    伊辟(1623—1681),字卢源,号翕庵,伊氏九世人。清康熙朝重臣,官至从一品。是最终平息吴三桂叛乱之帅,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杰出贡献。康熙二十年,在平叛大获全胜之际,不幸以身殉职。康熙帝赐御祭御葬(御葬茔是“门里上马”,其级别高于门外上马,只有军功显赫的文武全才方受此殊荣)、御联,御联是“内晋廷尉,辇毂誉其廉平;外作屏藩,蛮荒资以绥靖。君兴旁午,手口即瘁于生前;国计忧劳,荐剡不忘乎身后”。时刑部尚书王渔洋为伊辟写了挽诗和墓志铭。  
    伊巘(1626——1697)字允陟,号听庵。伊氏九世人,系伊辟之弟。顺治十五年进士。历任贵州思安府、江南宁国府推官,直隶广宗县、江南望江县知县。伊巘为官谨慎,以公允廉明著称。常秉烛案牍,连夜不寝。辛劳公务,十一年如一日。清初诗人施闰章、梅绢、刘揩为伊巘专著《详刑遗爱录》。伊巘在望江县任上七年,除苛捐,清胥吏,缓征徭,严保甲,邑人无不爱戴如父母。后因丁忧离任时,邑民男泣于野,女哭于闺;井邑停市,官吏休衙,为其送行。其民心所向、官绩卓著可见一斑。后望江县百姓为他建生祠,祭祀不绝。伊巘七十二岁寿终正寝。大司寇王阮亭为其撰墓志铭,表其功德。  
    伊应鼎(1688—1775),字元吉,别字戒平,号侗叟,伊氏十一世人,系伊巘之孙。乾隆元年进士。历任河南障德府安阳县、广东湖州府普宁县、山西太原府徐沟县知县。在任,对百姓弛刑宽征,百姓称似佛。因此,官民关系融洽,凡官税公役,不待催逼,百姓即踊跃完成。伊应鼎秉性耿直,为官清正廉洁,终日苦于案牍,对仕途不善周旋,至离任时,竟路资不足,官清可见一斑。伊应鼎既是仕途之人又是著名作家,一生酷爱文学,著文写诗甚多。所著《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是对清初诗坛领袖王渔洋之诗词的权威注释,历来受到学者、专家的推崇。学者张永瑗曾奋笔扬誉:“今海内之言诗者,咸宗渔洋尚也。然诵法渔洋者多,而心契渔洋者滋寡!非探讨之不力也,非训诂之不明也。寻章摘句者,循条而失枝;掠影浮光者,鸟空而窜,即貌独角之鳞,实丛万牛之毛,其弊可胜道哉。欲识渔洋之真面貌、真精神,则《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一书,乌可不读欤是书也!剥肤见精,伐毛洗髓,截断众流,契别裁伪体之意;见月忘指,包圆中象外之全,绍书之功。呜呼,伟矣!”伊应鼎享年87岁,赐进士及第直隶总督何世璂为其撰墓志铭。
    伊桂(1723—1785),字丹木,号凤翥,伊氏十三世人,系伊辟四世孙。1751年中进士。历任广东湖州府普宁县、山西太原府徐沟县知县。与刘墉是同年、世谊、挚友,两人亲密无间。二人曾因共同签名保举同寅而遭罢官挂职。当时,刘墉曾作《自嘲诗寄丹木》,向好友伊桂倾吐心声。诗云:“赫赫三公胄,堂堂八大家。休夸公子贵,竟被宰官拿。牛马呼乡曲,豺狼据县衙。血喷彼妇口,笑冷正人牙。徒有薪堪卧,而无鼓可挝。更凭何面目,依旧返京华?”刘墉为江南学台时,江南考生高傲自大,打着“解元”旗赶考。刘墉对此非常气愤,欲煞彼傲风,但自感以己之才,难以压卷。遂驰书千里,密请怀有奇才的年兄伊桂前来帮忙。伊桂到了刘府,立作《别蛮诗》一首,通过令众考生诵读的方法,即把其傲气煞掉。《别蛮诗》是:“官阁居官久寄京,朝臣承宠出重城。散心萧寺寻僧宿,闲步花仙向晓行。情切辞亲催寸草,面抛朋辈譬飘萍。躬逢盛世诗书史,南蛮杳凌慕美名。”伊桂帮刘墉圆满完成考试,离开刘府时,忽见大门上写有“山在虎不在”的讽刺句,连忙吩咐停轿,遂提笔在另一扇门配上“山在虎还来”的句子,才悠然离去。伊桂63岁寿终正寝。刘墉得知,悲痛万分,含泪为其写了墓志铭,落款是“相国  年愚弟  刘墉  撰”。
      8  百姓弛刑宽征,百姓称似佛。因此,官民关系融洽,凡官税公役,不待催逼,百姓即踊跃完成。伊应鼎秉性耿直,为官清正廉洁,终日苦于案牍,对仕途不善周旋,至离任时,竟路资不足,官清可见一斑。伊应鼎既是仕途之人又是著名作家,一生酷爱文学,著文写诗甚多。所著《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是对清初诗坛领袖王渔洋之诗词的权威注释,历来受到学者、专家的推崇。学者张永瑗曾奋笔扬誉:“今海内之言诗者,咸宗渔洋尚也。然诵法渔洋者多,而心契渔洋者滋寡!非探讨之不力也,非训诂之不明也。寻章摘句者,循条而失枝;掠影浮光者,鸟空而窜,即貌独角之鳞,实丛万牛之毛,其弊可胜道哉。欲识渔洋之真面貌、真精神,则《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一书,乌可不读欤是书也!剥肤见精,伐毛洗髓,截断众流,契别裁伪体之意;见月忘指,包圆中象外之全,绍书之功。呜呼,伟矣!”伊应鼎享年87岁,赐进士及第直隶总督何世璂为其撰墓志铭。  伊桂(1723—1785),字丹木,号凤翥,伊氏十三世人,系伊辟四世孙。1751年中进士。历任广东湖州府普宁县、山西太原府徐沟县知县。与刘墉是同年、世谊、挚友,两人亲密无间。二人曾因共同签名保举同寅而遭罢官挂职。当时,刘墉曾作《自嘲诗寄丹木》,向好友伊桂倾吐心声。诗云:“赫赫三公胄,堂堂八大家。休夸公子贵,竟被宰官拿。牛马呼乡曲,豺狼据县衙。血喷彼妇口,笑冷正人牙。徒有薪堪卧,而无鼓可挝。更凭何面目,依旧返京华?”刘墉为江南学台时,江南考生高傲自大,打着“解元”旗赶考。刘墉对此非常气愤,欲煞彼傲风,但自感以己之才,难以压卷。遂驰书千里,密请怀有奇才的年兄伊桂前来帮忙。伊桂到了刘府,立作《别蛮诗》一首,通过令众考生诵读的方法,即把其傲气煞掉。《别蛮诗》是:“官阁居官久寄京,朝臣承宠出重城。散心萧寺寻僧宿,闲步花仙向晓行。情切辞亲催寸草,面抛朋辈譬飘萍。躬逢盛世诗书史,南蛮杳凌慕美名。”伊桂帮刘墉圆满完成考试,离开刘府时,忽见大门上写有“山在虎不在”的讽刺句,连忙吩咐停轿,遂提笔在另一扇门配上“山在虎还来”的句子,才悠然离去。伊桂63岁寿终正寝。刘墉得知,悲痛万分,含泪为其写了墓志铭,落款是“相国  年愚弟  刘墉  撰”。  伊允祯(1817—1888),字树人,号雨琴,晚号知退山人,伊氏十六世人,系伊巘七世孙。同治二年恩科进士。历任陕西省麟游县、临潼县、雒南县知县。1873年任陕甘同考试官。在任侯补同知加三级,诰授奉政大夫,晋封中议大夫。伊允祯与当时“四大朝臣”之一的左宗棠是挚友,素受左宗棠器重。在临潼县任上时,曾上书伏祈请辞。其时,钦命太子太保陕甘总督部堂一等侯左宗棠,一闻告辞,即屈驾伊允祯府询问、开导,并反袂濡笔,挥毫书下“清而不矫心无滓,俭以为节家之肥”的对联,盖上印章,赠伊允祯留念,以示关怀。光绪七年,65岁的伊允祯告老还乡。从雒南县离任时, 民众给他送了“万名衣”、“万名伞”和“公正清廉”的金字匾额。人们遮道攀辕,挥泪流连,络绎不绝者数里。光绪十四年,伊允祯寿终正寝,享年72岁。时吏部尚书张应麟为其写了墓志铭,落款是“赐进士及第吏部尚书年愚弟张应麟撰”。
    至当代,“达门里”后人以贤祖为榜样,亦投身革命,报效祖国和人民。例如:伊丕林,解放前参加革命。历任民兵队长、县部门科长、县委书记、地区专员等职。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离休,现居青岛。伊丕林之姐,解放前参加革命,建国初任复旦大学军管会政委。伊懋历,解放前参加革命,当过民兵。解放后在桓台县农林科工作。文革后期,落实政策离休。伊希武,解放前参加革命,任过区武工队队长,建国初是中共桓台县委委员,是名响全县的老革命。伊懋才,少年时期在周村当学徒工,出师后,毅然奔赴解放区参加火热的抗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石印局技术员。建国前夕,属内定随军南下接收新区的干部,但因家中老人有病而没去成。  因“达门里”历史上多仕人,爱好笔墨,所以传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如有:圣旨六道,左宗棠亲笔对联一幅,紫檀木家具若干,《齐乘》等珍贵书籍数卷,清朝画师郎世宁“老鹰图”一幅,国宝、岳飞真迹“满江红” ①。还有,伊桂出生、居住过的房屋,现已传至笔者,至今已280多年,但房梁、檩条仍完好无损。  几百年来,“达门里”人一直保持着一个优良传统:即在春节凌晨,老少丁男都不约而同地聚集于祖茔前,先给祖宗磕新年第一个头。礼前,大家先燃放自带的鞭炮,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足有半个小时。然后,大家按辈列队,由辈高年长者在前率领,行三跪九拜之礼。人员众多,场面隆重,引得来来往往的拜年之人都驻足观看,啧啧称赞。  三百年来,“达门里”人已有很多迁出,但他们始终不忘自己是“达门里”人。当今盛世, “达门里”后人正鹰击长空,鱼遨大海,为国效力,为创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