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境内姓氏的分布介绍

    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敛迹了,而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目前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已经形成了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在多数的情况中,姓氏是世代遗传的,
    阅读:641次
  • 唐代名僧僧一行与商州铜佛龛

    商州铜佛龛是古唐和尚一行所铸它物的铜料所铸的三尊铜佛像置于石窟之中,被商州明代称之为“八景十观”之一的称呼。 古商州出铜,以制造兵器和铸钱出名。在城东洛塬,(古时的洛源驿站)对河的霸王寨下,其地旧名诸天洞。
    阅读:743次
  • 濮阳历史事件之天文学家僧一行

    在中国科举史上,庸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是可以称得上世界级的科学家。   一行,俗名张遂,法号一行和尚,谥号大慧禅师,唐代魏州昌乐(今南乐县)人,唐代开国元勋张公谨的曾孙。祖父做过襄州都督,父亲为武功县令。生活于唐高宗弘道元( 683)年至唐玄宗开元十五(727)年之间。
    阅读:603次
  • 关于姓的起源和概述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5000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
    阅读:636次
  • 大唐高僧僧一行的故事:“无叶井”为一行开凿

    茶庵公园有一口水井,相传是一行禅师开凿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井的旁边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龙溪第一泉”的字样。“龙溪”是外海的别称,这口古井是外海著名的“无叶井”。井的直径有一尺,深二米左右,泉水清澈甘美,用来泡茶,甘醇可口,别具香味。
    阅读:699次
  • 唐僧一行在科学上的贡献简述

    一行发现当时许多恒星的位置,与古代典籍所载的位置有若干改变。现代天文学称恒星位置的变动为“本动”。西方国家的恒星本动现象最早发现,归功于哈雷慧星回归期的发现人艾蒙·哈雷(西元1656~1742年),比一行晚了约一千年! 距今三十七年前,我向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请教,有什么题目适合写一部有关中国科学史的博士论文。
    阅读:561次
  • 会善寺——僧一行的出家修行之所将免费开放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是6月8日。港中旅嵩山景区将于这一天对观星台、会善寺景点免费向游客开放,让广大游客体验嵩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其中观星台是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嵩山八处十一项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之一,距今有700多年历史。元代时郭守敬在全国建立的27个观测站中,登封的观星台是当时全国的中心观测站。而会善寺是唐代天文学家、世界文化名人僧一行的出家修行之所,也是当时全国三大戒坛之一和僧人受戒中心。      
    阅读:596次
  • 僧一行修行中岳嵩山:天地之中 佛道文武共同成就

    这里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礼制建筑--汉三阙、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策源地--第六小洞天中岳庙、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嵩岳寺塔、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天文建筑--观星台等,文明硕果颗颗璀璨;它是文化之岳,露天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有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嵩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多项桂冠。
    阅读:584次
  • 僧一行轶事:迷恋“五马归槽”

    一行禅师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其中,广东江门外海的茶庵寺、新会的圭峰山都留下过他的遗迹。公元705年,他游历到岭南,喜爱上外海的“五马归槽”山(云沁山),便在山麓搭起茅庵留了下来。他在此观察天象,绘制星图,以种茶度日,因此所居住的草庐名叫“茶庵”。据说以前,茶庵以外都是水,外海就因此而得名。
    阅读:813次
  • 在我国姓氏的异读概述

    有些姓氏,如按汉字的普通习惯去读,就会读错,在作为姓氏时,有其特殊的读音,这在姓氏学上被称为“异读”。出现异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姓氏中保留了古音,以及受地方方言影响所致。常见的姓氏用字异读有: 秘:Bì 音闭,不读密(Mì); 重:Chóng 音崇,不读仲(Zhòng); 盖:Gě 音葛,不读钙(ɡài); 区:ōu 音欧,不读驱(Qū); 朴:Piáo 音瓢,不读普(Pǔ);
    阅读:876次
  • 关于唐朝名僧僧一行的科学成就叙述

    对于胎藏界和金刚界两种密法都有继承,而重点弘传胎藏界密法,又在天文历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密宗传人,是僧中科学家一行。    一行(673-727),俗姓张,名遂,巨鹿(今属河北)人(此按《宋高僧传》,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谓魏州,即今河北省大名县东的昌乐人)。他自小读书很多,到二十岁左右,已经博览经史,尤其精通阴阳五行之学。他曾写成阐释扬雄《太玄》的专著,名声不小。当时的武三思有意与他结交,但他顾忌其名声不好,便逃走了,正好遇上普寂禅师,就从普寂出家。有一位叫卢鸿的隐士,
    阅读:859次
  • 僧一行的历史功绩成就简述

    僧一行—— 张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张公谨。张氏家族在武则天时代已经衰微。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天的拉拢,剃度为僧,取名一行。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佛教一派--密宗的领袖。   
    阅读:2144次
  • 《广德神异录》中记载的僧一行轶闻故事

    《广德神异录》中记载的僧一行轶闻故事 唐开元十五年,一行禅师临寂灭,遗表云:他时慎勿以宗子为相,蕃臣为将。后李林甫擅权于内,安禄山弄兵于外,东都为贼所陷。天宝中,乐人及闾巷好唱胡《渭州》,以回纥为破。后逆胡兵马,竟被回纥击破。国风兴废,潜见于乐音。
    阅读:878次
  • 邯郸女教师办姓氏网站 网上一天叫卖30个姓氏

    姓氏也能作为商品来出售吗?答案是当然可以。近来,邯郸的武女士在其本人创办的“旺百家”网站上,短短一个月便“卖”出姓氏30多个。 武女士是邯郸某学校教师,今年41岁,兴趣比较广泛。2006年8月,她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网络财富故事”:一位21岁的英国学生为筹集学费创办了一个网站,并将网站主页划分成10000个小格子,再将小格子作为二级网站出售,每格售价100美元。
    阅读:681次
  • 僧一行故里河北巨鹿探访新能源汽车“心脏”

    “这款车采用80安时电池组,最高时速达160公里,续航里程200公里。实际上可以开得更快,出于安全考虑它采用了限速器。”河北神州巨电董事长张云在厂房前告诉记者。张云称,该车采用动力型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显著特点是动力强劲,适用于各种需要强爆发力的动力装备,瞬间可高达额定容量的20倍放电。
    阅读:585次
  • 《酉阳杂俎》中记载的僧一行故事

    一行擅长天文、历算、祈雨、咒术,深得民众的信赖。因此,有关他的神异传说很多。 从以下数条可知,一行在当时是一个神异非凡,无所不能之人,深得民众拥戴。虽说上述笔记材料多为道听途说,不可作为信史,但至少可以说明在当时的确有大量有关一行的神异传说流播于世。一行作为当时著名的科学家,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深得帝王的宠信及民众的敬仰。
    阅读:1299次
  • 《旧唐书》中关于大唐名僧僧一行的记载

    僧一行,姓张氏,先名遂,魏州昌乐人,襄州都督、郯国公公谨之孙也。父擅,武功令。一行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时道士尹崇博学先达,素多坟籍。一行诣崇,借扬雄《太玄经》,将归读之。数日,复诣崇,还其书。崇曰:“此书意指稍深,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一行曰:“究其义矣。”
    阅读:788次
  • 为纪念僧一行,国际命名一行行星

    小行星1972,即一行小行星(1972 Yi Xing),是太阳系的小行星之一,位于小行星带。 小行星1972于1964年11月9日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后用中国唐代天文学家、高僧一行的名字为其命名,以纪念一行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 一行在世时,曾发明了不少观测天象的仪器,并修正了多颗恒星的位置,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在开元年间成功地测量了子午线。在唐朝时能操作以上工程,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一千多年后,为纪念这位出色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国际小行星组织将一颗星星命名为“一行小行星”。
    阅读:925次
  • 美丽嵩山遗产之旅:探寻唐代名僧一行修行之地

    2010年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表决成功,被载入世界遗产名录。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集中体现了我国自秦至清多个朝代的礼制、宗教、科技和建筑学成就,在国内国际建筑史上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其独特价值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阅读:801次
  • 僧一行捉北斗七星以救恩人之子的故事

    唐朝高僧一行少年家贫,为一老婆婆救济,功成名就后,那老婆婆求于门前:其子因杀人入狱,求一行帮忙。这却为难了一行,老婆婆虽有恩于他,而自己又不能枉法,遂拒绝。老婆婆大怒,道其负恩,一行很苦恼,只好作法。
    阅读:105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