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乐夫:对孩子的体验教育的思考

2013年09月05日 | 阅读:219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闵乐夫简介:家庭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家庭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青春期教育专家,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重点课题“跟踪指导家庭教育实验研究”总课题副组长。曾被邀请到各地授课500余场,听众10万余人。主要著作有:《中学生心理咨询》《中小学各科教学中的德育》《青春期教育家长必读》《小学生学习指导》等。
  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体验教育?
  是否所有的体验都是好的、值得提倡的?
  哪些体验对孩子是必须禁止的?
  哪些体验是需要引导、帮助和限制的?
  如何理解孩子的体验的层次性、差异性?
  ……
  闵乐夫老师是学习型、研究型、传播型的教育专家,对孩子的体验教育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请看他是怎么解答有关体验的系列问题的——
  记    者:我们知道,孩子所获得的知识有传承和体验两个来源,请问体验和传承有何关系?它们对孩子有何价值和作用?
  闵乐夫:传承就是前辈对后辈的教育。父辈、祖辈天天叮嘱孩子上课注意听讲,下课关心同学、助人为乐,等等,这种注重传承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是好的,值得提倡的。通过文化知识和家庭美德的传承,孩子会比较系统、快捷地理解、掌握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智慧,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成长中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但是,仅仅依靠传承又是很不够的。孩子必须要有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只有经过体验和实践,孩子才能长知识、长才干。这也就是说,家长和老师传承的都是间接经验,而孩子的体验是直接经验。若想使间接经验被孩子认同、消化、吸收,必须依靠孩子的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传承和体验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体验印证传承,传承能提升体验,但不能代替体验。
  记    者:请问体验在孩子的成长中有何地位和作用?
  闵乐夫:孩子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尝,用手去摸、去抓。可别小瞧了孩子的初始体验,这是他们在有意无意地收集、积累对之具有重要作用的直接经验。没有“看”,孩子如何知道世界上的五颜六色;没有“听”,孩子如何分辨刺耳的噪音和悦耳的音乐;没有“闻”,孩子如何辨识香臭;没有“尝”,孩子如何知道食物的酸甜苦辣;没有“摸”,孩子如何知道物体的光滑与粗糙、柔软与坚硬。孩子的看、听、闻、尝、摸等体验,不仅发展、健全了孩子的各种感觉器官,丰富、加深了他们对自然、家庭、社会的认识,还对他们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孩子再长大一点后,就开始学骑车、学游泳、学滑冰、学电脑、学音乐、学绘画、学社交,等等。这些生活、学习技能,孩子只听家长、老师的传教是学不会的,必须实地操作、反复练习、反复感悟,只有在体验的过程中,才能学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实践丰富的孩子,往往具有好奇心强、主动性强、自信心强,社交能力强、生存能力强等优势;相反,体验、实践贫乏的孩子,往往会有主动性缺失,冒险探究精神缺失,动手动脑能力不足,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等劣势。
  可以说,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没有体验就没有成长。
  记    者:既然体验对孩子的成长如此重要,是不是所有的体验都是好的、值得提倡的呢?
  闵乐夫:在孩子的成长中,体验越丰富,知道的事情就越多,见识就越广,孩子也就越聪明。但值得家长注意的是,并不是孩子的任何体验都是值得提倡的。有的体验是必须严格禁止的,有的体验是需要引导、保护、帮助、限制的,只有那些安全、健康、文明、道德、能给人知识力量的体验才是好的、值得鼓励的。家长必须让孩子分清各种不同的体验,分别对待各种不同的体验。

  采访感言
    体验是方方面面的,体验是随时随地的,虽然我们需要对孩子的某些不健康的体验做些指导、帮助、教育、限制,甚至需要对那些害人的、不可挽回的体验严加禁止,但是,我们更需要对孩子的健康有益、蓬勃向上的体验多加鼓励。
  当然,任何体验都不可能是一次完成、一次成功、一次见分晓的,家长和孩子都得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不仅有广度,也得有深度;不只停留于表面,还得深入就里;不只满足于浅尝辄止,还得长期、深入、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学海无止境,体验亦无止境。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