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的开派得姓大始祖

刘姓开派始祖

2014年03月18日 | 阅读:5337次 | 关键词: 刘氏家谱 起源

大概是因为原始的刘氏家族,太古老太遥远了,因而对于它的有关情况,经典的记载都语焉不详。笔者在现存的先秦经传和甲骨金文中,都找不到任何有关原始刘姓的踪迹。

然而,“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古老的刘氏族虽早已湮没无闻,但因为他们生息于斯、居住于斯、活动于斯而得名的地名——刘、刘邑,却仍在较长的时期内得以保存、流传下来。

现知最古老的刘地,在今河北省唐县。

查三民书局《大辞典》(上)第480页“刘”字的解释:“刘,地名,帝尧陶唐氏后裔的封地,在今河北省唐县”。同样的记载见于宋代大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以邑为姓》刘姓条:“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

古地名学的理论认为:有的地名是地因人而得名,而有的人群又是因地而得名。我们认为,帝尧陶唐氏受封于刘地,说明这里先就有刘地。那么,刘地的地名是怎么来的呢?刘地仍然是因人而得地名。不过,它的得名不是因为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此而得,而是因为最古老的刘氏族曾经居住、活动、生息于此而得名。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作出如下大胆的推测:现在可知的刘姓最古老的发源地,就在今河北省唐县。这里就是远古洪荒时代那支高扬着巨斧,以刘为图腾,前赴后继勇敢地征服自然,开辟文明的最古老的刘姓氏族的生活、栖息之地。

当年第一个受封于刘邑,被赐姓为刘氏的那个人,就是当今天下刘姓共同的开姓鼻祖。

那么,刘姓的开派得姓大始祖又是谁呢? 

由于年代遥远,史传记载不详,民间传说各异,现存的文献也是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可以说,到底谁是刘姓的受封得姓鼻祖,至今仍是一个困惑着刘氏族人和姓氏学家的不解之迷。 

史书和大量刘姓谱牒都记载,尧帝共生有10个儿子和2个女儿。如《吕氏春秋·去私》载:“尧有子十人。”《求人》篇也说:“尧传天下于舜,妻以二女,臣以十子。”《孟子·万章》和《淮南子·泰族训》则都说“尧使九男二女事舜”,但据汉人高诱和当代著名学者陈奇猷先生的解释,这里说9子,是未包括早死的监明或者是嫡子丹朱。 

第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就是尧帝的长子监明。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宋人罗泌的《路史》。另外,湖南洪田《刘氏族谱》、1995年湖南烟溪《刘氏九修族谱》、1995年湖南新化《刘氏十修族谱》、1996年湖南新化《刘氏知止园族志》、1991年湖南《刘氏吉才公支族谱》等谱牒文献都明确记载说: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帝之子监明。

不过,各谱对监明身份排行的记载又互相有异。大部分族谱都说监明是尧的长子,是嫡子丹朱的兄长。但另一些族谱却说监明是尧的第二个儿子,是嫡子丹朱的弟弟。但长子说可以得到《尚书中候》、《庄子·盗跖》崔氏注、《路史·国名纪》等传世文献记载的应证,因此笔者认为监明为尧帝长子一说是正确的。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得姓始祖不是监明,而是他的儿子刘式。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汉代流行的纬书《尚书中候》。该书记载:“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之子(式)封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嗣。”清朝姓氏学大家张澍在他的经典著作《姓氏寻源》中也明确记载说:“帝尧娶散宜氏之女女皇,生长子监明。(监明)先死,监明之子式封于刘。”民国七年香港《刘氏总族谱》所载宋朝刑部郎中刘梦村的《刘氏源流总序》也说:“我刘氏起自陶唐之冢子曰监明。监明少卒,生子式。式出封于刘,因以为刘氏。此刘氏之所以肇也。”1996年湖南《刘氏知止园族志》和马来西亚《砂罗越刘氏族谱》也有同样的记载。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是尧帝的第九个儿子源明。这一说法 很少见于传世的文献,但在刘姓族谱中却最为流行。如广东梅州市《刘氏族谱·源流序》就说:“帝尧第九子源明受封于刘,为刘氏。故源明公是刘姓始祖。”同样的记载也见于今人刘恒心先生所编(江苏)《古丰刘氏族谱》、1995年刘为良主编的(江西)《中华刘氏通谱》、1994年刘先皇主编的湖南《板桥刘氏五修宗谱》、1996年刘诗晖主编的(江西)《泰和刘氏宗谱》、1987年《湘黔川刘氏族谱》、1986年《广西刘氏族谱》、香港出版的刘少卿所编《刘氏新族谱》等族谱文献。 

第四种说法: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就是尧帝的长子丹朱。这一说也见于一些与刘姓同源的唐姓族谱,另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唐姓的介绍也釆用此说。

第五种说法认为:祁姓刘氏的开姓始祖不是尧帝的儿子或者孙子,而是数百年后的尧帝裔孙--夏朝的刘累。此说在刘姓源流史上,也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

第六种说法也可以叫做综合说。这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姓初祖是尧帝的儿子源明,并且强调说源明与丹朱、监明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名称。这种说法不见于传世的史传文献,只见于形成较晚的刘氏族谱。

监明刘式说出现最早,并且可得到历史文献的印证,因而较为可信。但源明说在刘氏族谱中流传最广,我们这里也姑且作为一种传说而两存之。在中国历史上,各姓氏产生、形成的原因互不相同。姓氏学家们据此将中华民族的姓氏分为许多种类,如以国为姓者、以邑(旧时的封地)为姓者、以爵为姓者、以官为姓者、以名为姓者,等等。 

刘姓,就是属于所谓“以邑为姓”的一类! 

在讲述刘姓的形成以前,我要先给大家讲讲姓与氏的概念。 

在秦汉以前,中国的姓与氏是严格分开的两个不同概念:姓代表血缘关系,氏代表社会关系;氏往往由某一姓衍生出来。我们现在介绍的刘姓,在先秦时期,只能说是刘氏,而不能称刘姓。进入秦汉时代,随着各民族、各姓氏的大融合和大量姓氏的新生,姓与氏才渐渐合而为一,不再严格区分。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就公开称汉高祖刘邦“姓刘氏”。至此,刘才由氏成为姓,而且是堂堂国姓(中国旧时称当朝皇族的姓氏为国姓)。

刘氏是怎样从尧帝的祁姓族系中派衍出来的呢?当时尧帝的后代分封刘邑,以邑为氏的真实情形如何?由于先秦经传和正史对此记载阙如,权威性的姓氏学经典对此也语焉不详,我们只能根据姓氏学的普遍规律来对此作如下推测:

推测一:在尧帝之前,古老的刘氏族就已存在,他们居住在刘邑(今河北唐县),以刘(战斧)为图腾和氏族徽志。尧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向四方征伐时,征服了原始的刘人。随后,尧将刘邑封给自己的一个家族成员,实际上是派某一位祁姓氏族成员前往刘邑,担任被征服的刘氏族的首领。这位祁姓成员可能还带去了一些随从族人和其他军事人员、管理人员。这些人和这位刘邑的新统治者从此都以刘为氏。至于那些原来就居住在刘邑的原始土著刘氏族成员,此时不是被杀,就是被迫融合到祁姓刘氏之中。他们虽然仍保留了刘的氏族徽志,但已由原来独立的刘氏族变为了新的祁姓刘氏。

推测二:祁姓刘氏就是原始的刘氏族,古老的刘氏族并未消亡。当尧帝成为势力强大的中原华夏部落集团首领,并凭借其强大势力开始征服四方,建立原始国家政权刍形时,居住在祁姓陶唐氏族附近的古老刘氏族,为了自身的生存,便率先向尧表示归附,主动请求加入尧领导的部落联盟,愿意尊尧为大首领,服从尧的领导和统治,以此换得尧的庇护。尧帝对刘氏族的归附自然非常欢迎,为了对刘氏族的义举表示嘉奖,尧帝特下令正式将刘邑重新“封赏”给刘氏族的原首领(其实刘邑一直由刘氏族居住,这次封赏,只不过是个形式而已),认可其继续对原始刘氏族的统治。为了表示对刘氏族的承认,尧帝还正式“赐”刘氏族的原首领为刘氏(当然这也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因为刘氏族的人其实早就以刘为氏)。这样,尧帝祁姓氏族与原始刘氏族就成为原始社会常见的父子氏族关系,尧帝也由部落联盟首领而成为刘氏等众多子氏族的共同族祖,原始的刘氏族的首领则成为尧帝的众多“儿子”之一。从此以后,刘氏成员就成为尧帝的合法后裔,并随尧帝姓祁,号称祁姓刘氏。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