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客家刘氏族谱刍议
粤东客家刘氏族谱刍议[一]
我们刘姓众多支系中,有一个非常庞大的支系:在广东省东部客家地区的刘氏广大裔孙一致尊开七公为客家刘氏入粤开基大始祖,在粤东开基立业未有千年人口却逾千万,形成庞大的粤东客家刘氏‘族群’,由于粤东过去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山区,容不下这庞大族群众多裔孙求生存、谋发展的需要,这个族群的众多裔孙不惧千难万险,或集群或个体移居全国、全世界,但从族群形成至今,裔孙早巳遍布全球的族群还未曾有统一的称谓。在粤东有潮州的‘东津世系’、普宁的‘桂花篮世系’,以开七公为入粤始祖的粤东客家刘氏族群,在此文中就暂称粤东客家刘氏吧。客家人是流动的‘族群’,为了寻根溯源,客家人非常重视族谱。但在粤东客家刘氏族谱世系表中,开七公究竟应排第几世?在能见到的族谱中,在近期的互联网上及其他资料中,发现有多种版本和不同的世系表排法,让广大粤东客家刘氏裔孙有时感到无所适从。
在粤东客家刘氏族谱世系表中发现对开七公有以下多种排法:
以始祖源明公顺延而至开七公排第150世、或第146世祖、或第136世祖、或第135世祖、或第134世祖、或第131世祖等等,发生以上多种不同的世系表排法,有的是前代或前辈所编且早巳在某地流行的排法,有的是近期各地对族谱研究有兴趣的专家、考研者对粤东客家刘氏族系作了研究,以某种方法或某种思路,考研在某历史时段或某世系段中有‘错’、‘重’接等现象,便从原有的族谱中,把某某世祖从世系表中删除,并立即在编谱时应用,故此又增添了开七公在世系表中的另一种排位。巳在某地流行的排法既约定成俗,且得到当地广大裔孙的承认,它是前代或那位前辈所编没有必要追寻,且应该得到尊重、保护和传承,而近代考研者新编写的排法也没有必要点名,凡留意刘氏有关网站者均可发现所列的排法,但新排法妥否,应认真负责考研,并该慎重采用。因为世系表的不统一排法,让某一些人出于什么原因或目的,对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由族谱真实性的怀疑,发展到对始祖开七公、广传公其本人真实性的怀疑,再发展到对整个粤东客家刘氏族群完整性的怀疑,这可不是一般考研族谱的问题,必须引起粤东客家刘氏广大裔孙的重视。
一、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的真实性
我们要把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的真实性搞清楚,首先应把自巳‘族群’形成、繁衍发展、兴旺外迁过程梳理清楚。参阅多种粤东客家刘氏族谱,可以肯定的是粤东客家刘氏先祖每一个时期均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立足点和繁衍发展过程,把多个立足点联接起来,便是粤东客家刘氏先祖的迁移轨迹:
一、始于陶唐:是尧帝的子孙。尧帝名放勋,生于丹陵(河北唐县),育于母家伊侯之国(河南永阳县),后徙耆(山西太原祁县),故曰伊耆氏。13岁受封于陶(山东荷泽县陶丘),15岁复封于唐(河北唐县西北)为唐侯,故称陶唐氏。尧帝生九子二女,第九子源明受封于刘,为刘氏太始祖,故曰:始于陶唐。
二、显于三代:三代是指夏、商、周,突出先祖累公御龙。夏朝时,刘氏18世祖累公因有养龙技术,被孔甲帝赐为御龙氏。周朝时,杜伯公任上大夫,是周朝刘氏列祖中最显赫人物。
三、著于春秋:是指公元前770年至476年这294年的春秋时期,刘氏多位先祖在朝中任高品位官职,显赫于整个春秋年代。
四、盛于汉室:突出先祖南迁江苏丰沛,邦公建立汉王朝。粤东客家刘氏是邦公、启公的裔孙。
五、派衍中山:突出是中山靖王胜公的裔孙,堂号彭城堂。中山靖王胜公是孝景帝第十子,胜公共生21子,是刘氏人口繁衍鼎盛时期。刘氏堂号、堂联的由来,汉朝的分支,郡派多由此产生。
六、望著于涿郡: 涿郡(河北涿县)。中山靖王胜公第五子贞公封陆城亭候于涿郡,此后连续十多代都封侯爵,自然声望于涿郡,誉满整个河北。
七、积庆于洛阳:突出先祖永公从蜀入住洛阳,先祖迁居中原。刘氏一脉子孙在洛阳繁衍昌盛。
八、蜚声于闽峤:唐朝末年,战乱频繁,先祖徙江南,迁居‘婺之金华’。据查资料显示:先祖祥公是随战乱逃难的人群,从河南固始逃到浙江婺州金华县暂居,但因战乱难于生存,又随逃难人群南下,当时江西拥有通过长江进鄱阳湖穿赣江越大庾岭至岭南的通道,祥公便是沿这条通道,乘船逆长江入江西鄱阳湖,再逆赣江南下至赣南,翻过武夷山入住福建宁化石壁洞葛藤凹。开七公、广传公便出生于宁化县,广传公生十四子,繁衍的裔孙巳涉足五湖四海、国内国外。
这便是粤东客家刘氏先祖的迁移轨迹,不管那位录谱者,编写于那个时期的那个分支系的粤东客家刘氏族谱,均毫无例外如此记述。从来未发现有粤东客家刘氏分支系的族谱记述始祖是从江西赣南直接入粤东,也未发现有粤东客家刘氏分支系的族谱记述始祖是从广东珠玑港东迁粤东的,这便是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的真实性。既然族谱是真实的,但前代或前辈在编写粤东客家刘氏族谱时,为什么会有多种不同的排法呢?
二、不同世系表的起因
族谱是一个族系的历史,记载着一个支系先祖走过的足迹,族谱也是一个族系的史料,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历代前辈编写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的努力及其成果应该肯定。但史料无言,现在面对前代前辈所编族谱应有客观的认知和评价。这是因为:
第一:粤东客家刘氏的历史是一部迁移史,逃难史,逃难人的生活是悲惨的,迁移再迁移的艰难日子是不可象相的,后代裔孙要翔实记录自巳先祖的完整详尽的悲壮迁徙史,相信任何人都很难完完全全再现历史的每个细节。从这个观点看问题――求真,就是“求”得反映粤东客家刘氏历史主要迁移轨迹的本质的“真”,这巳是难能可贵了,何况要求达到百分百的真,难度实在太大。如本脉先祖沐公、月清公于后晋、宋朝就编写了本脉族谱,但后裔们在历代劫难中丢失了,连真正的序文都难于分辩,正因为最原始的谱牒丢失,后裔们在各自续谱时,才会有现在粤东客家刘氏族谱不同的版本和世系表。
第二,编谱者撰写出来的族谱是各代先祖历程同编谱者主观意识结合的产物。后代裔孙在编谱时受自巳的学识、阅历、收集资料等等条件的局限,再说宗亲之间有时因时间、环境、经济等条件限制不能充分交流、共同考研和求证,这样受各种条件限制下编写的族谱同先祖实际情况不一定完全吻合,这种局限无疑是编谱者有求真之心而无法编写出真实性很高的族谱来。如巨浪公之李、曾两妣所生七子传下裔孙所续族谱,从来没有记载巨浪公还有一妣陈氏及陈氏所生二子,而陈氏所生二子传下裔孙所续族谱,从来没有记载巨浪公之李、曾两妣所生七子,其实巨浪公所传下九房裔孙就住在粤东五华、揭西、大埔等互邻县市,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直至20世纪90年代裔孙们才在深圳某一工地上认祖归宗。
第三,明、清朝以来,粤东客家刘氏各分支系、裔孙人口迅猛激增,迫使广大裔孙从祖居地再次寻求向外发展,频繁外迁,又是一个迁移再迁移的过程,等到裔孙在外迁地好不容易安顿下来,待生活正常了,事业有成了,再回过头来续编族谱时,又会重复上述所说的受交通、信息各种条件的限制,续编的族谱在世系上同最原始的族谱可能有大同小异了,不同世系表多数也是产生于这个时期。如巨浪长房高千公从福建省上杭迁居广东省五华县赤岭开基立业,其六世孙千一郎公从五华县清溪下坝再迁居揭西县五经富南门坑开基立业,高千公下传各代先祖生卒葬在五华、揭西县,但千一郎公下传一房裔孙外迁某省某地立业,其裔孙所修族谱,记述千一郎公自福建省汀州…直接迁居-省-州-县-村居住,先祖千一郎公家贫,原是一个山民,进深山采樵,因饥寒交迫,冻死在回家的山路上,但其族谱记述千一郎公是明朝贡生,尤为可惜的是至今两地裔孙还没有确认是同宗共祖。
第四,攀附名贤、权贵,清朝及以前的录谱者可以说是习以为常,有的录谱者希望利用这社会资源增强宗族的荣誉感,有的是迫于无奈利用这社会资源当靠山,帮助本来处于较弱的宗支以便在当地立足安居,免受外族欺凌,也是不得巳而为之的结果。
粤东客家刘氏族谱世系表的大同小异是正常现象,是好事又是无可奈何的事。为什么呢?因为粤东客家刘氏裔孙的迅猛发展是罕见的、空前的,在如此短的历史时空里,从开七公、广传公单家独户发展到现在的超过千万裔孙,人多了,居住分散了,再加上历史、社会、交通、信息等等条件限制,裔孙们肯定联宗敬祖受影响,但粤东客家刘氏的裔孙们是深深追思崇敬自巳先祖的,于是各自为政续写族谱就不足为奇了,这是历史上的事,谁能说明当时裔孙们续编族谱的各自情况呢,所以产生大同小异的世系表是正常的又是无可奈何的。静下心来回想一下:如果没有粤东客家刘氏族系的如此发展速度,在全国姓氏人口排名中,刘姓不一定能排在第四位,反过来,若是一个族系人口增长绥慢,时代在前进,族系发展在原地徘徊,说句不吉利的话,六十年续编族谱时,人口增长不了多少,一本族谱仍能满足全支系裔孙使用,这才是真正遗憾的事。
三、应如何评价粤东客家刘氏族谱
上面所列原因可能是造成现在粤东客家刘氏族谱世系表不统一的主要历史原因。现在面对如此大同小异的世系表,作为粤东客家刘氏的裔孙,应该如何评价粤东客家刘氏族谱。首先,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前代前辈们编谱时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苦心孤脂编写出本脉支系族谱是难能可贵的,是粤东客家刘氏广大裔孙寻根溯源、敬祖崇宗的宝贵族群历史遗产、族群精神财富。现在对族谱求真是为了揭示一个族系的历史真相,但不能对族谱中世系表作绝对精准的要求,因为脱离历史具体环境,拿现代人的眼光和知识水平去评价前代或前辈所编本脉支系族谱,并毫不客气地左削右挖进行存疑、证伪,此态度就值得考虑:请考研者反躬自问,自巳现在的考研取证又能达到百分之几的准确性?
经验告诉我们:评价上祖传流下来的族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评价者本身对族谱的主观意见反映,而不可能完全是先祖所处时代的客观事实反映。对上祖传流下来的族谱的评价,事实上也是评价者既受制于本身的知识水平,又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因此,就同一本族谱不同的续谱者和在不同时代续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兴宁刘氏族谱.总谱]一册的主要内容,是本文上述的诠释。此族谱的主要内容以“浅释刘氏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期”一文,较详记述粤东客家刘氏先祖迁徙的轨迹,又以二种有代表性的不同的世系表向广大裔孙展示不同的录谱,客观、公开展示二种不同的世系表,任由宗亲评价、录用,如果说是‘假谱’,请问假在那里?先祖的迁移轨迹错了吗?上溯下延世系表乱了吗?如果说兴宁刘氏族谱敢于向广大宗亲亮出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的世系表大同小异现状,那可是事实。不过,谱中对广传公及其子孙的出生年虽编录详细,仍值得怀疑。但瑕不掩瑜,该族谱正是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的真实性和不统一性的集中反映,但绝不是假谱。
现实中,粤东客家刘氏广大裔孙对世系表中的每一位先祖同一样的至尊至敬至孝,表现出纯真朴素的宗族感情。许多裔孙把族谱看作比金钱还宝贵,把族谱藏在保险箱、冰箱的有之,问其原由,说理是防失窃怕被虫咬坏;在主人监视下限时借阅有之;当某一位宗亲娶儿媳妇或孙子满月,在参拜祖宗的桌上,打开族谱请宗长一字不能多、一字不能少增填上儿媳妇或孙子芳名,然后恭敬告知祖宗后,跪在祖宗神位前把族谱包好收藏有之。宗亲们如此重视保护族谱,您若要改动世系表中的先祖在世系表中的位置或芳名,现实中简直是绝对办不到的事情。宗亲们会说今天如此改,以后有人又说那样改,族谱不是小学生的习字本,可以如此随便改吗?所以说一种世系表巳在一个地区流行后,形成了广大裔孙的共识,就必须固定在一种格式,它有私密性和延续性,若改动必然牵动千家万户、各时代、各版本的族谱,是根本办到的。这便是广大裔孙对族谱评价的现实。
对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真实性的讨论巳延续了几百年,从粤东客家刘氏裔孙中的研讨,延续到现在不是粤东客家刘氏裔孙但热心于刘氏族谱研究的汉学家、谱谍家,研讨的焦点仍然是大同小异的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的真实性。可能敢于删节谱系者会反问,难道说前辈们如此确定文琥公与俊公、富山公与福高公等的父子关系就一定不会错吗?这样的问题可能现在谁也不敢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前辈编谱的依据、例证和判断,可能还没有可供参阅的资料。但是前辈编修的族谱在广大裔孙中有的流传几百年了,这可有太多的例证。谁也不可否认,族谱中的先祖的辈份关系在广大裔孙中巳留下深深的烙印,有一个定格,这个烙印和定格巳长期为广大裔孙所接受,所承认。另者,说一句现代人的现代话:族谱是一个宗族的档案,这个宗族的档案不象国家的档案由专门专职单位保管,而是存放在广大裔孙的家中。档案中的记录可以随便更改吗?广大裔孙谁愿意把自已保存的族谱按照新编族谱进行世系更改?如果不进行更改,势必造成多种谱系在一个地区流行,势必造成某些叔侄倒称、世系错接等不该发生的错误导读后果。这里提醒族谱的考研者,考研成果应重视实用性。
举例说:某地的多种手抄、油印本族谱,跨越时间上百年,均是按前辈所编族谱编写世系,开七公排在146世,本地某支系开基始祖排第154世祖,但有的新编族谱按某某所编新族谱开七公排在134世,本地开基始祖便排在142世,有的新编族谱按某某的推算,把开七公排在131世祖,本地开基始祖便排在139世,宗亲们手持各自的族谱或资料,争论不休,你叫我按你的族谱世系表改,我叫你按我的族谱世系表改,争得一塌糊凃,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可是谁造成的?所以敬祈汉史研究、族史研究的专家们,从对先祖的虔敬、对前辈们所编族谱的负责任的审阅,敬请不要急于下结论进行删节和按你的新世系表编谱、编代码,这里提醒考研者代别的支系编写族谱或代码时,尤须注意这一点,说句不中听的话,好心办成了让别人不愉快的事,吃力却不讨好,甚而招来责怪,那就太遗憾了。
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的研究最终的目的是解决实用问题,考研族谱也不能仅仅停在纸上、在考研者手里。族谱考研者要承担千万粤东客家刘氏裔孙付于的光荣职责,以自身的研究成果让广大裔孙来分享,让众裔孙获得更多粤东客家族群知识和提高敬祖睦族的责任心,让广大粤东客家刘氏裔孙容易寻根溯源,辨脉归宗,激发广大裔孙继承发扬客家刘氏先祖开拓进取勇敢走出去创建新天地的客家人精神。考研者切莫老是停留在世系表中的大同小异考究上,给广大裔孙敬祖心中添上不必要的疑虑,当拜读世系表时却一头雾水,无可适从。如果把在一个地区早既稳固下来的世系表删得一塌糊凃,对世系表这样的考研后果可能适得其反,没有让裔孙得益反而添了不必要的麻烦。
有人说善意的谎言有时是美丽的,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或社会正义而适度地扯点小谎,应给于理解和宽容。但是,它的前提是善意的,不是居心叵测,是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用这句不太恰当的比喻来看待大同小异的粤东客家刘氏族谱,就是要体谅前代前辈们编写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的用心是‘善意’,他们承受各种条件限制编写的族谱,可能有某方面的不足,但前辈们不是有意撒‘谎言’,现在各地所传流的前辈所编写的族谱,应给于理解、宽容,尊重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的编谱先贤,对苦心孤诣编写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的先贤们给予应有的尊重和同情。庞大的粤东客家刘氏族群只有繁衍壮大,永远都不可能解体或消失,其族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宗法体系,承载着全族人的根,是家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的信息资源有其原始性、特定性、稳定性、长久性,必须好好保护和利用,让它尽可能地保持原始化、生态化。巳经为广大粤东客家刘氏裔孙所接受、巳流行的世系表,尽量尊重和传承,不要轻易地改变,让广大裔孙把族谱作档案收藏,好吗?
广东省 揭西县 刘云月//文 2011.6.10.
粤东客家刘氏族谱刍议[二]
族谱是一个族群的历史记录,它记录了族群的源流和繁衍历史,也记录了历代先祖的血缘关系和昭穆伦理纲常。由于粤东客家刘氏族谱世系表的大同小异,对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的存疑、证伪,不知牵动了多少有志于族谱研究者,花费了多少心血进行考研取证,但是大都忽略了修改族谱的世系表,必然牵动血缘关系和昭穆伦理纲常。
在漫长的考研中,在证实和证伪的辨论中隐隐约约形成了一股疑古派。疑古派对世系表的大同小异总是感到有必要进行修正,为此对世系表中多处提出存疑和考证,并进行删、改,以期编出统一的、标准的世系表。自清朝以来,为了一统粤东客家刘氏族谱世系表,期望把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编得更充实、更完整、更统一、更真实,对粤东客家刘氏族谱世系表从存疑释疑到修改的呼声和实施修改从没间断。
从所能参阅的资料和网上讨论中,焦点均集中在传录最广泛、各地裔孙最多采用的、以开七公排第146世的刘墉前辈所编的族谱,[请原谅下面均简称‘刘墉谱’]本文对此谱是谁所编不作考究,而对考研者对此谱提出疑问、进行修订并修订后立即实施录谱的做法存疑。对刘墉谱的修订,现在提出一些看法,供考研者参巧。
一、刘墉谱世系表中受争议的先祖:
此谱世系表备受关注和存疑的有以下几处:
1/第86世祖宪公生子忠 舒 衎,考证者考证得第92世祖雄公与舒公是兄弟,既然舒公、雄公是兄弟,便删去中间的舒、谊、必、不疑、惠公共五代世祖;
2/第89世祖必公生子显达、不疑,删去显达公一代。
3/第98世祖文琥公生子俊、杰、麟,其麟公与第102世祖麒公是同名世祖,便删去中间的俊、熹、重辉公三代世祖;
4/第107世祖坤仁公生子照[大宇]杰、丹、遐、法,第112世祖丹公[名献 字子圭 又字漳]同样是坤仁公之子,便删去中间的大宇、冰、显、新贤公共四代世祖;
5/第137世祖富山公生子国泰 福高、春田又发现福高公、宗臣公是错接,便删去其中的福高、屏山、瓒、源远、诏公共五代世祖;但有的建议保留源远、诏公二代世祖,仅删去福高公等三代世祖等。
考研者删改的建议和观点、考证的出发点和证据,让人不容易理解和信服,根据考研者提出要删改的理由,现在我们试来讨论一下:
二、备公应排在第几世祖?
先谈谈删舒、谊、必、不疑、惠公五代:考研者要删这五代先祖的原因是:为了符合备公是汉献帝真正的‘皇叔’,以三国演义中汉献帝令宗正卿宣读宗族世谱为依据,以宗族世谱确认备公是汉献帝的皇叔,[请注意宗正卿宣读的宗族世谱与刘墉谱有关部分世系表恰恰相同]但考研者只承认以宗谱确认备公是汉献帝的皇叔,却不承认确定备公是汉献帝的皇叔的宗谱世系表,要把确认备公是汉献帝的皇叔的世系表中的舒、谊、必、不疑、惠公五位先祖从世系表中删掉,留下12代,另以他谱即发公至汉献帝共13代的世系表为准,这样汉献帝就恰如其份称备公为皇叔了。这里要请教:考研者以文艺作品三国演义的举证的可信度是多少且不谈,只问为什么只承认自巳举证的证据的一半,不承认自巳举证的同一证据的另一半,且还要删掉自巳所举之证据有关内容,请问如此举的证是实证还是虚证?如此的举证是不是自巳还怀疑自巳的举证,此证据经得起质证吗?
考研者还从父子两代的平均岁距计算一番,从胜公生于公元前154年至备公生于公元162年,其中相距316年,若按17代计,父子两代的平均岁距是18岁,若按12代计,父子两代的平均岁距是26岁,这26岁才基本合乎考研者提出的人的‘生育规律’。这个父子两代的平均岁距确认的‘生育规律’,是不是不管在什么历史朝代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现在来看一看汉朝有关人口的资料:秦朝末年的战争和天灾,全国人口从三千万降到一千三百万,人口仅存百分之四十六。古时人是战争和发展生产的决定因素,战争是人海战争,农业生产也是手工人力生产,真正是有了人才能‘人定胜天’.由于战争对生产造成的严重破坏,汉初的社会经济呈现一派凋敝景象。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巩固新生政权,邦公及继任者很注意抓人口政策, 结婚年龄是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鼓励寡妇再嫁也是为了增加人口而采取的措施,女孩到一定年龄不出嫁,已经寡妇不出嫁都是违法的。鼓励早婚快生多生,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即免二年徭役。颁布政策鼓励早婚,早婚由王室带头再在民间兴起。像汉桓帝十六岁结婚,汉灵帝十五岁结婚。汉昭帝八岁结婚,他娶的皇后六岁。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 年) 颁布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算是人头税,每人出一算,每算120钱。意即15 以上至30 岁的女子如果不嫁则要处罚600 钱。邦公及继任者的人口政策促使全国人口大增,刘氏王室裔孙到公元5年,巳有宗室十万余人,206年时间宗室人口增长至少2000倍,平均年增长率在百分之三十八,而同期全国人口增长仅34倍,平均年增长率在百分之七。到蜀汉三国之时,刘姓已由丰沛刘氏开基始祖荣号公一人之身发展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宗族,拥有上百万之众,分布于全国各地。
再说秦汉时期人的平均寿命20岁,结合汉朝的婚育状况,用现代人的‘生育规律’、父子二代的平均岁距套到汉朝,符合汉朝的历史现实吗?十多岁结婚要到二十多岁才生男孩子,有这样的早婚晚育技术吗?父子二代的平均岁距比当时人的平均寿命还大,有这样的历史事实吗?刘氏王室二百年间人口增至十万,人口至少增长二千倍,五百年间,从荣号公一人增至裔孙百万人,其间父子二代岁距可能只有人口学家或历史学家才能计算出来。
舒、谊、必、不疑、惠公是不是粤东客家刘氏的先祖?为什么在‘刘墉谱’要删掉,而把开七公排在135世的兴宁谱可以排在87、88、89、91、92世祖的位子上?要知道一个名字是代表一个人、一位先祖,同是粤东客家刘氏的裔孙,可以在此谱说他不是自巳的先祖,在那谱又必恭必敬承认他是自己的先祖,对同是自巳的先祖,二种场合二个态度,是不是把先祖当猴耍了?
近期网上有一个新闻信息:‘高明县明城镇世唐美村有一巨幅世系图,上面的记载极为精细,从尧帝到世塘美村开村始祖一共140世,世系流传十分明晰,其中第94世是备公,其开村始祖刘桂杰则是备公次子永公的后代’。‘据介绍这幅世系图是从广东韶关南雄珠玑巷得来的,该村刘氏先祖一开始从北方迁至江西,后迁入南雄珠玑巷,继而迁至高要、三水,最后来到高明,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从高要县大坑迁来,开村至今已有24代。’如果某位宗亲能见到这巨幅世系图,请考研一番,此世系图仅录始祖尧帝至宋朝该村开基始祖刘桂杰共140世,此图若是宋代留下的世系图,那可是刘氏最古老的族谱世系表,是刘氏族谱的珍品,值得注意的是其图也把备公列在94世,至宋朝皆支系也传了140世,难道‘刘墉谱’的录谱者是凭空臆造,录谱没‘谱’不靠‘谱’了吗?
三、同名的先祖该不该删?
大宇公的兄弟叫丹,隔了五代玄侄孙又因同高叔祖同名,以此为由把中间的四代先祖芳名删掉,仅凭一个‘丹’字相同便删掉了四位先祖,这样的考证算作‘经多方考究’吗?广传公传下第六房巨浪公长子名高千公,又号千一郎,其玄孙又安名千一郎,能把中间的五代先祖删掉吗?在揭西县居住的广传公之子巨浪公、巨涟公的裔孙中,同生在明朝初年,上下相距四代均安名千一郎,能删掉那一位千一郎公?更特殊的是:两位千一郎公所娶妻同样姓杨,卒葬地相同[五经富镇九龙山下],所葬之墓喝形图相同[金龟出山形],墓所立分金坐向相同[癸山丁向],且至今仅有一墓,两脉裔孙长期共祭拜。此例说明对先祖名字相同,不作生卒葬实况考察,不作历史时段、宗脉支系考研,缺乏实证、质证草率删改,可能铸成大错。
麒与麟公是一人两个名字,显达与不疑公不是兄弟,是如何考研得出的结果?是有典籍记载或是有墓碑刻等实证?若总是以此谱证彼谱,这里要提出一个考研族谱的标准问题:同是录于清朝以后的族谱,以那一本粤东客家刘氏族谱为‘标准’?标准是什么时侯、由什么宗族机构所订?如果认定刘氏某一支系的族谱为标准,以此‘标准’来评价与其不同的族谱世系表,请问刘氏某支系的族谱是元朝或以前编写的刘氏族谱吗?其族谱对元朝以前各代先祖及上溯至刘氏始祖是如何考证后而确认百分百正确而录入世系表的?如果同是明、清朝以来所录之谱,他们对上溯千年各代先祖及世系表是如何考订准确无误而修订的,能提供让人信服的历史资料吗?查粤东客家刘氏那一版本族谱都不敢理直气壮说,本谱宋朝以上各代世系表是按沐公或月清公的原本照录的。既然不是按本脉先祖沐公、月清公最原始谱本照录,谁敢拍胸膛说最正确?可以去查一查,那一本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的序言,行文遣字都是直抒本脉宗源和迁移轨迹,谁都不敢说本谱是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的范本。
四、福建居住时段究竟本脉有多少代先祖?
粤东客家刘氏先祖居住福建时段中,‘刘墉谱’录谱者把福高公、文平公、瓒公祖孙三人与福建五忠之一刘韐[ 字仲偃 谥忠显] 、其子名子翚[字彦冲 号屏山 又号病翁 谥文靖]、其孙刘玶[字平父,自号七者翁]祖孙三人名字混在一起录入谱中,这里为什么要用一个‘混’字?查正史典籍与族谱中的记载发现了:
1/在正史典籍中记载的真实名字中,刘韐公原名没有福高,子翚公没有文平,刘玶公没有刘瓒这样的别名或曾用名,
2/刘韐公之妣李氏,继妣吕氏。福高公之妣张氏。刘韐公生于1067年,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卒于1127年。福高公于宋高宗建炎丁未岁[1127年]进士出身,[但应继续找正史证实]。
3/子翚公无子,以其兄之子刘玶为继。文平公生五子,
4/刘玶公之妣范氏。瓒公之妣廖氏,
录谱者可能是有意拨高先祖的知名度,是把别人的光环套到自巳先祖的头上吧了。为了还原历史,把这些光环从先祖的头上摘下来就成了,但为什么一定要连芳名一起删去?曾拜读过载有刘梦村前辈于宋嘉熙元年[1235年]、刘文参前辈于明嘉庆十三年[1534年]序言的族谱[手抄本],其谱中均无提及福高公是刘韐、文平公是子翚,瓒公是刘玶,还有由梅县福群印务公司代印的[揭阳河婆刘氏族谱][复印本]引述平县刘士祯、兴宁刀潭村刘禹寿合编族谱,也同样在福高公、文平公、瓒公三代先祖中没有给他们载‘高帽’,此三种谱式本人在五华县赤岭、揭西县龙潭见过清末民初的手抄本和近期的复印本,真伪未作研究,不清楚他们原来录谱就是这样还是他们发现错误后这样纠正了。再说现在的‘学术造假’,打假勇士方某某揭发唐某某‘文凭’有假,最多是唐某某头上的光环少了点,但唐某某照样是唐某某,照样上班任职工作,也不可能开除他的‘地球籍’。
再说宗臣公:宗臣公是无辜的,因为同名而受牵连。江西某地始祖宗臣公,字正朝,号石波,唐德宗[780-805年]时人,他的上溯五代是荆、法、籀、於、汾,他的下延五代是子先、建珍、景庆、宣教、八府;又有谱载:江西宁都的宗臣公,讳韶,号石坡,虔州判官,复诏入朝,剌号宗臣,本脉‘刘墉谱’载:宗臣公,字世茂,号石波,生于宋高宗绍兴29年[1159年]巳卯岁,官授虔州判官。这里所举三个宗臣公的字或号或讳有相同或不相同,官职有相同有不相同,出生年或为官时期不相同,如此能不能证明这三个名字为‘宗臣’的就是一个人?如果说是‘错接谱系’,为什么以宗臣公为中点,上溯下延均不接他系,仅接宗臣一代?如果是为宗臣公载上‘官帽’,那是当时录谱者的‘恶饰’,而不应该把宗臣公及上溯下延的先祖随意删去。用电脑搜索某地某刘氏支系族谱,共六万左右的裔孙中发现叔伯兄弟同叫‘诚笃’、‘敦睦’的有二人,名叫‘诚烈’的侄孙与叔祖或同堂兄弟的共五人,叫‘永和’的同名者有9人,讳‘勤俭’公的有七人,‘谨笃’公有二人,下传第五、六代中裔孙平辈同名的比比皆是,所举之例中的先祖均是出生于1949年之前的,有的先祖作古多年,传下裔孙成百成千。何况千年之前名字为‘宗臣’的同名者,从他们出生时间、地区、所处历史时段等方面具体详细考证,有百分百证据证明是因‘错接他系’而必须删去吗?
但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的考研者、专家们抓到话柄了:错接谱系,以讹传讹。刘韐、宗臣均不是本脉的先祖,全删。由此又产生了:有的考研者要删三代、有的要删五代。因为考研者又祭出了‘父子二代平均岁距’的‘尚方宝剑’,那就顺着考研者思路来讨论一下本脉先祖究竟在福建繁衍了多少代和宋朝的婚育制度吧。
本脉先祖从祥公到广传公在福建‘居住’共21代,‘繁衍’的代数可能小于19代,因为有的族谱记载“祥公携眷南迁”,有的记载“天锡公奉父南迁”,请问祥公携眷是否包括子天锡公或孙沐公?若天锡公既是唐懿宗年间[861-874年]的进士[此还未找到正史支持],他奉父南迁也可能有子沐公或孙龙图公,你说本脉先祖究竟在福建出生的有多少代?既然繁衍多少代都不能确定,若用19这个数作除数来求得父子二代平均岁距就不太可信,再说用现代人生育规律,求得父子二代平均岁距来检测世系表的宋朝本脉的先祖代数,全然不考虑先祖所处宋朝历史时段的婚育制度,有多少可信度?
又来说一说宋代的婚育制度:法律条文只规定最低婚龄是:女13岁,男15岁。宋代学者在法律规定的最低婚龄和经典著作倾向的较高婚龄之间提出了折中点,司马光和朱熹建议:女14—20岁,男16—30岁结婚。事实上朱熹将长子的婚礼推迟了一年,因为姑娘只有13岁。把女子的婚期推迟到20岁以上,惟一合法的理由是为父母或祖父母服丧。无论男女,一旦很晚才结婚,都会被视为不幸。当然因为宋朝人热衷于科举制度选人材,一些男子因赴考功名而晚婚或变成‘剩男’,这只是个别现象,并不影响社会的早婚早育风气。宋朝的科学技术,同样不可能做到早婚晚育,用现代人的生育规律,求得父子二代的平均岁距与宋朝的婚育制度现实相符吗?
考研者如果对以上所分析全然不顾,还是我行我素,删减代数再转接他系,造成血缘、昭穆、伦理纲常的结果乱象是怎样呢?请看:
富山公:生子国泰 福高 春田
1.富山_春田_贵盛-龙公 [原兴宁谱序]
2.富山_福高-子翚-瓒-源远-诏-宗臣-贵盛-龙公 [原刘墉谱序]
3.富山-春田-宗臣-贵盛-龙公[改动后]
4.富山-春田-源远-诏-宗臣-贵盛-龙公[改动后]
宗臣公与春田公的关系,若删五代,由从侄孙与高曾叔祖关系,突然变成父子关系,若删三代,源远公与春田公的关系由曾侄孙与高叔祖父的关系,变成父子关系,春田公在天之灵可能都感困惑:究竟那个才是我的真正儿子呀?源远公或宗臣公也会反问那个才是我的亲生父亲呀?血缘亲情、左昭右穆、伦理纲常全变,源远公、宗臣公是无辜的,给人胡弄个父子关系来。因为编谱者能拿出百分百准确的证据,证实春田公是源远公或宗臣公的父亲吗?对巳越上古的血缘关系真能如此容易辩断清楚吗?说句不中听的话:千年以后的裔孙现在为先祖们安排他们的‘父子关系’了?但考研者象某单位的领导班子开会,研究精简机构确定下岗人员一样,有的提出要下三人,有的提出要下五人,而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由此又多了二种世系表,由一种世系表便变成粤东客家刘氏三种大同小异世系表。
开七公排在第146世的‘刘墉谱’是粤东客家刘氏裔孙采用最广泛、录谱时间也较长,巳深深得到广大裔孙认可的世系表。但考研专家左挑右削,皆世系表巳‘体无完肤’,说句刻簿的话:考研专家是在‘削足适履’,是在通过对皆谱的删减、转接达到考研者心中希望的符合现代人的‘生育规律’世系表。作为族谱的学术考究,当然应有独立的见解,但切莫走上‘拼接族系’,为先祖安排‘户口’的路,对于上祖巳有的族谱,尤是得到广大裔孙认可的族谱,就应该给于尊重和保护,并使其继续传承下去,俗话说‘约定成俗’,不应该随意改动随意取舍。血缘亲情是族谱的一根红线,改动应慎之。
广东省 揭西县 刘云月//文 2011.6。10。
粤东客家刘氏族谱刍议[三]
族谱是家族历史文化遗产,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裔孙亲情的特殊宗法体系。一本厚重的族谱承载着全宗族裔孙的根,因此族谱中记载的信息资源有其特定的长久性、原始性和稳定性。续谱是在续一个支系的历史,因而必须尊重修谱的先贤,没有百分百实证或正史佐证支持,续谱者切莫随意改动。在粤东客家刘氏族谱中,因各地、各时期的族谱世系表的大同小异,巳经多代先贤或考研者在质疑甚而删改,但谁都拿不出让广大裔孙心服口服的铁的证据来,所以始终没有统一的世系表。为此,在讨论了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的现实状况,对‘刘墉谱’的考研提出不成熟的意见后,再提出族谱考证中的几个问题,同有志于粤东客家刘氏族谱考研者一起讨论:
一、血缘与伦理纲常
什么叫血缘关系?血缘关系是由婚姻或生育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其他亲属关系。它是人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关系,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存在,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族谱是一个族群生命繁衍的历史记录,是一个宗脉的生命链,几百年前记录且顺延下来的族谱世系表里就包含着厚重的血缘关系。考证族谱世系表中各代先祖的真伪或是否错接,这其中正是包涵着考研先祖上下两代的父与子的直接血缘关系。在求真取证过程中,如何考证他们的血缘关系?巳越几百年、甚而千年的上祖,难就难在保证血缘关系不变。随便更改世系表中的某一位先祖,他们的血缘关系马上起绝对的变化。但是,查阅许多考研专家、学者或权威人士的考研文章或资料,在考研族谱世系表时还没有发现考研者考虑到这血缘关系上,试问有没有想到随便更改一位世祖,立即把族系的血缘、族谱的纽带彻底改了?
试举例改动一个先祖芳名,马上要牵动祖孙、父子等的血缘关系:文琥公生子俊公,文琥公与俊公是父子关系,但若删去俊、熹、重辉三代,便是文琥公生子麒公,文琥公与麒公原本是高祖父与玄孙的关系,他们便突然变成父子关系了,同样春田公与源远公或宗臣公的关系,原本不同支系,现在由‘错接’纠正过来,且删去中间的福高、文平、瓒公等三代或五代,春田公与源远公或宗臣公变成父子关系了。
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谓之三纲,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三纲五常是一种伦理纲常。要确定上下两代是不是父子关系,可不能马虎草率简单决断,现代社会用高科技[DNA]验证确定那些须确认的父子的血缘关系,而对巳越千年的古代人,象曹操墓是真是假,墓中文物出土后就吵吵嚷嚷,据网上消息说曹氏后代裔孙也参加DNA验证了,但还没有确认信息。而对自巳的血缘先祖,请问你用怎样的方法重新辨断自巳先祖的上下两代的血缘关系?你的考究方法、考研结论敢保证百分百准确吗?一旦有误,你对得起先祖吗?现实中,谁把自巳的祖父或父亲名字改了,那谁都不能容忍,什么都有条件的可换,唯独父母、祖父母、列祖列宗不可换。所以说,修改世系表,必然要更换祖宗,就要上对宗族历史,下对子孙万代负责,如若是证据有误或证据不足,就胆敢草率删改,将来可能要留下千古骂名,搞不好祖怒孙怨,上有愧于列祖,下有愧于万千子孙,这不是血缘与伦理、道德与法学的严重问题吗?可能有人说没有那么严重吧,这里提出血缘、伦理的考研观点,目的是引起考研者、续谱者的关注。
一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责任是连在一起的,作为刘氏裔孙在对待自己血缘先祖上更应该从伦理道德上负起自己的重责。负责任的行为就是有道德的、有价值的行为,不负责任的行为就是低道德或者低价值的、无道德或者无价值的行为。这里本意是从伦理纲常上要强调裔孙的道德责任。道德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自己问自己的言行[包括文章]“应该”或者“不应该”这样说或这样做。
二、族谱考证该如何取证?
先说取证范围:是谱上取证还是史上取证,或二面同时取证,成了所取的证据准确度、可信度的关键。谱上取证快捷容易,但所取证据可信度有时值得怀疑,因为所见族谱大多数是清朝以来所录的族谱,当时录谱的谱系资源、宗族支系信息等都有局限,如录谱风气又有攀附权贵,给先祖头上套上光环之嫌,如果从世系表中去查一查所录各代先祖的任职仕迹,再查一查正史典籍,许多所述任职仕迹可以怀疑。如宋代的科举制度盛行,多少人为了踏上仕途累进考场,总希望考个秀才、举人,进士,因为没有这样的‘文凭’休想当个一官半职,因而有人考到六、七十岁还名落孙山。但查世系表中,先祖多数都是朝官,这个‘朝官’到正史典籍中去找,可能不一定能找到,对这种录谱现象,后人谓之‘恶饰’。前辈们录谱如此录谱,或是激励裔孙奋发上进,为先祖争光,或是弱势族群对外界有警示作用,总一句前辈们录谱出发点并无大错,可留给我们的便有不实之嫌,如从如此的录谱中提取资料作为证据,便可能是以讹证讹或以讹证实。现说一例:有前辈录谱时说宋朝忠臣‘殿上虎’、因被奸臣所害贬谪梅州的刘安世是富山公的堂兄弟,如属实便为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的编录将提供力证、实证,但刘安世史载是‘魏人’,又载是‘河北大名西北人’,又一说是‘山西人’,再说粤东客家刘氏族谱记载富山公是梅公之子、月清公之孙,月清公生三子柏、梅、松,刘安世必是柏或松公之孙,柏公或松公或其子什么时候从福建迁北方?又江西宜春慈化镇田南刘氏族谱记载:‘其开基始祖刘成浦、远祖刘安世,安世以上资料不详’,一个与福建有千里之隔的赵燕名士如何同富山公是堂兄弟?是‘恶饰’还是实证泾渭分明。依此可以看出史料必须严谨、规范,一分史料说一分话,不能随意截取一段就如获至宝,急于下结论。
再说证据的质证:我们的族谱世系研究者有时取证过于简单、草率,取的往往还是孤证,也谈不上广参互证,追根求源,更谈不上形成证椐链。我们考证的对象是族谱史料,对史料的鉴别十分重要,辨定史料的真伪,必须要有第二、第三或更多的史料一同来证实原来史料的真实性,证据互证,弃伪存真,形成证据键,才能还族史的真面目。还是以广传公的出生年为例,如果能从史上取证,从正史典籍取证,搜集比较,归纳分析,辨别证据真赝,这样推算证实广传公的进士出身和正确的出生年比较有把握。如若为了证实广传公出生年,便以族谱上所列广传公的上祖和所生十四子及孙的详细出生年和广传公登进士第之年为据,如此推算广传公出生年便存疑。就广传公出生年的推算,从族谱上取证或正史典籍中取证可能有不同的史料,对不同的史料如何进一步鉴别,做到证据的互证、质证,形成证据键是关健的一步,能如此较认真去求证,相信推算出广传公的出生年的可信度较高。
三、父子二代平均岁距的适用性
我们的尊长、专家、考研者常常以现代人的生育规律作为证据,以确定在一定历史时间内应该有多少代先祖。依此分析,这是否归入理证的问题。理证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有些问题从道理上讲就值得怀疑,但是又无确凿的证据,只得根据逻辑推理来判断其正误.这便是理证。运用理证时,必须讲道理,还要摆事实,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论点站得住脚。动用理证方法时必须要小心谨慎。
现代人的生育规律,有的叫父子二代平均岁距,或叫量尺,利用此方法的考证,现在还没有统一的名称。生育规律可能涉及诸多学科,如历史时段、社会制度、生育政策、婚育年玲、人的预期寿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率、战争与和平、瘟疫与环境等等,因为涉及人口学、历史学、统计学等学科太多,还未见到有系统的成熟的理论综述,如果把一个还未成熟的理论应用在确定人的生育规律上,且用这个框框套住一定历史时段世系的代数,对世系表中的先祖进行删减,是否就真的能按人的生育规律编写出真实的世系表来?说到生育规律,请问煓公多少岁生邦公?可要知道邦公兄弟排行中是老三,恒公多少岁生庄公?因为他们是皇族,典籍有记载,如果他们不是皇帝是贫穷百姓,是否符合生育年玲‘标准’?是否也要删去其中的某些世祖?要知道秦汉时期人的平均寿命是20岁,父子二代的平均岁距同当时人的平均寿命有没有关系?这一点没考证准确,就如此改动世系表并录入族谱中,行吗?
用族谱中记载的近代各代先祖的出生年求得父子二代的平均岁距,确定人生育规律,然后硬套在古代先祖的父子二代平均岁距上,依此据来考证世系表,同历史学的考古取证时,用很晚的书面材料来解释古代的历史事件,取证方法上很相象。往往会因为证据的搜集、比较、归纳不妥,以至不求甚解,用想当然来代替研究,这样的考证稍一疏忽就会出差错,就会指张三为李四,在此基础上再加推论,可能就会导出违背历史事实的结论。比如考证父子二代平均岁距,举证刘氏某地某支系的族谱记载其各代先祖的出生年月,以此为据确定古代各时期先祖父子二代的平均岁距,这个也可以说是用很晚的书面材料来解释古代的历史事件。参巧数值与确定规律是有一定的差距,这里说一组数据,[为了不要引起族群之间的不必要的隔膜,这里隐去真实地区和支系真名]三百多年前的亲兄弟,兄弟岁数相距十多岁,繁衍至今裔孙人口总数相距20倍,繁衍代数快慢相距6代,父子二代平均岁距少者22岁多,多者34岁。即是某姓的族谱上溯二千多年而至今有详细记载,到现在统计才繁衍不足三百万人,而刘姓繁衍七千多万人,其中繁衍代数和每一代的裔孙数不一定相同。如果从晚出几百甚而千年的族谱记载资料计算的结果,作为古代父子二代的平均岁距的“依据”,恐怕造成编谱史上的“冤假错案”。
什么是历史?直白地说: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评判历史,就应该尊重历史,尊重历史的时代性,这是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总不能用现代的思想标准评判古人及其所做的事情,更不能硬把现代标准强加于古人。研究族史,考研族谱,也属考研历史范畴。尤以理证做考证要十分小心谨慎,不要轻易下结论,应如朱熹所说,象“老吏断狱”一样,决不能草率从事。应象历史学家治学,凡立一义,必凭证据,如果用上了错误的材料作为证据,必然会导致荒谬的判断,备公与汉献帝称呼的考证上,用三国演义和现代人的父子平均岁距为证据,并依此在世系表中对各代先祖进行删减,可能不是正确的做法。删去虽仅是二个字,这二个字却是一位先祖的名字,是应受到尊敬的先祖。再说刘氏是一个具有四、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氏族,有着与各姓氏不同的独一无二的王者风范的刘汉文化,应该比他姓更具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切莫在世系表的考研中做出对先祖不敬不孝的行为。
四、提点参巧意见
每一个粤东客家刘氏的裔孙都热爱自己的宗族历史,每一个裔孙都崇敬自己的每一位先祖,每一个粤东客家刘氏的裔孙都要维护自己宗族的尊严,粤东客家刘氏族群的历史更需每一个裔孙去崇敬、去珍惜、去发扬先祖繁衍、壮大族群的开拓精神。只有如此,我们的粤东客家刘氏族群才会更加光彩夺目、不断壮大。为此,对我们广大考研者提出了更高的祈求。
1、千万不要草率更改或统一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的世系表。
现在从事族谱研究的专家们,举证还不够严谨,证据严重不足,所举证例总是以此族谱证彼族谱,如果是以讹证讹,后犯无穷,世系表的修正将永无宁日。更须提醒一点,从来还没有一个研究世系表的专家,注意到世系表中的血缘和伦理关系的触一发而动全身的严重问题。更改一代先祖牵涉到血缘、昭穆、伦理的更改,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可以随便更改的重大问题。从道德上说,族谱上一个先祖的名字,便应该承认是一位应受广大裔孙敬孝的祖先,大笔一挥删去的虽然仅是二个字,要知道这可是一位自己的祖宗啊,从法律角度上说,确定二代人的父子关系,你可是坐在法官的位子上,想想自已的职责和对法律深度的掌握和运用判断,能做到百分百的准确吗?请专家们‘笔下留名’,慎之慎之。
作为粤东客家刘氏的裔孙,有必要深入认真研讨本脉的族谱。正如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一样,完全真实的历史可能无法完全被发现,但大历史,宏观历史须要关注,历史长河中的小浪花永远也不可能一一再现出来。正如本文开始时所说,对粤东客家刘氏先祖的迁移轨迹,族谱中的记载永远不会错,至于多了少了几代,那是前辈在编写族谱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知识水平等编写,且巳由广大裔孙所接受。在广大裔孙中流行了几百年的族谱,不管把开七公编在131、132、134、138、142、146、150世,也没有打乱粤东客家刘氏先祖的迁移轨迹记载,也没发生因族谱记载代数不同而招致昭穆混乱。正如国家的宪法是大法,在宪法规范的允许下,各省、各地、各部门制订的地方性法规、行规,总有或多或少的不同,能全国统一吗?
2.有关粤东客家刘氏开基始祖开七公、广传公等先祖的既解未解之谜还有多少须要关注?
粤东客家刘氏八百年的繁衍发展,裔孙逾千万,如此庞大的族群是如何形成、发展的?族群内宗支分布,裔孙迁徙,多少历史上遗留的问题须要我们的尊长、专家、考研者去认真、负责的考研?如广传公真的有第十五子吗?是否不止82孙?2003年本人在刘氏家园网上公开巨浪公还有妣陈氏所生之子孟仁、孟宽公,巨浪公的九房裔孙巳互为认宗,一同参拜先祖巨浪公,为什么有的宗长在2008年发文仍说广传公82孙?为什么不承认孟仁、孟宽公的名份?2010年9月9日广东省重建刘氏总祠捐款处印发的资料中仍是巨浪公之妣李、曾氏生七子,不承认巨浪公有妣陈氏及所生子孟仁、孟宽公,这虽是一个小小事件举例,足以说明粤东客家刘氏庞大的族群,有多少未解之谜,须我们努力去破解,去还原族群的历史真相,去公开族群内的历史事实,去抹掉蒙在粤东客家刘氏先祖头上的历史尘埃,编写出真实的自开七公、广传公在粤东开基肇业以来的真实、全面、详细的族谱。
3、编写以开七公为肇基始祖的族谱,是当代有志于族史考研者的当头大事。
一个族系的历史考证必须用实证的方法进行问题研究。族谱世系表的考证同样是一门科学,科学考研当然需要严肃认真, 同时,族谱世系表的考证也是为现实服务的,为广大裔孙服务。一个族系的历史考证要本着尊重历史、为广大裔孙负责的态度去考证,只有这样,才能为后人留下厚实的宗族文化遗产。
八百多年前,开七公、广传公以单家独户的弱小个体家庭,繁衍、发展、壮大形成今天裔孙逾千万的刘氏最庞大的族群,其中有多少值得族史研究者探讨的地方?编写以开七公、广传公为开基始祖的粤东客家刘氏族谱正是时候了,热心考研族史的谱牒专家们请走出书房,到粤东客家刘氏裔孙广大的族群中,去探访、搜集族史资料,比关在书房里苦思冥想意义更大,搜集、考证的资料可能更翔实。比如本人是巨浪公的裔孙,多年来与广大宗亲集群结队远赴兴宁、大埔、五华、揭西各地,参拜从开七公、广传公、巨浪公至本脉近世各代祖墓,拜访各代先祖原居地的宗亲,考证各代先祖遗留的宝贵物证,参阅各地最原始的族谱资料,相信如此收集的有关族群的资料铁证、实证、物证多,虚的伪的旁证资料完全可以拚除,再来编写本脉的世系表和族谱相信能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果开七公、广传公的各房裔孙能行动起来,相信一定能编写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有较高质量的粤东客家刘氏族谱。
粤东客家刘氏是一个大族群,在族史、族谱考研上,如果只有一种观点,表面的和谐不是正常现象。对于广大前辈、专家、考研者认真、勤奋的考研,甚而依理依据的争论,都应当鼓励,要以“和而不同”的思想为基础,以理服人,寻求统一,但切忌在争论不休中虚耗时光,更不能在没有真实证据时急于删改世系表、更不应该随便删除世系表中的某位先祖,更不允许粤东客家刘氏的历史在不经意间被篡改或歪曲。要正确认识到:对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的考研是刘氏史学、刘氏文明和刘氏谱牒文化的考证,让我们继承发扬刘氏前辈对族谱的考研智慧与硕果,编写出真正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又能得到广大粤东客家刘氏广大裔孙首肯的粤东客家刘氏族谱来。
广东省揭西县 刘云月//文 201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