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郑氏文化史

2014年03月20日 | 阅读:2881次 | 关键词: 郑氏

201221日,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的重要日子。这天,海峡两岸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岳西县黄尾镇政府,及郑氏族人也在黄尾街张贴标语,举行集会,纪念先祖的伟大功绩。

郑成功(16241662.5.8)原名福松,又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父亲郑芝龙原是海盗首领,后受招安;母亲田川氏是日本人;成功曾就读京城,师从钱谦益。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吴三桂投靠清军。明朝灭亡后,郑芝龙扶持唐王朱聿键(称隆武帝),建立南明政权。郑芝龙被隆武帝封为平国公,赐其子姓朱,改名成功。

永历十一年(1658),隆武帝赐郑成功为招讨大将军,加封“延平王”。隆武二年八月帝遇害,父降清,母自杀,成功遂到文庙拜别孔子,烧毁儒巾、蓝衫,换上戎衣,誓死抗清。顺治三年十一月,他只身来到南澳岛,传檄勤王,远近义士闻风归附,得军千人。十二月初一日在南澳岛聚会文武群臣,定盟复明。出师后,连败清军总兵王帮俊、提督杨名高,总兵陈锦,清将金励。十二年(1658),统率战舰8000艘、17万人,与张煌言会师舟山,泛海北进,企图一举灭清复明。可惜途中遭台风袭击,被迫退回浙东。永历十三年,与张煌言合兵,再次率部进入长江,攻占瓜州、镇江,包围南京,但因误中清将诈降之计,错失良机,撤回厦门。十四年,又大败清水师于海门港。后虽有胜仗,终不敌清军。十五年(1661),统率战舰数百艘、2.5余万将士,渡海东征台湾,围攻荷占总督府赤嵌城8个月。康熙元年(1662年)21日,荷兰总督揆一投降,结束了荷兰台湾占领38年的历史。郑成功在台湾部署军队屯田,建设政权,发展经济,以做长期抗清准备。顺治四年春,成功率舟师攻城占地,海岛群雄悉听指挥,五省会迁徙以避其锋锐,清廷为之震慑。可惜天亡大明,5个月后,郑成功病逝,时年三十九岁。

郑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发祥地在河南郑国。 郑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

郑姓世系: 黄帝……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周宣王姬静——宣王封姬友(郑桓公)于郑——春秋时郑武公——郑文公——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

黄帝的第20代孙姬发灭商建周,成为周武王。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弟姬友于郑(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称郑桓公,郑国由此诞生。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司徒,掌管教化。幽王昏庸,宠幸褒姒、重用奸臣,朝政日下。为安全计,郑桓公遂将子民移居洛水东——河南荥阳。荥阳是郑氏的发源地,因此郑氏以荥阳为郡望。两年后,高山族犬戎人追杀周幽王于骊山下,桓公在护卫战中为国殉难。郑桓公在位(公元前八0六——七七一)三十四年,夫人马氏坟在河南荥阳县东二十里。其子掘突袭位,为郑武公。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了新的郑国,因称“新郑”。河南新郑市是郑氏第二个发源地。

郑武公去世,太子寤生即位,是为郑庄公。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偏爱小儿子叔段,她曾为叔段争取了许多特权,后来叔段叛乱,被庄公翦除。《春秋》记载郑庄公时,郑国势力不断发展强大,侵陈伐许,破息攻宋,打击北戎;在与周桓王率领的周、陈、蔡、卫诸国联军的征战中,大破王师并射伤桓王,成为春秋初年的小霸主,史称“郑庄公小霸”。

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儿子厉公驱逐太子自立为君。厉公在位二十八年间,郑国大乱,所以从此郑国日益衰落,齐国逐渐强盛。厉公下传两代到了缪公,以后郑为晋、楚两国威逼,几乎年年不得安宁。缪公下传两代到襄公时期,楚国曾攻占郑国,襄公忍辱存国。襄公下传四代到简公时,郑国任用郑子产为相执政,铸造刑鼎,发展经济,救助百姓,因而郑国一度重新强盛,受到各国尊重。简公下传四代到哀公时,晋国韩、赵、魏三家强盛,郑国再次衰弱。哀公之后的幽公时期,韩武子攻占郑国,杀害了幽公。后来,韩国入侵郑国,郑繻公采取避强击弱、远交近攻的战略,夺取了卫国毋丘,占领了韩国的负黍和阳翟。

郑国注重保护商人的利益,所以郑国一度十分繁荣。郑国商人也十分爱国。《左传》记载,僖公三十三年,秦军偷袭郑国,半路上被商人弦高发现,弦高立即派人回国报告,自己则冒充国君的使者迎接秦军。秦军误以为郑国早有防备,便放弃了偷袭计划。

到了战国时,郑国君臣争权,前375年,韩哀候趁机派军攻占了郑国。郑立国432年,历21君。冶溪镇郑氏,将郑成功在台湾立国三代加上去,称“郑氏二十四帝”。此话不妥,因为那都是偏安一隅的撮尔小国,不能算是帝国王朝。郑亡国以后,王室贵族逃亡于淮阳和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国人以国号为氏,郑氏从此诞生。郑氏子孙播迁于荥阳、制、祭、陈、宋等地。 秦时,19世孙郑袭迁居河南洛阳。西汉时,汉武帝时下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郑氏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

郑国疆域在今河南北部,纵横二百里。 1993——1998年,在郑韩故城出土的青铜礼乐器达万件之多。专家认为郑韩王陵的规模和文化遗存超过秦朝兵马俑。郑国人发明了“鱼丽之阵”,这是一种很坚固的阵势,使郑国在战争中屡屡取胜。郑国的音乐在历史上久负盛名,与卫国的音乐合称“郑卫之音”。郑的编钟由24件组成。郑国编钟,一个钟能发出两种乐音,这种技术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这些深藏在历史尘埃中的文物是郑国辉煌历史的见证。

历史上,郑氏名人辈出。  战国时,郑国,韩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专家,他任职关中时,开凿的灌溉渠,称为"郑国渠",载入史册。

汉朝时,二十七世祖郑奇为河南太守,举国迁居荥阳。以后,各地宗支多由荥阳分出,荥阳再次成为郑氏发源之地。

东汉末年,郑玄(公元127年—200年)是一代经学大师;他拜扶风马融为师,后客耕于东莱,门徒千余人。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了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建安年间,曾拜为大司农。他一生博学多师,兼通今古文。后因政治上反对宦官专权而被禁锢。自此,他闭门不出,潜心著述,通过注释、研究诸经及各种历史文献,创立了“郑学”。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而郑玄却博通诸子百家。因此郑氏有“博经堂”和“通德堂”堂号。

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率军打败车师,使日逐投降,因功任司马,后升任西域都护,封安远侯。因此郑氏又有"安远堂"

魏晋 南北朝时郑姓最为显赫。东晋有汉学家郑众,其玄孙郑泰、郑浑,郑泰,因反对董卓而弃官,被袁术封为扬州刺史; 郑浑,曹丕拜为侍御史,加封驸马都尉。郑袤,拜散骑常侍,安远侯; 郑崇,官至荆州刺史;郑随,任扶凤太守;郑温有四个儿子:长子郑涛随魏武帝到甘肃,成为"西祖";次子郑晔定居在古荥阳,成为"北祖";季子郑简定居京县,成为"南祖";四子郑恬定居大索,成为"中祖"

北祖南祖 中祖3支郑姓中,出现了22名进士 ,6名状元(郑益 郑全济 郑解 郑言 郑弘业 郑中贻),8位驸马, 9个宰相。人称"郑半朝"。北祖郑晔四世孙郑幼儒生二子,长子郑敬道,任开州刺史;次子郑敬德,任青州刺史,封爵阳伯。郑幼儒六世孙郑长裕有6个儿子,26个孙子,出了7位宰相,10多位御史大夫,10多位刺史、节度史。7位宰相是:郑询瑜 郑余庆 郑覃 郑朗 郑涯 郑从谠 郑延昌。另两位郑姓宰相是:郑畋 郑綮。

郑浑十一世孙郑孝穆为北周中书令,郑伟为北周襄城郡公、龙骧大将军、江陵防主。郑孝穆之子郑译为北周内史上大夫,助杨坚建立隋朝,被封为沛国公、祁州刺史。郑译子郑元夀历仕隋、唐两朝,官拜鸿胪卿。郑元夀堂兄郑善果,历任隋唐两朝的兵部、户部、工部尚书,卒于江州刺史之职。在唐朝,荥阳郑氏有十一人为宰相。

唐初,河南郑氏有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唐末,固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郑成功的先祖就是固始县人。郑成功后裔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南宋理宗执朝时,永定人“郑清之”官拜右丞相兼枢密院使,封申国公,嘉熙四年,赐十万缗为其筑室,皇帝御书“辅德明谟”之阁,所以郑清之后裔门第上书“明谟世家”或“明谟第”之称。

郑氏历代艺术人才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艺术宝库。唐朝时,郑虔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画家,尤以山水画见长。其诗、书、画,被玄宗皇帝题为"郑虔三绝"。:元朝时,郑光祖是著名的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作《倩女幽魂》。 清朝时,郑板桥是著名的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特此说明,明朝航海家郑和,本姓马,字三宝,回族人。他原为宦官,后从燕王朱棣起兵,因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最远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名垂青史。

元顺帝时,郑元世居徽州婺源县,生三子均为元朝总镇之职,长子郑兴一任闽南总镇,次子郑兴二任中州总镇,季子郑兴三任杭州总镇。时逢天下大乱,徐寿辉、陈友谅领导的天完红巾军,占据了皖浙赣等省,郑氏三总镇奉命征剿。后来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三兄弟各奔东西,郑兴一定居霍山县西土塘夹竹河,其孙郑永宁任河南道,定居河南省。郑兴二居霍山县东流河郑家畈,其孙郑永孝为皖省督抚令,定居潜山县;郑永考为太湖县教谕,定居太湖县。元亡后,郑兴三不愿在明为官,时天下未稳,流寇作乱,他在长春岩立寨(又名长春老寨 )保境安民。长春寨位于今岳西主簿镇与石关乡交界之二祖山,海拔1365米。此处原为潜山至霍山之交通要道。寨南有英山关,北有棋盘岭,形势险峻。郑兴三遂定居霍山县,葬于霍山县城小南门外菩萨庵。其妻万氏安葬于婺源祖居地。郑兴三事迹载于府县志,其坟称“元总戎墓”。 郑兴三之子郑普志葬于霍山县胡家河东凤形;孙郑永忠葬于黄尾镇阔滩河龙门口。

明英宗时,霍南郑氏第五代孙郑澜,诰封奉直大夫;清朝时,郑时顺,为岁进士(岁进士——因皇家有庆典,特增设的考试,也称恩科)。

康熙初年,霍南郑东泽曾前往婺源县合修族谱;康熙六十一年,再次与婺源合修。霍南郑氏以郑兴三为迁霍一世祖。1989年,岳西县霍南郑氏修成“敦本堂”支谱。郑氏于光绪癸未年(1883)在黄尾平等村修建宗祠,郑氏宗祠为徽式建筑,院落重重,大柱林立,气势恢宏。

今天,在郑氏发祥地——荥阳市政府大力弘扬郑氏文化。荥阳角檀山下,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雕像目视东方,脚步沉稳,自关中走向中原,落脚荥阳大地。荥阳人在这里开辟襄城遗址生态园(1500亩),园内有郑氏三公28.1米高的紫铜雕像(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郑成功广场、郑氏文博院。在此可以比较全面地参观与体验郑文化的魅力与神韵。

20041029日在荥阳举行“中国·荥阳首届郑氏文化节暨纪念郑桓公受封立国2810周年”庆典大会。与会的有26个国内代表团以及15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的1400名郑氏宗亲。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发来贺电,中央、省市数十位领导人前来致贺。荥阳体育场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原中国贸促会会长、文化节组委会名誉主席郑鸿业宣布开会;副市长致欢迎词。本次文化节由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郑州市海外联谊会、荥阳市人民政府主办、荥阳世界郑氏联谊总会承办,是荥阳市历年来第一次世界性的、规模最大的文化盛会。

郑氏文化节期间,还举行开幕式、海内外郑氏寻根谒祖仪式、《郑氏族系大典》第一部颁典首发式、郑氏文化和荥阳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郑公杯”书画展、郑氏文化园启动和经贸洽谈会等活动。

目前,全球共有一千二百万郑氏后裔。郑氏客家人的门额上一般都写有“荥阳衍派”,有宗祠的必曰“荥阳堂”。在泰国郑氏宗亲总会,会歌题为“荥阳颂”。海内外郑氏对故土有着浓厚感情,自1990年以来,郑氏宗亲一点六万多人先后到荥阳寻根谒祖,兴办实业。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