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淳安一座百年古祠被歙县买走并整体迁移

2013年06月27日 | 阅读:2212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浙江淳安一座百年古祠被安徽歙县一旅游开发机构以四十万元拍走并整体迁移到歙县。如今,祠堂原址上,一所小学的重建工程正在进行。两三个月过去了,围绕拆与卖,争论还在继续———被出卖的百年古祠(特别报道)

本报记者汪晓东/文 邢志军周涛/摄

拆迁方十分细心,每一块木料都编了号

8月下旬,记者来到淳安县中洲镇叶一村。此时,距祠堂被整体拆迁运走已一个月。原址上,记者看到的只有断壁残垣、遍地瓦砾。烈日下,叶村中心完小的重建工程已经启动。村民们围拢过来,绘声绘色向记者形容原祠堂雕刻精美的木梁、双臂合抱不过来的圆柱……

这一切已然消失。

一位村民回忆,拆迁过程历时50多天。拆迁者十分细心,拆前对祠堂进行了全方位拍摄,并为每一块木料编号,“基本上片瓦不留,能动的东西,包括地上的石板都搬走了。小车不算,大卡车就装了38车”。连5米长、一人高的“明德展亲(繁体)”大匾和祠堂香炉也都运走了。

叶一村村委会主任余荣来出示了一份买卖合同。这份由叶一、叶二、叶三等三个村(乙方)联合与安徽省歙县徽州文化旅游景点开发中心(甲方)签订的合同中说,叶村祠堂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房,严重危及小学生(该祠堂一直被叶村中心完小用作活动场所,两厢还有教师宿舍)和行人的安全,经乙方研究把祠堂整体拍卖迁建,拆除后地基用于新建叶村小学。

拍卖会在镇礼堂进行,起拍价7.8万元,十多家竞拍者经过30多轮竞价,最后喊到了40万元。

40万元值不值?干部说:没想到卖这么多;村民说:一根梁就值几十万

一些年长的村民根据家谱认为,这个祠堂初建于400多年前,最后一次扩建是在100多年前。叶村完小教师余昌谟家中有一本修订于上世纪初的余氏家谱,上有祠堂介绍,还配有一幅地图,其情形与村民形容的大体相似。

但是,镇、村干部的观点与村民大相径庭:“哪有400多年历史?我们这个村子还没500年呢!”中洲镇党委书记方慧华根据主梁上的花纹判定:该祠堂历史在150年至200年之间。这样的祠堂在中洲还有不少,就在叶村祠堂成功拍卖后不久,镇上一座稍小的祠堂又被乌镇以50万元买走。

祠堂又叫“余氏祠堂”,余姓是这里的大姓,主要分布在叶一、叶二、叶三等村。这个祠堂是余姓家族拜祖的场所,里面曾挂着显赫宗亲的画像。71岁的余春仁老人仍能清晰地回忆起当年拜祖的场景:“大年三十晚上,吃过年夜饭,老老小小打着灯笼来到祠堂,孩子只要会走路,都去。不下2000人……”村民余约德叹惜:“可惜啊,再花多少钱也建不起来了!不说别的,就是能雕这种花纹的木匠也找不到了。这样的大祠堂,不要说中洲镇,在淳安也难找啊!”还有村民介绍:“祠堂原来气派着呢!前后四道门,100多米长,前厅的柱子,我双臂合抱还差40厘米,稍细一点的柱子百来根。”

“说实话,我们一开始也不知道这样的危房能卖到几十万元,估摸着五六万元差不多了,因为一半以上的木料已开始腐烂了。”方慧华对记者说。可许多村民不这样认为———有村民介绍,歙县那家开发中心有人透露:曾有单位为那块大匾和香炉开了价:前者18万元,后者5万元,但他们没有接受。“如果真是这样,这个祠堂怎会只值40万元?”

但古祠的困窘却是不争的事实。在当地,几乎每个村都像叶村这样拥有一座或多座祠堂,规模虽不及叶村祠堂大,但结构之巧、雕刻之美仍让人叹服。只是,这样的祠堂现在大都被用作晒场或堆放杂物,有的祠堂廊下正在搭建小卖部。据村民们讲,祠堂里很多值钱的东西都流失了,有些人连雕花木梁也往家里扛。

300个孩子和一座被鉴定为“危房”的学校

叶村祠堂在新中国成立后就被用作学校。上世纪70年代末,村里拆掉了最里边的一个厅,建了一幢两层的教学楼。目前,在这所小学念书的孩子近300人。

历经百余年风吹雨打,这幢木质结构的房屋已难以使用。淳安县危险房屋鉴定站的鉴定报告中说,叶村祠堂为一层砖木结构,后改为叶村中心完小使用,分前后堂,坐北朝南成条形,建于清朝末年,建筑面积1120平方米,经过实地查勘,该祠堂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属于“整体危险房屋”,建议全部拆除重建。一份淳安县建设局200274号文也要求,该祠堂必须立即停止使用,人员迁出,房屋予以拆除重建。

叶一村村支书余昌孝说:“拆祠堂,我也可惜,可不拆就得维修,谁来出钱?你也看到了,村民日子不富裕。几百个孩子要念书,祠堂肯定不能再做教室了,总不能让他们到七八公里远的中洲上学吧?”说到40万元钱的用途,他的语气有些舒缓:“这40万元还在镇里保管着,我希望用来修路。路修起来,我们就不会这么穷了。”记者在村中见到,大部分历经风雨的村舍看上去并不比古祠年轻多少,村民家里几乎见不到现代气息的家具;一条崎岖的山石小路通向村外,运送山石的货车是村民外出的主要交通工具。高高低低的电杆和零星突兀的小楼,稍稍点缀着这里古朴的风貌。

中洲镇党委书记方慧华介绍,淳安是浙江的欠发达县,中洲又是欠发达县的欠发达乡镇,年人均纯收入2000元多一点。“叶村小学重建需要60多万元,财政拨款有限,钱从哪来?如果不是为了办学,我们也不会动这个祠堂。”

祠堂可以拆卖吗?阮仪三教授反对;文物部门:拆了可惜,卖不违法

淳安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馆员方明华介绍,叶村祠堂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在淳安,这样的古祠至少有300座,以明清两代居多,最多的是清代的。由于年代久远,维修不力,这些祠堂倒的倒,拆的拆,只有少量列入了文保。

县文管委副研究员鲍艺敏说,他们通常从科学性、艺术性、历史性三方面来考察文物的价值,这样的古祠堂在上述三方面都有体现,虽然现在未被列入文保,但今后有可能。“文物部门当然希望这样的建筑尽可能多地被保护起来。但一旦列入文保,我们就有责任去修缮。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拿不出那么多钱。”方明华拿出一份关于某镇一牌坊的维修方案,脸上有些茫然:“修整一下就要五六万元,全县一年的文保经费也没这么多。”

国内古建筑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坚定不移地认为这些建筑具有保护价值。他介绍,历史建筑一般分为四类:一是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县市级三个等级;二是保护建筑,指那些价值较高、应该按文物保护方法保护,但目前尚无能力保护的建筑;三是历史建筑,指一定历史时期、能够反映古代历史风貌的建筑;四是一般建筑。像家族祠堂,具有一定历史价值,记录了家族历史,应当被列为村里的保护单位。目前不一定有很大作用,但应该先保护起来,至少不受到更大破坏。今后有钱了,再采取措施保护,就可能发挥作用,说不定还会成为旅游景点。

阮仪三说:“它们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凝结了古人的创造,其艺术性超过本身的使用价值。上海的新天地,不保护就是破里弄,保护好了再开发就赚大钱,江南六镇也是一样。它们的价值是在保护中得到重现和提升的。”

叶村祠堂被拆卖后,据称将被重建在安徽歙县一条徽派建筑特色街,因此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易地保护”。对此,阮仪三并不赞同。他介绍,历史建筑保护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原地保护;二是外部整修,内部进行适当改建;三是在人力不能挽回的情况下进行易地保护。他毫不客气地指出,把各地的古建筑集中到一起进行旅游展览式的开发做法是拙劣的,“我们谴责假酒假药,而这种假文物的影响其实更坏!”

鲍艺敏也持有同样观点。他认为,像祠堂这样的建筑,都是和一定的历史、人文情境联系在一起的,搬了地方,保护得再好,也只不过是一座建筑而已。除非像建设三峡工程的特殊情况外,文物一般不宜易地保护。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