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有虞氏后裔 陈田源一家

2013年03月30日 | 阅读:1384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有虞氏后裔  陈田源一家

田姓有多个来源,其中族人最多、历史最久远的一支,是帝舜后裔,出自妫姓。

相传,帝舜做帝王之前,帝尧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让他们在妫汭河边居住,舜的子孙有留居在妫汭河一带的,就以妫姓传系。所以,出自妫姓的都是舜的后裔。

周武王灭商后,为了便于国家的治理,就寻找上古圣王的后裔进行加封。后来,周武王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就将妫满封为陈侯,其所在的陈,就是今天的淮阳。妫满以封地为氏,史称胡公满、陈胡公。其后裔以陈为姓。妫满也就是陈姓的得姓始祖。

据记载,妫满是帝舜之长子商均的第32代孙。现在虞城县利民镇老城西南1.5公里处有商均墓。

据虞城县谷熟镇田老家村所留存下来的《归德田氏家乘》记载:“吾田氏家族渊源有虞氏。”虞城县利民镇就是上古时期有虞氏的活动地,后来,大禹为感帝舜之恩,就将商均封到有虞氏部落为王。所以,田氏家族最早的起源地应该在古虞国,即今虞城县利民镇。田氏属于帝舜后裔,帝舜有很多儿子,如果再具体一点说,田氏应该属于帝舜那个被封在有虞氏部落的长子商均一系。

虞城距淮阳仅100多公里,商均死后,其子孙应该在古虞国附近活动。周武王在今淮阳找到商均的第32代孙妫满并就地加封为陈侯。商均的第32代孙活动出商均封地100多公里,应该是非常有可能的。对于妫满为商均的第32代孙,《姓纂》有确凿记载。

另据《归德田氏家乘》记载:“田氏源于有虞氏。舜子商均被封古虞国,传五世至妫满。”商均主要活动在夏朝初年,而妫满被周武王册封于周朝初年。中间仅相隔的商朝就有500多年历史,所以,《姓纂》所载的妫满为商均第32代孙比《归德田氏家乘》所记载的商均的5世孙更加可信。

据《史记·陈杞世家》等记载,记者整理如下:陈桓公死后,陈国大乱。陈桓公的弟弟杀死太子免而自立为陈历公。太子免的两个弟弟欲报杀兄之仇,就趁陈历公去蔡国时把他杀了,兄弟二人相继为国君,就是陈庄公和陈宣公。陈宣公晚年打算立宠姬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就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御寇杀了。陈历公的儿子叫陈完(妫满的第10代孙),他同御寇的交情很好,御寇被杀后他怕被株连,便逃到了齐国。陈完到齐国后,“以陈氏为田氏”而改称田完。也有一说,齐桓公将陈完封于田地,陈完以封地为氏,而称田完。

田完就是田氏的得姓始祖。由以上可见,田姓出于陈姓,陈田一家。

据《归德田氏家乘》记载,田完的6世孙田乞在齐悼公时为相,专齐政。其子田常继任,仍为齐相。田常用大斗出贷,而用小斗收贷,田家在齐国威望一天高过一天。传至田和任齐国相国时,田和就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史称田齐太公。于是,姜姓齐国成了田氏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 

 



田珍墓

 归德府名族  田珍永流芳

家谱种类很多,有的称为《本纪》,有的称为《世家》,有的称为《家乘》,有的泛称为《家谱》。据考:帝王之家记《本纪》,王侯之家记《世家》,公卿大夫记《家乘》,五品以下记《家谱》。

源于虞城县谷熟镇田老家村的《归德田氏家乘》在清朝及民国年间,曾与商丘沈、宋、侯三氏族谱并称为归德府四大名谱。《归德田氏家乘》创于明朝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为当时任南京通政使的田珍手书而成。在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田氏族人田作泽整理印刷成册,并由归德府名人、翰林院学士、国史编修李目作序,《归德田氏家乘》方正式成书问世。至今,《归德田氏家乘》已经多次修谱,最近一次修谱是在2003年,2004年印刷完成。

据《归德田氏家乘》记载,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田氏被迁到关中,人口迅速膨胀,遍及黄河内外、大江南北。虞城县田老家村这支田氏(因明清时田老家属于商丘,故这支田氏被称为归德田氏)祖居山西省泽州府高平县。田滋在元惠宗时到开封任府尹,他就由山西举家迁到开封。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田滋的孙子田德甫与夫人岳氏迁到归德府城东15公里田庄(即今虞城县谷熟镇田老家村),因此,归德田氏有“一迁大梁(开封),复迁郡东”及“先汴后宋”之说。田滋、田德甫初迁居之时带有旧谱。旧谱中说:“德州、曹县、凤阳和昆山,乃我族嫡系近亲。”后旧谱失落,商丘这支田氏与旧谱所载的“嫡系近亲”再无联络。

田德甫这系田姓,就以田德甫为一世先祖,以田老家为中心,世代繁衍,人丁兴旺。现在,这系田氏主要分布在虞城县的谷熟镇、刘店乡、芒种桥乡、闻集乡、大侯乡及梁园区的观堂乡、水池铺乡,在睢阳区、民权县、宁陵县、柘城县及山东省曹县、安徽省砀山县等地也有这系田氏族人分布。据2003年修谱统计,归德田氏已经有约5万族人。

归德田氏中人才辈出,尤以田珍最为著名。《归德府志》、《商丘县志》及《虞城县志》对田珍都有记载。

田珍为田德甫的8世孙,出生于1571年,字子聘,别号待溪,明朝万历38年(公元1610年)中进士。曾任山东冠县县令、山东道监察御史、两浙盐政、大理寺丞,官至南京通政使兼南京户部督储侍郎。

田珍初任冠县县令时,适逢大饥,他多方筹粮,大施赈恤,对拖欠粮银的赤贫百姓,有时候就拿自己的薪俸和田租赠予。政闲期间,田珍督促全县士子读书习文,从而邑境井然,夜无惊扰。田珍曾被朝廷巡抚推为“良吏第一”,并升任山东道监察御史。接着他巡抚江西,在那里他大修粮仓,储粮3万石备荒。时值江水暴涌,坏民房舍,田珍令百姓筑堤,沿江安然。田珍任两浙盐政时,对盐民讲明道理,整顿税收,严办一批奸商,除完成国家税收外,又超收7万余金,全部上交。明朝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田珍由大理寺丞升南京通政使兼南京户部督储侍郎时,国库空虚,驻军胡作非为。他双管齐下,一面催收税银,一面整顿军纪。田珍不避寒暑,经常深夜整理公务,以至积劳成疾,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在任内得病去世。田珍死后,崇祯帝钦命河南布政使右参议大梁太守张凤翼率河南、山东两道官员颁诏御祭,并诰封田珍为通议大夫、南京工部右侍郎。

田珍去世后,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宋权专门为其作传,称其“服官二十年,逮事四朝,清以坊身,惠以爱民,忠以体国,诚以御物”。

现在在田老家村附近即有田珍墓。因为当初崇祯帝钦命御祭,故田珍墓又称御祭坟。在御祭坟附近,田氏族人及一些仰慕田珍人品的其他人聚居于斯,现形成一个村庄,就称御祭坟村。

 田珍墓残留的石武将

126日,记者到御祭坟村采访。据该村村民回忆,当初御祭坟有围墙花坛,坟前立有墓碑、圣旨碑、神道碑8块,碑高4米、宽1米,碑顶刻着浮雕滚龙,碑面刻着圣旨原文。坟西是一片柏树,遮天蔽日。坟前有一长870米的神道,两侧立着文武石吏、石马、石虎、石狮、石猴。神道尽头有阁楼式石牌坊。据记载,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因战乱,御祭坟曾被破坏,但不久即拨款重修。1966年,“文革”开始之时,御祭坟大部分被破坏,但仍残留有石虎、石武将等。现在这些遗留下来的石刻已经被田氏后人移离保管。现在的御祭坟,高约2米,周长约30米,坟周围修有圆坛。从御祭坟往南一直走约500米,中间不时看到一对对石礅子,那上面曾经立着石虎、石猴等石刻。在御祭坟南约100米,还残留着建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的半个石碑。从遗留下来的遗迹能依稀看到当年御祭坟的壮观与威严。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