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民族,白族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洱海区域。从考古发掘的苍洱遗址、海门口遗址,都表明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洱海地区已经有居民生息繁衍。公元二世纪,汉武帝就在苍洱地区设置了郡县。公元八~十三世纪,苍洱地区先后出现了以彝、白先民为主体的奴隶政权南诏国和以白族段氏为主体的封建领主制政权大理国。白族90%以上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白族人在历史上自称“白子”、“白伙”、“白尼”、“白王”、“白史”等,汉意即为白人。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其民族名称为白族。
阅读:2332次
-
田仆,是西周初期设置的官位,是专职负责管理君王所行之道路的官吏。周王朝,是在灭殷商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奴隶制国家,以土德立国,因此在周公以三年之久的时间镇压了纣王之子武庚的反叛以后,周王朝君王所行之路就不再同于士卿大夫和平民百姓所行之路了,而是专用木板铺设的道路,称“田路”,取五行之中的“木克土”之意,防止殷商旧族再造反。
阅读:1801次
-
根据有关考古学家考证,古缯国是中国桑蚕丝绸生产的兴始之地。丝绸自古缯国后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汉代以前,中国被西方各国称之为“丝国”,即“丝绸之国”,这也是缯国的别意。
阅读:1720次
-
部分田氏起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姓氏。例如,并州田姓源出匈奴,金时女真人阿不哈氏,汉姓为田;清时贵州思南府土司为白族,亦是姓田;西夏时,人有姓田者;如今苗、瑶、彝、土家、回、蒙、藏、满、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也有田姓。
阅读:1877次
-
汉时,田氏子孙繁衍,广布于各地。据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9)云:田:“魏议郎畴,字子泰,二十四世孙璟,唐郑州司马,生承嗣”。又有望出平凉、京兆、雁门、太原、天水、信都者。有东汉益州掾田恭,屯田长史田风立、田汜,袁绍谋士田丰,晋罗尚督护田佐,后蜀尚书田褒,西凉西郡太守田昂,昂兄子承爱、南凉博士祭酒田元冲,北周雁门公田弘。
阅读:1265次
-
1、出自妫姓,妫满之后,为陈氏所改。相传帝舜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让他们在妫汭河边居住,他们的祖孙有留在妫汭河一带的,就是妫姓。周武王灭周后,建立了周朝,便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为帝舜之子商均的第32代孙)。武王封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据舜重华世系[仅供参考]A[计26代]据池阳《陈氏宗谱》B[计43代]据《永济旅游网-舜裔姓说》,在此之前的传承关系有以下两种说法:
阅读:1577次
-
1、田姓出自妫姓,为妫满之后。据《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齐桓公封妫完于田地,其后子孙以地为氏,称田姓。
阅读:1611次
-
1.田姓出自陈氏,为陈胡公陈满之后。据《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陈厉公陈佗之子陈完因陈国内乱,到齐国后改称田氏。有说被齐桓公封于田地,以地为氏称田氏。
阅读:1390次
-
公元前三九一年,田完之八世孙田和把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史称田和代齐。可见田姓是以齐国首都山东临淄为发祥地,从这一时期活跃于政坛的田姓人来分析,田姓在先秦时期已分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地。传到田和重孙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被迁于共(今河南辉县),其他田姓开始向西、北之地逃难。不久秦末起义军四起,田姓家族闻风而动,有八人裂地称王,煊赫一时,但不久均纷纷垮台。
阅读:1339次
-
1.田姓出自陈氏,为陈胡公陈满之后。据《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陈厉公陈佗之子陈完因陈国内乱,到齐国后改称田氏。有说被齐桓公封于田地,以地为氏称田氏。
阅读:1107次
-
川鄂湘黔交界一带,即万县以东三峡、清江、澧水、酉水和乌江下游这一片地区,自汉至今,分布着田氏大族。这些田氏的来源据唐代樊绰《蛮书·国名篇》引《汉书》说:“巴郡本有四姓”即“巴氏、繁氏、陈氏、郑氏”。又引王道明《广异记》云:盘瓠与高辛氏公主结婚,“公主分娩七块肉,割之有七男,长大各认一姓,今巴东姓田、雷、再(冉)、向、蒙、旻、叔孙氏也”。以上的陈即田,潘光旦先生提出“田姓也是从陈姓派生出来的,……陈、田在古音上是否可以这样派生,这是要请教于语音学家的{8}”。这是对的,音韵学家早已把陈、田古音相转作了结论。
阅读:1514次
-
氏最初发源地是今山东省境。自秦国吞并齐国后,田姓最初是向西、北之地迁播。汉初,田氏贵族,曾先后裂地称王,但不久均被灭掉。为了清除各地反叛势力,维护汉朝统治,汉高祖强迁关东豪族于关中的阳陵(今属陕西),田氏贵族也就不得不迁入此地。
阅读:1076次
-
公元前三九一年,田完之八世孙田和把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史称田和代齐。可见田姓是以齐国首都山东临淄为发祥地,从这一时期活跃于政坛的田姓人来分析,田姓在先秦时期已分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地。
阅读:160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