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農(弘農)谭氏源流世系

2013年03月30日 | 阅读:2033次 | 关键词:

 39世 譚書奇  妣氏生子:


  39世 譚卷達  生,唐高宗李治癸亥年(龍朔三年),西元663年,李世民第九子,政治上無所作為,後期被武則天把持朝政。683年病死,時年56歲。妣鄭氏生子:承倫,建極。《茶陵譚氏源流》上記載:卷達,自豫章(弘農)徙居建康(金陵即南京)太平路,後建極以子住豫章太和,今仍自江南徙居和書奇子孫同住矣。(卷達、書奇為兩兄弟)——證明他們關係很密切。
 

        40世  譚承倫,妣氏生子:


  40世  譚建極  生,西元711年,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睿宗李旦元年),妣彭氏生子:宮,字博仁,(建極因數博仁為豫章太和令,遂家焉自是由太平路復徙太和縣高行鄉二十七都早禾市烏龍山石壁下)。{邵陽版的譚氏族譜是這樣寫的:建極公生大將軍譚忠,由河南徙居金陵太平府當塗縣貴遊鄉,及至光祿大夫可奕翁,攜子守祿,又徙居江右,複由吉州太和縣高行鄉早禾市,遷於茶陵}。


  41世祖 譚忠.諱秉忠,字章甫,唐肅宗至德戊戌年(西元758年)生,妣李氏生子:可奕yi、字彥明,可祥。唐穆宗長慶辛醜年(西元821年春卒享年64歲),家絳州;祖瑤,天寶末令內黃,死燕寇;忠豪健喜兵,亦去燕,至唐憲宗元和間為幽州大將軍;野史傳说(譚忠.刺桑第十世祖)。


        杜牧的《燕將錄》對幽州大將譚忠的記載;
  中書舍人杜牧,字牧之,唐朝著名詩人


  譚忠者,絳人也。祖瑤,天寶末令內黃,死燕寇。忠豪健喜兵,始去燕,燕牧劉濟與二千人,障白狼口。山名契丹路。後將漁陽軍,留範陽。

  元和五年,中黃門出禁兵伐趙,魏牧田季安令其徒曰:“師不跨河二十五年矣,今一旦越魏伐趙,趙誠虜,魏亦虜矣,計為之柰何?”其徒有超佐伍而言曰:“願借騎五千以除君憂。”季安大呼曰:“壯矣哉!兵決出,格沮者斬。”忠其時為燕使魏,知其謀,乃入謂季安曰:“某之謀,是引天下之兵也。何者?往年王師取蜀取吳,筭不失一,是相臣之謀。今王師越魏伐趙,不使耆臣宿將而專付中臣,不輸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誰為之謀?此乃天子自為之謀,欲將誇服於臣下也。今若師未叩趙,而先碎於魏,是上之謀反不如下,且能不恥於天下乎!既恥且怒,於是任智畫策,仗猛將,練精兵,畢力再舉涉河。鑒前之敗,必不越魏而伐趙;校罪輕重,必不先趙而後魏。是上不上,下不下,當魏而來也。”季安曰:“然則若之何?”忠曰:“王師入魏,君厚犒之。於是悉甲壓境,號曰伐趙,則可陰遺趙人書曰:‘魏若伐趙,則河北義士謂魏賣友;魏若與趙,則河南忠臣謂魏反君。賣友反君之名,魏不忍受。執事若能陰解陴障,遺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趙,西得以為臣。於趙為角尖之耗,於魏獲不世之利,執事豈能無意於趙乎?’趙人脫不拒君,是魏霸基安矣。”季安曰:“善。先生之來,是天眷魏也。”遂用忠之謀,與趙陰計,得其堂陽。縣名,屬冀州。 忠歸燕,謀欲激燕伐趙,會劉濟合諸將曰:“天子知我怨趙,今命我伐之,趙亦必大備我,伐與不伐孰利?”忠疾對曰:“天子終不使我伐趙,趙亦不備燕。”劉濟怒曰:“爾何不直言濟、趙叛命?”忠系獄。因使人視趙,果不備燕。後一日,詔果來,曰:“燕南有趙,北有胡,胡猛趙孱,不可舍胡而事趙也。燕其為予謹護北疆,勿使予複掛胡憂,而得專心於趙,此亦燕之功也。”劉濟乃解獄召忠,曰:“信如子斷矣,何以知之?”忠曰:“潞牧盧從史外親燕,內實忌之;外絕趙,內實與之。此為趙畫曰,燕以趙為障,雖怨趙,必不殘趙,不必為備。一且示趙不敢抗燕,二且使燕獲疑天子。趙人既不備燕,潞人則走告於天子,燕厚怨趙,今趙見伐而不備燕,是燕反與趙也。此所以知天子終不使君伐趙,趙亦必不備燕。”劉濟曰:“今則奈何?”忠曰:“燕孕怨,天下無不知,今天子伐趙,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濟易水,此正使潞人將燕賣恩於趙,敗忠於上,兩皆售也。是燕貯忠義之心,卒染私趙之口,不見德於趙人,惡聲徒嘈嘈於天下耳。唯君熟思之。”劉濟曰:“吾知之矣。”乃下令軍中曰:“五日畢出,後者醢以徇。”濟乃自將七萬人南伐趙,屠饒陽、束鹿,二縣屬深州。殺萬人,暴卒於師。

  濟子總襲職,忠複用事。元和十四年春,趙人獻城十二,德州、管平原、安陵、長河、棣州、管猒、次商、河陽、信蓨、平昌、將陵、滿臺、渤海。冬,誅齊,三分其地。忠因說總曰:“凡天地數窮,合必離,離必合。河北與天下相離,六十年矣。此亦數之窮也,必與天地複合。且建中時,朱泚搏天子狩畿甸,李希烈僭於梁,王武俊稱趙,朱泚稱冀,田悅稱魏,李納稱齊,郡國往往弄兵者,低目而視。當此之時,可為危矣。然天下卒於無事。自元和已來,劉辟守蜀,棧道劍閣,自以為子孫世世之地,然軍卒三萬,數月見羈。李锜橫大江,撫石頭,全吳之兵,不得一戰,反束帳下。田季安守魏,盧從史守潞,皆天下之精甲,駕趙為騎,鼎立相視,可為強矣。然從史繞塹五十裏,萬戟自護,身如大醉,忽在轞車。季安死,墳杵未收,家為逐客。蔡人被重葉之甲,圓三石之弦,持九尺之刃,突前跳後,卒蔟匆反如搏鶚,一可枝百者累數萬人,四歲不北二三,可為堅矣,然夜半大雪,忽失其城。齊人經地數千裏,倚渤海,牆泰山,塹大河,精甲數億,鈐劍其阨,可為安矣,然兵折於潭趙,地名,鄆西六十裏。首竿於都市。此皆君之自見,亦非人力所能及,蓋上帝神兵下來誅之耳。今天子巨謀纖計,必平章於大臣,鋪樂張獵,未嘗戴星徘徊,顐五困切玩之臣,顏澀不展,縮衣節口,以賞戰士,此志豈須臾忘於天下哉。今國兵骎骎北來,趙人已獻城十二,助魏破齊,唯燕未得一日之勞為子孫壽,後世豈能帖帖無事乎!吾深為君憂之。”總泣且拜,曰:“自數人來,未聞先生之言,今者幸枉大教,吾心定矣。”


  明年春,劉總出燕,卒於趙,忠護總喪來,數日亦卒。年六十四,官至禦史大夫。忠弟憲,前範陽安次令,持兄喪歸葬於絳,常往來長安間。元年孟春,某遇於馮翊屬縣北征中,因吐其兄之狀,某因直書其事,至於褒貶之間,俟學《春秋》者焉。


注: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劉總於長慶元年(西元821年)死在河北定州,因此可推斷譚忠去世的年代也應是長慶元年(譚忠:758年-821年卒,年六十四歲)。

 

  41世  譚  宮  字博仁,生,西元759年, 唐肅宗乾元二年,三月,史思明殺安慶緒,次月稱帝。唐德宗年間 (建中四年),任豫yu章[江西吉州府]太和令,任期滿後迎親家邑之高行鄉二十七都早禾市赤石渡烏龍山石壁下,妣李氏生子:可奕yi、字彥明,可祥。

 

  考證依据;附-茶陵嚴溪;中和堂《三修族譜序》


  茶陵譚子尚忠與餘邑湯子席友善因家族譜致書於湯子曰祖者家之本也譜者本之聯屬也文者譜之賴以不朽者也貴邑太史尹公負山鬥望請為文以光諸譜餘詢其源流對曰譚氏先自成周封國厥後因以為氏幽州大將軍譚忠之裔可奕贈封光祿大夫由河南徙居茶陵乾化間橫州別駕文質生子元泰遷清水上坊宋景佑進士朝奉大夫巽翁乃居茶之章裏巽之子綸綸之子正通正通之子念四郎四郎之子二曰明卿榮卿至國朝後益顯曰隆顯於辛醜永樂曰公望顯於成化丙戍俱發身於章裏者榮之六世孫曰友為庠名士從門下者日眾乃徙居城之西郭先後相傳綿綿為艾洵雲陽之望族也餘曰譜非先王制也然猶有先王之遺意焉蓋自宗法廢而愛敬之教亡教亡然後譜作藹然示人愛秩然示人敬也故縱而觀之自吾身而達吾考而吾祖而吾曾祖以及於始一脈也能勿敬乎衡而觀之自吾身與吾之兄弟與同祖之兄弟同高祖之兄弟以及於後一氣也能勿愛乎惜人心不古攀高附故者有之躋華托要者有之承謬踵訛者有之汾陽宿草拜為佳城梁公告身質為故紙天親人為見亦陋矣何有於愛何有於敬乎譚子尚忠知為譜以聯屬其族始之金陵既而徙於吉州泰和中之上坊終焉居於嚴溪章裏溯而上之成周以下千百年昭昭穆穆瞭如指掌其善體先王之遺意者乎後之子孫觀之斯譜也一本之念殷自無弗敬者矣一氣之情篤自無弗愛者矣則是役也豈徒無文具已哉湯子再拜謝曰峕哉公之文乎謹錄以複譚子以登諸梓。
 

        嘉慶己亥冬月望日,翰林院編修 國子監祭酒    永新尹臺洞山

 

  42世  譚可奕  字彥明,生於唐憲宗李純丙戌年(元和元年),西元806年3月18日子時,其先由河南官居金陵太平路當塗縣貴遊鄉,以宣儀郎致仕江南太平府。唐懿宗鹹通元年(860年)冬由金陵徙居江西吉州太和縣高行鄉二十七都,地名早禾市烏龍山石壁下居住(注:地理位置是江西西南,離吉安約一百五十多裏的贛江支流——牛吼河畔)。唐懿yi宗鹹通十一年[西元870年]庚寅,江西雪深七尺,山城野市穀價騰湧,鬥值二貫,黎庶shu僵僕,餒死者甚眾,官司不加優恤xu,繼以苛政醫瘡剜肉,不能自存。公出穀拯濟,所活最多,先是宣宗時[西元847至859年間]有書奇公派譚仁京者屢官至光祿大夫,後滴龍州都運判,致仕與奕公同居。大中時[西元847---859年間]徙茶陵上方隱其仕籍,號曰山人,傳三世,八子析為八族,其孫司戶參軍,鹹通十三年壬辰歲[西元872年]冬,以書接奕祖,次年癸巳[西元873年]攜xie眷自吉州泰和縣高行鄉早禾市至茶陵卜居茶之十五都上塘,又鄧塘,是為茶陵譚氏始祖,時公致仕有年已七十矣。中和二年壬寅,西元882年,八月十三日夫,複擇遷茶之饒溪十三都蕉坑太平園住居。太平園在饒溪神仙嶺之近地,初無此名,我奕祖追念先世固金陵太平人也,原住金陵太平路當塗縣貴遊鄉,遷徙屢易,未有寧息,迨dai擇居饒溪蔔之葉吉愛名曰太平園,示不忘乎本雲爾。卒葬二十七都,地名竹子田,立墓為記。以曾孫貴累贈榮祿大夫(光祿大夫,從二品),為茶陵譚氏始祖。妻李氏,累贈賢淑夫人,葬鄧塘,妻李氏生子:守祿。   

 

  42世 譚可祥

  43世  譚守祿  字榮德,生於唐武宗會昌四甲子歲[西元844年],唐鹹通十四年隨父遷茶陵。以孫貴顯贈奉訓大夫(奉訓大夫,從五品文官),卒葬茶陵湖頤頭虎陷山谷,後改葬軍侯萬家山。妣鄧氏贈夫人,葬軍侯萬家山;妣鄔wu氏夫人,卒葬竹子田,生子:武興。


  44世  譚武興  字世泰,行二郎,生於唐僖宗乾符二年乙未歲[西元875年]。以子貴封嘉議大夫,家饒於貲zi[現簡寫為“資”],管納稅錢二千五百貫有奇積,而能散濟人無量,卒葬上塘大傅坪,牛形(譚氏宗室2005年元月23日考證了譚氏武興公墓址;在上塘屬今秩堂鄉黃草與錫湖交界處的見背山),妣徐氏卒葬太平園蕉坑,生三子:洪、道、雍。同仕楚王馬殷,竭職盡忠,功高位顯,例封三代。興祖痛念奕公避地播遷之苦,積德累仁之厚,未及身享子孫之報,命三子代陳情於王,願辭己所應得封浩,追崇其祖。王家憐其孝,允其請,故公止嘉議大夫(嘉議大夫. 文散官名,正四品下),守祿公奉訓大夫(奉訓大夫,從五品文官)。惟可奕公得階進一品,累贈至光祿大夫(光祿大夫,從二品)。公身居富貴,飲食服禦yu 如貧士風味。三子欲迎養於官,以詩辭之曰:兒輩臨戌日較多,同衙亦奈別親何。兒忠兒孝吾心喜,何用斑衣膝下拖。其淡薄曠懷適足,為後嗣所矜qin式也。


附:峰、鴻、頗三公行事考;
  三公器宇魁梧,文武兼備,五代時湖南武穆王[楚王]馬殷[楚馬殷系五代後樑開平元年西元907年]譴使徵[簡寫“征”]九路良才壯士以輔其國,有司以三公名具奏,乾化三年[西元913年]三月譴使徵聘三公,四月入朝,楚王賜ci峰公經管武庫、鴻公統兵司馬,頗公時年十五,尤秀奇雄偉,賜典屬國左殿將軍。曆仕五載,勤謹有功,敕chi峰公朝議大夫,封端潔公仍管武庫帑tang[古代收藏錢財的府庫]藏;鴻公司馬朝奉大夫;頗公武功大夫,金吾左殿鎮國將軍。誥gao[古代命令]贈三代。時楚王就長沙開福寺,建天策府,延納學士,談笑樽zun俎zu,吟詠終日,有江處士詩曰: 藥靈丸不大,棋妙子無多。三公誦之歎曰: 詩固佳且通治兵之道矣。其生平之善於軍旅,可知在朝三十年,削平寇亂,柔服苗□[這字是“犬”和“謠”字的右半合起來],則界堅銅柱。種上功積難以殫述,間嘗諫jian王宜盡事大之禮,以保境息民不徙xi在國制自雄也,果譴命去建國之制,複藩鎮之舊。王次子希範嗣奢she淫無度,處士戴偃yan作漁父詩諷,遂致之死。峰將丁思觀上書諫其器度不廣範削其官,三公同救之不獲,心知國事日非,隱憂於中,適家報父逝母病,公等乞歸,範不允,頗退謂兄曰:國步孔艱又丁家難及,今若不休,父喪不致其哀,母病不能致其養,翼日何面目先人於地下,平遂浩然拂袖歸。有司具奏,頗擅san離軍次罪同判逆竊 ,謂王必討之。峰公單騎夜遁dun謂頗公曰: “王師至矣,吾族立為騎齏ji[細粉]粉,將奈何?”頗公曰:“生以忠,死以孝,吾何恨焉!”齧nie指滴血上書,未及報遂自刎wen,以明其志。範初得書甚喜,俄聞自殺曰:“喪我股肱gong哉!”流涕頒師,時晉高祖天福八年癸螞卯三月也[西元934年]。初範以三公忠勇有謀諺yan好個兄弟三將軍之語最加眷注,以頗公同庚生猶所親信。追思功德,立祠以亟祀si,迄今攸you、零、茶陵等縣廟貌巍煥,威靈赫奕,非我三公實有擊屬人心者,頡曷he克臻此。


  45世  譚 洪  諱進峰、字希峻,號仰軒,行一郎生於唐昭宗乾寧三年歲次丙辰[西元896年],仕楚授左領將軍,敕chi朝議大夫,葬上塘棗子坳,妣馬氏葬堯水大陂po頭;繼妣王氏葬本裏山田沖口,將軍披甲形,山未醜向。生九子:宏儉、宏賽、宏仁、宏福、宏亮、宏秀、宏智、宏政、宏韜tao。(三進,生十八子,以郎為行,即十八宏郎,亦稱十八宏世系)。


  45世 譚 道  諱進鴻,字希儀,號雲逵kui,行二郎,生於唐昭宗光化二年己未歲[西元899年]。仕楚授信勇校尉、敕司馬朝奉大夫。葬蕉坑大傅源。妣李氏葬長汾酉山卯向,生四子:宏義、宏德、宏崇、宏廣。(三進,生十八子,以郎為行,即十八宏郎,亦稱十八宏世系)。


45世 譚雍 諱進頗,字希廉,號古塘,又號東溪,行三郎,生於,唐哀帝甲子年(天佑元年),西元904年,15歲時,兄弟三人仕楚朝[湖南武穆王],頗公官授武工大夫,金吾左殿鎮國將軍。歿於後周世宗柴榮己未年(顯德六年),西元959年。葬茶陵十五都上塘書塘沖,妣麻氏生三子:宏肇、宏益、宏妙;卒葬麻糍灘邊,虎咬尾形,子山午向。繼妣曾氏,生二子:宏伸、宏佐。卒葬書塘沖,子山午向。(三進,生十八子,以郎為行,即十八宏郎,亦稱十八宏世系)。


  46世  譚宏儉  [峰公長子]字泰山,行一郎,居零縣衡州府羅家沖楓樹下[屬衡州府]朱紫巷,妣馬、徐氏。

  46世  譚宏賽  [峰公次子],字嵩song山,行二郎,居衡山茶陵羅家下沖,妣陳氏[有曰生子仁本]。


  46世  譚宏仁  [峰公三子],字名山,行三郎,住茶陵南岸,妣張氏。
 

        46世  譚宏福  [峰公四子],字天山,行四郎,住棹zhao木塘,又曰樟塘,妣劉氏。

        46世  譚宏義  [鴻公長子],字岩山,行五郎,居堯水沖神仙嶺[又曰茶鄉陂白蓮塘]。妣陳氏。46世  譚宏德  又曰宏法,[ 鴻公長子],字崇山,行六郎,居衷鄉大亨[又曰湘陰甘塘],妣張氏。

        46世  譚宏肇  [頗公長子],字桂山,行七郎, 居湘陰縣堯水沖神仙嶺,[茶鄉陂白蓮塘]妣張氏,又曰李氏。46世  譚宏崇  [鴻公三子],字勳山,行八郎,居茶陵蕉坑石井,妣周氏。
        46世  譚宏廣  [鴻公四子],字華山,行九郎,居火田鄧塘鼓角石,又曰神仙嶺,妣劉氏。

        46世  譚宏益   [頗公次子],字衡山,行十郎,居湘潭茶鄉大傅湘陰昭巷,妣龍氏.

        46世  譚宏亮  [峰公五子,稱五郎],字昆山、熙載,行十一郎,住茶鄉高水黃石渡鶴湖第六郎,又名岩塘及長沙,妣李氏生:仁京。

        46世  譚宏妙  [頗公三子],字離山,官名閃,行十二郎,居茶陵州城沙園下市街。妣馬氏生全祿,繼妣周氏生全深。


        46世  譚宏秀  [峰公六子,又稱六郎],字侖山,行十三郎,居湘潭黃花莊白家沖[坑],妣雷氏生子:浩、程、仁善。

        46世  譚宏伸  [頗公四子],字恒山,惠期,號維,行十四郎,居清水大傅毗pi塘,又,名所塘,妣曾氏,又曰陳氏,生子:全仁、全信、全學、全忠。


        46世  譚宏智  [峰公七子,稱七郎],字靜山、泰安,官名鎮主[圭],行十五郎,官任四川眉州知州,居茶陵鄧陂荷塘[祁陽零陵],葬堯水坳[埡]幢幡形,  妣曾氏生子:仁裔;繼妣劉氏葬堯水坳,生子:全湘、全文。


        46世  譚宏政 [宏政公又曰宏秩,峰公八子,稱八郎],字時山,行十六郎,居茶陵前陵縣,妣鄭氏又曰段氏。


        46世  譚宏韜  [峰公九子,稱九郎],字文山,行十七郎,居蕉坑[沖]淑溪,妣趙氏,又曰陳氏。


        46世  譚 宏佐  [頗公五子],字梅山,行十八郎,生於後晉出帝石重貴甲辰年(天福九年),西元944年。金吾將軍,居桃江又曰淘水(桃江縣地處湖南省中部偏北、資江中下游,因境內有桃花江而得名)。又曰常寧縣楠木山(常寧市地處湖南省衡陽盆地南緣與南嶺北向餘脈交接地帶,湘江中游南岸)。又曰居江西吉州府,別稱“江右”吉安府吉水縣(吉水芝水)。妣段氏,生子,仁春,仁玉,仁德,仁惠 。
 

注釋;考證江西廬陵府吉水縣祖居地譚氏,譚宏佐,金吾將軍,南唐保大年間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開基祖,譚宏佐,宏字輩,為譚氏46世祖(有家史傳說記載)。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