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迁徙分布4

2013年03月28日 | 阅读:2356次 | 关键词:

 

隋、唐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家统一,民族交融,但在唐末五代又出现了短暂的分裂时期。

        隋、唐时期“新士族”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众多的“望族”。

        苏威家族自三国时苏则,尤其是自北朝到隋唐,以苏绰、苏威父子和苏瑰、苏颠父子为主,在武功派系中,具有较大影响。

       唐末昭宗时的苏检,他的祖父为苏迢,父亲为苏蒙,苏检在唐末的动乱中,出任宰相,以后家族又遭血洗。他也是武功派系,但来源还不太清楚。

       属今陕西省,还有唐扶风人(今陕西扶风)苏孝慈,他的父亲苏武周,为北周兖州刺史。孝慈在隋时任大司农、兵部尚书等。他的长兄苏顺,为北周眉州刺史。苏顺的儿子苏沙罗,任隋资州刺史,检校利管总管事。雍州蓝田(今陕西西安蓝田)有苏垧,在武后时期官拜右台监察御史,以后又为户部尚书;他的儿子苏晋,玄宗时为吏部侍郎,他与当时的名相宋璟有过很好的合作。京兆武功(今西安武功)有苏源明,玄宗时为国子司业,肃宗时为考功郎中知制诰,以及秘书少监等,与元结关系密切。五代时的京兆府长安县(今陕西西安)有苏逢吉,他的父亲苏悦曾在前蜀政权任职。他后来在后汉政权中任中书侍郎,拜同平章事,成为后汉的宰相。原居武功,后徙高密(今山东高密)的苏禹硅也在中书省任职,与逢吉同为相职,并兼刑部尚书、左仆射。后周政权建立后,苏逢吉被杀,苏禹硅也还官任原职,不久被免官,但人却善终。

       唐朝国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还有苏氏族人在那里任职与生活,并被记录在史籍中。如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在宫中“作乱”的卜者苏玄明,唐德宗时上奏皇帝褒奖裴冕的苏正元,唐宪宗时参与平定吴少诚之乱的神策军都将苏元策,曾为唐玄宗驸马、以寿安公主为妻的苏发,唐文宗时殿中侍御史苏特为潘州司户,苏特还著有《唐朝衣冠盛事录》一卷,在京城任御史等职,在京城任四门博士的苏德融参与了《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春秋正义》等书的复审,后一本书源于著名学者孔颖达之手,可见苏德融在当时的权威性。在当时的宫廷禁军中有军将苏佐明,他参与了宫中政变,而在文宗初立时被诛。武则天时,有内附的契丹酋帅孙万荣叛乱,左羽林将军苏宏晖受命领兵拒敌,虽有“弃甲而循”之嫌,但因立功赎罪,免遭杀身之祸。此前,他作为将军参与了平定“默啜复犯塞”的军事行动。神策军是当时中央政权重要的军事力量,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吐蕃犯边,在屯驻咸阳保卫长安的将官中,有神策将苏清沔。安史之乱时,在潼关抵御乱军的将军中有苏法鼎。在高宗时有太常博士苏知机上奏,专议公卿衣冠事宜,并得来纳。以上这些苏氏族人,籍贯不详,但他们多在长安附近活动。另外,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墓志拓片,在今陕西发现的隋唐苏氏墓主号“武功”者,有陕西蒲城发现的苏慈墓志,墓主为隋洪州总管;有洛阳发现的曾任唐密云郡录事参军的武功苏氏墓志。在西安市东郊韩森寨的基建工地的唐苏三墓中,出土墓志为“唐沙河县尉刘府君故夫人苏氏墓志铭并序”,从志文可知,刘夫人叫苏璋三,京兆武功人,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苏氏武功派的影响。

       河北苏氏族人也有较多的分布,在苏谱中提到的平陵六派,属武邑(今河北武邑)、武疆(强)(今河北武强)、赵郡(今河北邯郸),可见平陵侯的后代在河北占有较大的份量。在《新唐书》中,唐朝宰相中有苏味道,他属于赵郡鸾城人(今河北石家庄),他的先祖为汉并州刺史苏章,以后有人因官居于赵郡,因此而留居下采。苏味道的父亲苏荣,也没有多大官位,味道自小聪颖,并以文才出名,因此他及第后官位虽不算十分畅通,但在武则天当政时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跻身相位。在当时强权当政时,他为避免得罪各方,而处事模棱两可,故又有“苏模棱”之称。味道弟味玄,也居官膳部员外郎。味道子辈有苏伯,膳部员外郎;苏份;苏倜,兖州刺史;苏惋,职方员外郎。味玄子辈有苏偃。味玄孙辈有,苏油、苏准、以及任郴州刺史的苏汤。

       武邑的苏家,有隋右卫将军苏克忠,谏议直陈的苏安恒,尤以唐初的南征北战的骁骑卫大将军苏定方最为知名。苏定方,名烈,字定方,为冀州武邑人,后徙居始平(今陕西兴平)。定方,带领大军先后征讨突厥、高丽、贺鲁、百济、西域等,迁升为左骁下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等。他的儿子苏庆节,随父转战四方,也被封官授爵,可以说苏定方父子的武功伟业,是与唐朝强盛密切相关的。

       河南为苏氏族人的起源地,也居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尤其是唐武则天时,将洛阳作为东都,因此,也留居了许多名人。如在洛阳出土的唐朝苏氏墓志,有英武军石厢马使苏日荣夫妻、司功台内给事苏永、东都留守苏咸、左金吾大将军苏威妻,以及隋朝的光禄大夫苏威妻和北朝的密县令苏屯等。此外,唐末苏特为陈州刺史,后落籍于此。他的儿子苏循,在唐昭宗时为礼部尚书,后迎合朱温建立了后梁,并在朱温登基中担任典礼仪式上的册礼副使,苏循的儿子苏楷仅任起居郎。后他们二人投靠晋王李存勖,苏循任节度副使,苏楷为尚书员外郎。

        其他地区的苏氏族人,如四川唐朝时有苏涣,他与杜甫有较多的交往,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为进士,官至待御史,以刚毅正直,为政清明而留名于世。广东唐朝有南海人(今广东广州)苏妙,年少聪慧,官至泉州刺史,以德政著称。

       在新、旧《唐书》中,还有一些活跃在方方面面的苏氏族人,尽管记载简略,对其分布也可有一般的了解。比部郎中苏端,性格疏狂,他对司徒杨绾的谥号有异议,而被唐朝宗贬为广州(有称“巴州”)员外司马。在南蛮有曩贡节度苏论,他应该是居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唐朝苏氏族人。在德宗时藩镇朱讹手下任幕僚的苏玉,在朱讹自号“大秦皇帝”,并四处联系时被杀。西川节度副使刘辟,以梓州(今四川三台)拥兵而立,刘辟女婿苏强受命守成都,而被俘。苏强的兄长苏弘远在晋州(今山西临汾)为官,也受到牵连。贞元年间随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长期驻守今四川的苏峗,作为别将受命平定东蛮,苏峗还任巂州总管(今四川西昌),在多次平叛中立功。

        在唐朝后期的朋党之争中,牛派首领李宗闵的女婿苏巢,进士及第,后经李党究赅,苏巢以“贡举不公”而成为牺牲品。在唐朝的孝子中,有乐陵(今山东乐陵)的苏伏念、南陵(今安徽繁昌)的苏仲方。在唐宪宗时,在淮西留守吴少阳属下任判官的苏兆,经常劝他与中央合作,少阳逝世后子吴元济接任,他密谋起兵,而将有碍于他的逆行的苏兆缢死,唐宪宗追赠苏兆为尚书右仆射。唐敬宗时荆州(今湖北荆州)刺史苏遇以“决阴事”著称,为牛党宰相李逢吉赏识,而以苏遇为左常侍。唐末蔚州(今河北蔚州)刺史苏祐,为北部边族沙陀所败,后在今河北灵寿,被人所杀。在唐后期拥兵自立的吴元济手下有节度判官苏肇,在他的周旋下,常常向少阳晓以大义的杨元卿免遭陷害。

        另外,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有术士苏嘉庆上言在京东朝日坛东置九宫贵神坛,被唐玄宗采纳并亲祀。在唐玄宗时还有为范阳蓟(今天津蓟县)令的苏孝愠。在吴元济淮西之乱时,有苏表向当时的宰相武元衡献上“破淮西策”,但未被采用。在隋唐的军队中,也有苏氏将兵。如在隋末揭竿为王的萧铣,他曾遣将军苏胡儿夺取林士弘的豫章,并由苏胡儿领兵据守。在唐初的对外征战中,总管苏海政参与对突厥的战事;以后他以飚海道行军总管的身份,主持了对龟兹的战事,杀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他还以沙州刺史的身份参与了对西戎的战事,在唐朝初期已较有名气。在对西南吐蕃的战事中,神策副将苏太平戍守陇州(今陕西陇县),并受命出救华亭。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武后,右监门卫将军苏孝祥作为平叛大军的后军总管,与徐军战于阿溪。德宗时,淮西吴少诚,又以兵反,诸镇将兵奉旨讨伐,神策将苏光荣受命守小激水(今河南临颖),因各镇兵马步调不一,军阵溃决,仅苏光荣部有出色表现,宪宗时,苏光荣还以神策普润镇使出任泾州刺史、泾原节度使。此外,唐朝时新罗“王之弟”为苏金添明;西羌的东女国清远王弟为苏历颠,他还受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试卫尉卿。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