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都昌县桃树岭沈家——沈德新

2013年05月30日 | 阅读:1153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02:姓氏•宗谱(景德镇本土瓷器文化研究学者沈德新著《沈书祯·是一棵树》节选)

“桃树岭”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村落,大部分人是“沈姓”,沈氏宗祠的祖堂里排放着始祖季载、四十世祖沈戎、五十世祖沈约、六十世祖沈居正、六十九世祖沈怀一、七十九世祖沈光澄、八十一世祖沈道轩的石刻像,这里的沈姓是发源于古代“沈国”的后裔中的一支,他们因为什么而迁居于此的呢?
原始部落时代,在中国黄河流域的一个部落逐渐成长起来——这就是中国人共同的祖先轩辕氏黄帝。黄帝的后裔中有一支在黄河中游地区渐渐成长起来并确定了姓氏,被叫做“姬”——姬姓的各代首领依靠强化礼制,经历了夏、商两代,不断影响周边姓氏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并最终推翻了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周。
周初,武王(姬发)卒,成王(姬诵)幼年即位,周公旦(文王第四子)摄政,文王第三子管叔鲜和第五子蔡叔度见周公代行天子职务,心怀妒忌,发布流言,说周公企图夺取王位,私下与殷商残余势力的代表人物武庚(注:纣王之子)勾结,并联合淮夷少数民族发动反叛。周建立不久的政权,面临巨大威胁,周公旦有一个弟弟叫做“冉季载”(文王第十子,又名“季载”、“ 聃季”),此人极其神勇且有智慧,于是被召入朝,受命平叛。季载果然不负所托,建立赫赫战功,剿灭武庚、驱逐淮夷、擒杀三监、平定叛乱。因季载平叛有功,被周公旦举荐为司空。后成王亲政,封季载为沈国君。据《沈氏宗谱•续修谱序》记载:吾沈氏世家,乃周文王第十子聃季之裔也。
据《元和姓纂》载:“沈,周文王第十子聃,采食于沈,因氏焉。今河南平舆,即沈子国也(注:沈子国,古城在今射桥乡古城村,公元前506年为蔡所灭)”。季载为沈姓始祖,其后世子孙遂以国为姓。自季载始至今历经一百余世,沈书祯为季载第一百零一世孙(注:《沈氏宗谱》有画像配诗文赞曰:始祖季聃,文王十子;食采于沈,定居平舆;拓疆繁衍,耕读生息;皇室血统,忠孝传徽)。
(插入图片2-1-003 季载像)
至春秋战国,沈姓祖先于河南及鄂北繁衍生息。至战国末期,聃之裔孙郢,居沈丘(注:今河南省沈丘县,位于豫皖交界处,居颖水中游)有高行,秦征为相,不就,作沈亭于颖水之滨,游钓终身。
至东汉,郢公嫡孙戎,为沈姓第四十世祖,初在九江从事,因说降“巨贼”尹良,受汉光武帝封海昏侯,辞不受,徙居会稽之乌程(注:今浙江省吴兴)。世祖戎,子孙昌盛,累世官宦,已成名门望族。自东汉至隋代,吾姓之显赫者,多处于吴兴武康,故以“吴兴世家”为堂号者,均为世祖戎之后裔也(注:沈戎,字肇敏。《沈氏宗谱》有画像配诗文赞曰:深处乱世心不惊,恰时报国立功勋;封侯不受即归隐,始迁浙江且栖身;传宗基业戎公定,续代兴旺在吴兴;兰桂齐芳是望族;累世官宦成名门)。(插入图片2-1-004 沈戎像)
又据《沈氏宗谱•续修谱序》记载:北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吾祖戎之嫡孙、六十九世祖怀一公自浙江吴兴县迁至浙江金华府东阳县东阳桥(注:《沈氏宗谱》有画像配诗文赞曰:公本繁衍在武康,始迁旺地定浙江;五代十国战事尽,宋朝伊始在东阳;花树塘边留遗迹,沈氏各派识故乡;望族渊源从此定,公之厚德泽四方)。
(插入图片2-1-005 怀一像)
南宋(理宗)景定年间(公元1260年至1264年),为避战乱,七十九世祖光澄公由浙江金华府东阳县东阳桥始迁至江西省都昌县二都杨树堑花树塘(注:《沈氏宗谱》有画像配诗文赞曰:烽火硝烟不留情,泪别故土向南行;而立之年于战乱,徙至都昌便安身;首选本土杨家堑,运筹帷幄在方寸;置业安身育四子,延宗续代万古名)。
(插入图片2-1-006 光澄像)
元(成宗)大德年间(公元1297年至1307年),八十一世祖道轩公由杨家堑花树塘始迁至都昌县三都桃树岭。至此,吾族八十五世祖从善、荣善、积善、永善、志善、信善六公自此延宗续脉、继往开来、励精图治,再现吾族兴旺之象,无愧于先祖之厚望矣。
至此,桃树岭沈姓尘埃落定!
——附文:
沈 氏 宗 谱

根据《沈氏宗谱》整理本书主人公沈书祯先生沈姓一脉之始祖至八十五世祖排列如下:
季载(始祖)—孟阖(2世)—徽烈(3世)—大靖(4世)—伯猷(5世)—宣伯(6世)—贞父(7世)—肃父(8世)—宏父(9世)—庄伯(10世)—孝惠(11世)—雍和(12世)—安公(13世)—昭公(14世)—穆公(15世)—僖公(16世)—献公(17世)—顷公(18世)
(注:本书主人公沈书祯先生之沈姓一脉自十九世祖颖叔沈郢迁居颖水之滨建“沈亭”,祖地可考,为“沈丘”)
颖叔(19世,注:顷公次子,沈郢)—仲高(20世)—季真(21世)—猷行(22世)—子皆(23世)—子卿(24世)—子元(25世)—子筠(26世)—子布(27世)—子弓(28世)—朴子(29世)—庐子(30世)—郢公(31世)—香轮(32世)—彦宾(33世)—添祥(34世)—克刚(35世)—叔度(36世,注:克刚次子)—承薪(37世)—若思(38世,注:沈谦)—笃裴(39世,注:沈靖)
(注:本书主人公沈书祯先生之沈姓一脉自四十世祖肇敏公沈戎迁居浙江省吴兴始,堂号可考,为“吴兴”)
肇敏(40世,注:沈靖次子,沈戎)—圣通(41世,注:沈丰)—清和(42世)—策勋(43世)—仲山(44世,注:策勋次子)—零陵(45世)—迅思(46世)—世明(47世)—林子(48世)—道真(49世,注:沈璞)—休文(50世,注:道虔次子)—士规(51世,注:沈璇)—仲兴(52世)—子澄(53世,注:仲兴次子,沈纯)—山之(54世)—豪之(55世)—存诚(56世)—懋德(57世)—长源(58世,注:懋德次子)—博文(59世)—居正(60世,注:博文次子)—一简(61世)—千运(62世)—待聘(63世)—士弼(64世)—汝讫(65世,注:士弼三子)—大礼(66世)—东胶(67世)—义湛(68世)
(注:本书主人公沈书祯先生之沈姓一脉自六十九世祖怀一公迁居浙江省金华府东阳县东阳桥始,生年可考)
怀一(69世,注:公元967年生)—长三(70世,注:公元990年生)—隆兴(71世,注:公元1017年生)—先麟(72世,注:公元1042年生)—用辅(73世)—大三(74世,注:公元1095年生)—元洪(75世,注:公元1119年生,享年50岁)—安靖(76世,注:公元1150年生,享年51岁)—克修(77世,注:公元1176年生,享年54岁)—志仙(78世,注:公元1200年生,享年59岁)
(注:本书主人公沈书祯先生之沈姓一脉自七十九世祖光澄公自浙江省金华府东阳县东阳桥迁离至江西省都昌县二都杨树堑花树塘始,江西省沈姓始祖可考)
光澄(79世,注:志仙三子,公元1232年生,享年37岁)—荣一(80世,注:公元1250年生)
(注:本书主人公沈书祯先生之沈姓一脉自八十一世祖道轩公自江西省都昌县二都杨树堑花树塘迁居三都桃树岭始,桃树岭沈姓始祖可考)
道轩(81世,注:公元1271年生,享年49岁)—崇二(82世,注:道轩次子,公元1297年生,享年55岁)—海一(83世,注:公元1322年生,享年53岁)——伯通(84世,注:公元1347年生,享年55岁)—积善(85世,注:伯通三子,公元1396年生,享年52岁)—霖公(86世,1435?)—康公(87世,1466?)—锡公(88世,1496?)—藻公(89世,1533?)—治公(90世,1560?)—光公(91世,1586?)—绍公(92世,1616?)—必公(93世,1640?)—世公(94世,1669?)—希公(95世,1702?)——文公(96世,1730?)—才公(97世,1766?)—定公(98世,1803?)—显公(99世,1835?)—奇常(100世,1859?)—图书(101世,1900?)—书祯(102世,1939)
(注:沈姓自91世始,沿用“派衍天潢”定“字”,如下:光绍必世希、文才定显奇、图书宗祖训、孝友肃家仪、德继躬行懋、经从意圣贻、学成宏教育、道立善修为、乡遂兴贤际、国朝选秀时、英华齐献瑞、忠义永传徽)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