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万洲冉氏溯源考三

2013年04月08日 | 阅读:945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旧谱在溯源时,河南、山东二冉常有混淆的现象。有的二冉都写,但不接世系;有的说,冉氏源自文王第十子,其后封为曹叔,以封地为冉;有的云,吾族为冉雍之后,冉璆是其祖公……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二冉可相互迁徙。子孙繁衍,离祖分支迁于对方。社会变乱,避难隐居迁于对方。当两冉同居一地,虽不同出一祖,为壮大势力,或为隐迹更深,有联宗合族的可能。如此,则因时间久远就无法区分了。

苍溪、阆中《冉氏族谱》(2005年版)引《五百年前是一家》一书说:“冉氏(季载)于周初得姓之后,整个家族活动于现在的山东荷泽地区。”我们认为不是“整个”,而是“一部份”宗族分支。

山东《冉氏家谱·冉氏源流考》:振铎后裔洗心,遇乱奔鲁,其孙离,逃荷泽之阳,以牧为业。这就是说:山东荷泽地区,既有季载冉,又有振铎冉。二冉有可能联宗合族。《孔子家事》:离,已得姓为冉,称“冉离”,很可能是联宗合族后而始姓冉。

利川《冉氏族谱》载:季载七世孙冉煌,因幽王之乱,离周奔鲁,居邾邹(按:邾邹、定陶、冉堌、荷泽都属兖州之域。)隐居十一世(8-18)无名考。而在19世崇圣前冠以冉耕,未连接世系。涪陵、石柱《冉氏族谱》说:“崇圣是冉耕之子。”幽王于公元前781年即位,其乱应在中后期,约在公元前775年前左右。而冉耕生于公元前535年,其间相隔240多年,前后两代所占时间,应省去一半,即一代。以十代计算,每代24年多,古人的寿命比现在要短一些,从时间说,基本吻合。隐缺的十一代,利川《冉氏族谱》又肯定地记载:“崇圣,伯牛之后。”其后裔“子禄当始皇之乱,遂隐居别徙。”即秦始皇焚书坑儒,孔门学子迁徙、隐居避难。子禄之子是冉弘、冉璆。“冉璆,其族始蕃于黎阳,仕汉,为车骑都督。”而冉璆是冉季载之裔孙。由此论之,山东孔门冉氏五贤之始祖也是季载;而冉耕之后裔迁徙到黎阳,与季载之裔冉璆合族了。祖籍山东一冉氏谱牒学者在《冉氏家族简介》(载苍溪、阆中2005年《冉氏宗谱》)一文中说:“冉氏源自周文王十子”;“长门冉伯牛后裔多南迁”。

西汉中叶,冉璆仕汉,“为车骑都督”,“其族始蕃于黎阳”。黎阳即河南浚县。加上汉朝尊重儒术。故二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二冉都以黎阳冉璆、孔门冉氏五贤为自尊。

(南面堂)冉氏郑州支谱载《吾族源流考》,从黄帝写自周文王至冉季载,至山东冉氏五贤之裔的连续世系。冉季载为共认的冉氏始祖。

对冉氏姓源另有一些说法,此作简要考辩:

一说是叔山冉。《今古姓氏书辩证》引《元和姓纂》曰:冉氏为“大夫叔山冉之后,此本无明据。”冉氏谱牒亦均无叔山冉之记载。冉崇文《同治冉谱》:“此亦附会之言。”

又一说冉氏出自汉代西南地区的冉马龙。《史记》云:“邛作以北,居长数十,冉马龙最大。”邛作即今川西阿坝茂汶,东汉安帝永初六年(112)置汶山郡。同治谱冉崇文说:相距甚远不是川东冉氏始祖。今人徐学书在1990年11期《民族》刊《阿坝州各民族的形成》一文中说:“西汉中叶,冉马龙与北方游牧民羌人的一支尔玛人到岷江上游,在军事争夺中,冉人失利,一部分沿江南下,最远一支经长江入三峡地区,与当地土著巴人后裔融合成为今土家族冉。”而我冉氏入川始祖冉道周来自湖北安陆,其鼻祖是冉季载,冉马龙是远古时候的泯江上游的一个小国(部落)。公元前130年,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出使邛、筰一带(今川西阿坝茂汶),相如出使毕,回报天子:“朝冉、从马龙、存邛、定筰,略斯榆、举苞满”,意思是使冉国臣服、令马龙国驯服,抵定了筰地,恤问了邛民、占领了斯榆,拔举了苞满。可见,冉、马龙、筰、邛,为四国名。冉崇文在《同治冉谱》中辩曰:“颜氏徒见夔开间有冉氏为首领,而蜀中适有冉马龙之国,遂牵合而一之,其误甚矣。”

又有说是川东夔巫冉氏。查各种史书称冉氏为“蛮人”的始见于《周书·蛮传》,书中写到:“有冉氏、向氏、田氏者聚落尤甚,余则大者万家,小者千户,更相崇树,称王侯,屯居三峡,断遏水路,荆蜀行人至有假道者。”说明三姓族人在三峡有万家,千户以上。北周武成元年(559年)至唐武德四年(621),这62年中有蛮帅冉令贤、冉西梨、冉南王……天和六年(571),蛮帅冉祖熹、冉龙骧再起义……。都说明夔巫蛮冉氏的势力很大。冉道周入蜀是在南齐武帝萧赜永明年间(483~493),到北周天和六年(571),才88年,仅两三代人,不能发展到上千、上万,没有那么大的势力。《北周书》上列举“蛮帅”7人,《冉氏家谱》列举是11人,没有一个是冉道周的子裔。冉道周入蜀四代在夔巫做官,不会也不必“更相崇树,称王侯,屯据三峡”。可知,冉道周及其子裔不是夔巫蛮。有人说:“冉道周三世孙冉黎在梁朝承圣三年(554)兵败入魏,到四世孙冉安昌在唐武德五年(622)降唐为止,中间经过六十八年,父子相隔70年左右。不符30年一代的计算法,其有意漏了一代,这一代就是冉令贤起义的时间,《冉谱》故意避讳是蛮族。《冉氏家谱·安昌公传》明载:“公隋末官宣慰使,守巴东,东南夷獠畏威绝迹,……。”隋末以最晚之年,隋恭帝十四年(618)计,是54年,恰好两代人的时间。为什么要推到武德五年呢?就是如此,也不过68年与30年一代相差几何呢?为何要说漏了一代?夔州“蛮”乱是天和六年(571)平定的,而冉道周之孙冉黎于入魏时的梁永圣三年(554)就任大将军。入陕西三原,他怎么能参加冉令贤等人的夔巫叛乱呢?冉安昌于隋末官宣慰使守巴东,如果他参与了冉令贤叛乱,才时过37年,可能委此重任吗?况且冉令贤等叛乱时,他可能没有面世,最多处于幼儿时代,他与叛乱能有何关系呢?因此,夔巫“蛮”冉乱与冉道周子裔毫无关系。上述冉人,应是冉道周入信州前,早已发展于巫蛮中的土著冉氏。冉崇文《同治冉谱》说:“此数人意予族中稂莠者”,承认是冉氏族人,但不是冉道周之族。还有人竟以《北史》:“蛮之种类,盖盘瓠之后”句,说冉安昌是盘瓠之裔。“江淮之间”、“汝豫之郡”是“豫州蛮”、“五水蛮”,所以夔巫之蛮是禀君族,并非盘瓠族。冉道周及其子裔长期在巴人地区做官、生活、安居,自然随乡同俗,互相通婚,与巴人有了民族习俗的融合,有着巴人的特征,但不能随意否定其祖源不是汉族。更不能说是盘瓠(苗族始祖)之裔。

关于酉阳土著冉之说是这样的:冉守忠入酉之前,本地确有姓冉的,人称“高梁冉”、“仡佬冉”(仡佬族)。他们是先于冉守忠(1129)前在酉阳的冉人,他们只承认是冉仁才的后裔。本次修谱考证:《万姓统谱》云:染即冉,望出魏郡,即河南冉魏,又出土文物染华墓碑(冉闵之裔)也写作染华。《酉阳直隶州总志》引《旧唐书》《太平环宇记》说:“酉阳蛮叛,驸马冉仁才征之,有功,留守其地,其后遂世有之。”这足以证明土著冉仍为仁才之裔,也即与仁才之裔冉守忠同祖。

按:此“留守其地”,当指冉仁才部属(或随军之族人)留守酉阳,年代久远无谱可查,而今酉阳也确有少数冉人无谱归宗。但与冉守忠裔孙,同为一祖,即唐驸马冉仁才公也。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