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百家】江南名祠——罗东舒祠

2016年06月01日 | 阅读:1614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罗东舒祠 宝纶阁 黄山市徽州

  罗东舒祠,全称“贞静罗东舒先生祠”,又名宝纶阁。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系明代中后期砖木结构建筑。

58582786977733648.jpg

58582791289760748.jpg

58582794704992841.jpg

  该祠堂坐西朝东,包括照墙、棂星门、前天井、两座碑亭、正门、两庑、大庭院、大堂、后天井、寝殿及南侧之女祠、北侧之厨房杂院,规模宏大,占地3300平方米。据罗氏宗谱载,后进寝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约1542年),“后寝几成,遇事中辍,因循垂七十年,危至圯坏。迨万历壬子(1612年),诸宗人因谒庙而思祖功,睹遗规而慨缔造之不易。”故万历王子重新扩建该祠。“寝因前人草创,盖之以阁,用藏历代恩纶。”明末孝子吴士鸿手书“宝纶阁”3字匾额,垂挂于阁楼前檐,故后人约定俗成地称该祠为宝纶阁。

  棂星门,通面阔26.61米,高7.42米,用6根大石柱排成一字形,明间和次间、梢间筑以木质棂星门,斗拱承担前后檐。石柱顶部安有一根90厘米高的短石柱,其上各有1只石雕“朝天吼”,其势雄伟壮观。棂星门之外为一高大弧形照墙。前天井较窄长,两旁各立碑亭1座,两方石碑上刻有祠堂有关事迹,其中一方为《祖东舒翁祠堂记》,由呈坎罗氏24世孙、官至户部左侍郎、并主持该祠扩建工程的罗应鹤撰文。正门为7开间,进深10.3米、高9.2米,两旁有抱鼓石1对。正门左右次间各置边门,梢间和尽间为统间,名日“厅事”。正门往后为大庭院,庭院两旁为两庑。两庑通面阔18.78米,进深4.93米,高7.9米。一面披水,流入庭院。两庑各为5开间,抬梁式构架,临庭院一面采用木格扇和木鬲扇装修。前檐设走廊,走廊筑有石栏轩。庭院靠大堂一方为花岗石板铺砌的露台,露台通面阔16,2米,高出庭院0.55米,临庭院三面筑有石栏杆。露台之后为大堂,通面阔25.96米,进深21.23米,高13.6米。5开1间,进深5间。为扩大面积和空间,采用减柱造和彻上明造,山面为穿逗式,气势宏伟。堂上垂挂有明代书法大师董其昌手书“彝伦攸叙”大匾,字大过人。紧靠大堂南山墙,建有一女祠。女祠平面呈口字形,上下对堂,坐东朝西,通面阔9.14米,进深19米,高7.8米,3开间。厅堂用于祭祖,神座用来安置罗家先妣之神牌,下堂为一间房,可能是作为收藏与女祠关的物品之用。

  寝殿是整个建筑群最为精华的部分,通面阔29.5米,进深10.5米,通高13.91米,其中楼阁高5.1米。由三个3开间加两个尽间(楼梯间)所组成,共11开间,此种形制在民间建筑中实为罕见,可能受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所约束。木、石作遍施雕饰,斗拱、雀替、梁头、驼峰、叉手、蜀柱、平盘斗等木构件,雕饰有各种云纹、花卉、禽兽图案。透雕的“鲤鱼吐水”雀替,更是生动逼真,玲珑剔透。前檐台基上的石栏杆、望柱、栏板、抱鼓石等,均用优质黟县青石料制作,刻有飞禽走兽、花卉云纹等图案,典雅工丽。寝殿的梁架,布满包袱锦彩绘,用笔细腻,图象清晰,色泽艳丽,实为不可多得的民间彩绘珍品。据传阁楼是在明万历王子年间扩建时重新加上的,故其木构架全部安装在寝殿檩条上。目前阁楼上尚保25方匾额,实为珍贵。 

  该祠堂从棂星门到正门、大堂、寝殿,逐步升高,气势雄伟。整个屋脊均用花砖砌筑,脊头有兽吻。墙体全部用条砖平砌,抹灰,墙厚18厘米。所有天井、甬道、庭院均用花岗石板铺砌,阶沿位置则用巨大石板铺砌。室内地面,除寝殿用方砖直铺外,其余皆用不同规格的方砖斜铺。

  罗东舒祠规模宏大,结构完整,风格独特,建筑艺术精湛,可称“江南第一名祠”。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81年9月,安微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对其进行抢修加固,后又得到美国友人安思远先生和香港中华文物修复基金会的赞助,自1992年开始进行全面维修复原,1993年11月竣工。罗东舒祠将以其原有历史风貌,吸引众多的专家、游人来参观、考察。 

 (素材来源于网络)

作者: 网络素材 责任编辑:廖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