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探源

2013年07月23日 | 阅读:3966次 | 关键词:

在中华大地漫长的历史上河中,远在夏、商太古原始时代,颛顼帝玄孙祝融氏,

为高辛帝火正官,能光融天下,功勋旧著,都於郑,即祝融之虚。在河南新郑县和郾县之间数百里范围。那里丛岭润水,生机盎然!山麓原始森林古木参天,小溪清水长流;低洼杂草密布,林中猿猴成群,白天虎豺出没,傍晚百鸟归巢,大雁、鸬鹚、鹈鸪等,漫天遍野飞窜,自投罗网,钻进了祝融氏部落族人张挂的"师蜘蛛而结网"的鸟网。

"师蜘蛛而结网"的捕鸟人,正是火宫"祝融八姓"会人的一支部落,他们燃火把,掌管火种,执行"火正"职责;他们伐木筑巢,管理森林,执行"木正"职责;他们张结罗网,捕捉野兽鸟雀,执行"鸟正"职责。古书有记载:"故信阳有罗山,为罗人捕鸟之地。"

部落族人举火捕食,结网捉鸟,肉为食,羽为衣,代代相传。《易·系辞》称:"作结绳而为网罟。" 晋代葛洪写的《抱朴子·对俗》载:"师蜘蛛而结网。"《礼记·礼运》曰:上古之时,人民"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山海经·海外南经》云:"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又云:" 讙 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拾遗记》云:"颛顼时,溟海之北,有勃堤之国。人皆衣羽毛。"《尸子》一书也称:"庖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以猎。"《世本·作篇》也说:"句芒作罗。"许慎《说文解字》曰:"古者芒氏初作罗。"

罗网的发明,是原始初民社会进步的伟大创举,对经结网捕鸟、捕兽、捕渔作业的部落生存和发展起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并推动了部落团结合作和改善氏族社会的生活状况。上古先民长期在密山丛中张结罗网,捕捉鸟兽,吃鸟食,种鸟田,着鸟衣。在漫长的岁月,长於斯,习於斯!这个张结罗网部落,称为罗部落,罗网人,或罗人。其地,称罗州、罗县;其山,称大罗山,小罗山;其水,称罗水、罗汭 ;其衣称罗衣、罗裙;其网称罗网。

""字是一个会意字,繁体写法"",在甲骨文字中,很形象似拿着网罟捕鸟的样子。意思正如许慎《说文解字》说的:"以丝罟鸟也,从网从维。"网中有鸟(佳),也有糸(丝),表示""字是捕捉鸟类的""""字的本义就是捕鸟的网。许慎等人对"羅网"""氏的解释,可谓集汉代以前古人关于"羅网"""氏解释之大成!中国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奇妙的文字,每一个字标志着一种形象,是一种文化积淀,"羅网"""字,就是这样的一种关系。""字这一商、周时代显示捕鸟人-"羅网"的象形文字,也便成了祝融氏后裔妘姓不可替代的图腾与标志。《尔雅·释器》云:"鸟罟,谓之罗。"《十三经注疏》中对此注:"谓罗络之。"疏:"飞鸟,张网以罗之。"《韩非子·难三》说:"以天下为之罗,则雀不失矣。"汉桓宽《盐铁论·通有篇》说:罗人"设机陷,求犀象;张网罗,求辈翠。"

纵考我罗氏族谱:始祖祝融氏为火正,二世祖宸佐袭父爵,三世祖任公、四世祖正公为木正官,五世祖宣朝、六世祖荣居为鸟正官、七世祖弼厚、八世祖、十三世祖桂公、十四世耳选公、十五世祖孟公等及其子孙均担任过商、周王朝"大罗氏"官或"罗氏"官,负责组织捕鸟、捕兽、护鸟、驯禽职责。《周礼·夏官·罗氏》曰:"罗氏掌罗乌鸟。"《祀记·郊牺牲》:"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诸侯贡属焉,草笠而至,尊野服也。"《周礼》载:"罗氏掌罗乌鸟,蜡则作罗襦"(襦,细密的网罗)。罗部落在罗山、罗水一带,举火捕鸟、守猎、抚雀、养禽,任劳任怨,忠于王事,诚实守业,生殖繁衍,生生不息,由于历史原因,部分族人移迁陕西仕周朝为官,部分部族人留郑守业。周武王三年,祝融氏六十一世孙匡正公,佐周有功,晋升子爵,食采新郑东南八十里的宜城。国于罗水之阳,这就是历史上的罗国。

时光流逝,日月如梳,经历二千年的岁月,人类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罗网,造就了罗部落的起源、演变、繁衍不息的历史;也形象地造就了罗氏的起源、演变和繁衍不息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周朝建国初期,为了宠络民心,曾敕封一批王室子弟及异性功臣为诸侯国。周武王三年(大约公元前1010年左右),祝融氏后裔匡正,征战有功,分封为诸国之一,建都宜城,是为罗国成为周王朝的属国。据湖南《新化罗氏通谱·源流世次录》记载:"罗氏先祖匡正公,为周王显官。周武王三年,奉命征南有功,封安南罗国公。其子奕芳,始为都司,后袭父爵于罗,以国为氏,故罗姓自此始。"广东《东莞罗氏族谱》也载:"先祖郐公,在灭商战争中,战功显赫,周成王时,受封于襄阳宜城,有山曰罗洋山,又称罗山,地曰罗城,又称罗国。于罗因以为姓焉!予祖受姓,自郐公始耳!"在有罗国部落参与的历史上有名的武王伐纣灭商的"牧野战"中,周后人用史诗来歌颂了这次战争情况,《诗经·大雅·大明》记载: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夭于牧野,维予侯兴。

上帝临女,无二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

驷騵彭彭,惟师尚父。

时维鹰扬,凉彼武王。

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荀子·儒教篇》载:"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我祖 玘姓被封为中原诸侯国,可谓在周朝的地位何等重要!宋元杰公在《江西大成谱序》也有记:大周之廷,文王开谟,武王承烈。无论同宗异姓,凡先世不功德者,悉分茅胙土,世爵世官,侯伯子男,大小七十二国。而我祖匡正公,有功于周,受封于罗,地方五十里。当是时,与隨 、郧、鄢、绞数国,为唇齿之邦,辅车相依,各袭其职,簪缨勿替。《世说新语·方正》引注《罗府君别传》云:"罗 蓋祝融之后,启土罗国,遂氏族焉。故址在今蛮河中游南,居南漳、宜城两县之间,与楚相距80里左右。"由于郐公先祖是张结罗网捕捉鸟兽的罗部落,周王朝让其子弟沿袭"鸟正"职责,授于"大罗氏"官衔,继续执行结网捕捉鸟雀,并且驯养猛兽家禽。桓潭《新论》记述:"鹰鹬鸷鸟,而罗氏教之猎。"秦嘉谟辑补《世本》载:"周大罗氏掌鸟兽,其后氏焉。"

罗国建国后,族人诚实厚道,子民在宜城属地筑巢安家,生息于斯,男猎女织,兢兢业业,敦实家风,尽忠奉国。从《江西大成族谱》世系表中,保留着完整的传世资料:一世匡正;二世奕芳;三世祥公,四世甲应;五世文波;六世德公;七世捷公;八世进贤;九世宏公;十世璇公;十一世辇公;十二世赞公;十三世静公;十四世洪统;十五世彦一。从周武王三年一世匡正公传至周宣王十一年十五世彦一公,都是子袭父爵,守家护国,世代相传。经历208年长时间的安定环境中蕃衍与开拓,罗国遂渐繁荣和发展,并与邻邦和睦相处。举国上下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只可惜好景不常。时值春秋之际,正是列强群雄弱肉强食的混战时期,邻邦楚国日渐强大,野心勃勃,向外扩张,侵略邻国。公元前704年,楚君熊通自立为王。 后,楚王率军东征西战,伐隨 、伐濮、战绞、战罗、伐邓、侵鄢、称霸中原。南方诸小国,不断受到楚国的侵凌,罗国亦在其中。据历史记载,罗与楚有过多次冲突和战事:楚武王四十一年(公元前700年),楚伐绞。罗国企图乘机偷袭楚部,罗大夫伯喜受命到彭水(河南昌魏县)去多次侦察,准备出击,被楚人发现,慑于楚国的强大不敢干戈,所以罗国按兵不动。此事使楚将屈瑕震怒。第二年,罗国便遭到楚国的报复,楚罗双方打了一场恶仗。此次伐罗主将还是楚莫敖屈瑕。由于上次伐绞,楚人大获全胜,屈瑕骄矜自负,沾喜轻视,屈瑕为了尽早攻克罗国,督军尽快渡过鄢水,队列错乱也在所不惜,以致渡水后,军容凌乱,罗国联合邓国、卢国,下面由罗军迎击,背后左右有卢师、邓军偷袭。楚军背腹受攻,迅速溃败。楚师屈瑕因退路被罗、卢联军截断,不得已,率残部南逃。由于罗军追击,楚师溃不成军,逃至荒谷(今江陵县境)一带,楚军主将屈瑕自缢于荒谷。有诗云:"肚略勇骁楚屈瑕,征郧伐绞堪夸。奈何不慎罗侯战,空使功名丧谷涯。事见春秋传及宜城县志。

此次楚军伐罗战事,《左传》有详细记载:桓公十三年春,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莫敖使徇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

此次统率罗师大败楚军的主帅,是我罗国十六世祖班公。以后楚军多次侵我罗国,致使我族子民不得安宁。十七世震公;十八世博吉;十九世乾公;二十世晖公;二十一世缙公;二十二世敬公;二十三世家斯;二十四世万通;二十五世芲公;二十六世 乣公,都是在国不宁,民不安的抵抗外强侵略中,艰难渡过的;二十七世利达公,楚国併罗世爵被削;二十八世秀扬公,世爵外散;二十九世学公,隐居山林;三十世程政公,入山修道,遂隐罗洪洞;三十一世乘公,有功於秦,受秦封爵,恢复罗国,徙枝江。追溯源流,乃为罗国匡正公之后,遂以国为姓。

楚国毕竟是怏怏大国,实力雄厚;罗国到底是个附属小国,不能与强楚抗衡。其后楚国屯师八年,"楚复伐罗,併其罗,子孙以为氏(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二》)楚併罗时间约在公元前691年左右。罗国被楚灭后,族人颠沛流离,有的留居宜城,有的逃离楚地。楚王将大部分罗国

遗民从宜城裹胁到楚都丹阳附近的枝江,将罗变成自己的附庸,置于楚国的直接控制之下。

有关罗国遗民迁徙枝江记载,各史典都有记录。《水经注·卷三十四》载:"枝江,其地,故罗国, 蓋罗徙也。"《路史·后记八》曰:"初国宜城,后徙枝江。"《大明一统志·卷之六十二》也载:"枝江县,在府(荆州府)城西一百八十里,故罗国地,汉始置枝江县,属南郡。"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立,昱年由丹阳迁都于郢。因罗氏遗民集居枝江,逼近楚都,威胁其安全,楚王又将罗氏遗民从枝江厚迁湖南长沙、湘阴汩罗一带。《前汉书·卷二十八》载:"长沙罗国县,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颜师古曰:"盛弘之《荆州记》云:"县北带汩水,水原出豫章艾县界……汩西北去县30里为屈潭,屈原自沉处。"《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二》记:"岳州府……周以前为三苗地,春秋为麋国、罗国地。"所属平江县:"在府城南二百四十里,本春秋罗国地,秦为罗县,汉属长沙国。"范志明《岳阳风土记》说:"洞庭之南,罗水出焉。"《大明一统志》也明确记述:"汩罗江……在湘阴县北七十里,源出豫章,流经湘阴县,分二水,一南流曰罗山,又称罗山,都是因为有罗国子民活动地域而得名。自楚壮王兼 併罗国至乘公复爵,二百三十年,始克恢复故土,见宗人散徙,罔知所宗,乃追寻源流,取上祖祝融居火正,属徵字之音,匡正封宜城,沿陇西之郡,从郡叫音,以国为姓,自此定为罗。溯祝融以来,历世源流。辑为家乘,垂诸后世,为氏族之根本。罗姓有谱,自公始也。

三十二世图南,袭父爵,加封中散大夫;三十三世守陇,袭父爵,为长沙太守,迁都长沙;三十四世直公,袭父爵;三十五世弘公;三十六世科屏,为御史中丞;三十七世廷荣。为赢秦御史,成都太守;三十八世复任,为秦参军,进爵舍人;三十九世维翰,秦时职掌九卿;四十世君用,生子珠,字怀汉,仕汉为大农令,守九江,佐灌婴侯筑城,手植豫章罗氏始祖。

尝谓参天之木,必有其根;奔腾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罗氏的根在古柏芲郁的罗山之颠;罗氏的源在浩荡嵘洄的罗水之端;罗氏的远祖祝融,历经夏商周,由姬姓衍生成妘姓,罗氏的初祖匡正,历经西周、东周、春秋、由 玘姓衍生成罗国;春秋末,楚国兼 併罗国。我祖凌甫公,仕秦有功,封爵复国,以国为姓,自秦初凌甫公始也。

罗氏经历了四千多年艰苦历程,罗氏子孙勤勤恳恳, 兢兢业业,虽没有惊天动地事迹;也没有光辉显赫殊荣;但罗国子民却踏踏实实地做人,尽职尽责,忍辱负重,并具顽强沉毅的生命力,在历史纷繁变化中,不断不停地寻求生存和发展,不停不断地寻求生存空间。罗氏家族群体从中原到西北,从北到南地徙迁,披肩斩荆,求生存,求发展,为罗氏家族发扬光大、繁荣昌盛,蕃衍不息,开创了中华民族罗姓的源河!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