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汉字馆里识“家谱”
不知道奶奶的名字 弄不懂舅舅是啥亲戚
“我爸爸的姐姐的爷爷” “我爷爷的姑姑”……这不是绕口令, 而是这几天去中华世纪坛汉字体验馆参观时, 小观众们对于“姑爷爷”的解释。只有少数孩子答对是“爷爷的姐夫或妹夫”。
该馆初步统计,千余名到馆参观的中小学生中,三成“六亲不认”。几乎每个参观团队中都有人不知道奶奶叫什么,或者说不清舅舅跟自己的亲戚关系。
堂表亲“分不清”
在汉字馆里,有一个“四世同堂”的家谱展区。红色背景墙上,“我”和“兄弟姐妹”是第一层;上面一层是爸爸妈妈,两端分别延展出“大爷大娘”、“叔叔婶婶”、“姑姑姑父”和“舅舅舅妈”、“姨妈姨父”;第三层是“姥姥姥爷”和“爷爷奶奶”,再往外还有延展的“大姥姥大姥爷”、“姑姥姥姑姥爷”、“大奶奶大爷爷”、“姑奶奶姑爷爷”等;最上面一层则是“太爷爷太奶奶”、“太姥姥太姥爷”。
然而,这些称谓,不仅来参观的中小学生不能全部说清楚,有时候连陪同的老师、家长也犯迷糊,尤其是关于堂表亲的区别。
黄女士是一名小学老师,她说:“我就是独生子女, 兄弟姐妹都是堂表亲,一年也见不了两次面,分不清楚谁算堂亲,谁又是表亲,还闹过笑话。”
一位汉字馆讲解员说:“有时候人们简单地用父母来区别堂表亲,比如父亲的亲戚都是堂亲,母亲的亲戚都是表亲,这其实有误区。堂有‘家’的意思,意味着同根同枝,所以堂亲是指父亲兄弟的后人,按照过去的风俗是要生活在一起的人。表亲则是指父亲的姐妹及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后人,是今后不在一个大家庭里生活的人。”
家谱只有“我和爸妈”
在家谱展区,讲解员会邀请参观人制作一张自己的家谱。
“来参观的以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学生为主,半数以上的家谱最初只写了自己的名字和爸爸妈妈的名字。”讲解员张文子认为,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亲戚圈儿越来越小了。“过春节的时候会见到叔叔舅舅,平时只去姥姥家。”一位初一学生说:“我的家就是爸爸、妈妈和我,我有亲戚,但是我从来没问过他们叫什么。”
另外,还有些孩子不能说出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的名字,尤其是没有看着自己长大的老人的名字。张文子对此很有感触地说,“小时候去奶奶家,她经常给我好吃的。但是到了馆里培训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自己居然不知道奶奶叫什么,心里觉得特别不应该,赶紧给妈妈打电话问清楚了。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有时候写一本家谱花不了多长时间,但是每一次落笔都发现亲情是沉甸甸的。”
不要“一代亲二代了”
参与汉字馆展览策划的书法老师法苏恬说 :“ 作为独生子女的一辈人已经逐渐成长为家庭的顶梁柱, 亲情关系圈也逐渐缩小到单传直系。我们希望更多人从小有家的意识,这也是设计家谱展区的目的。如果不知道奶奶或者舅舅的名字怎么写,打个电话,也是一次沟通的机会。”
亲属称谓,作为民俗的一部分,正在淡化,甚至有人说出了“一代亲,二代了”的预言。法苏恬说:“这应该纳入中华文明礼仪教育,将民俗称谓弄准确并代代传承下去。这些教育,学校很难完成,需要家长肩负起责任。无论走到哪儿,家都跟着你。家风家传是一条无形中的纽带,有助于培养每个人的品格。”
“有一个孩子的家谱写了满满当当一大页, 感动了我们所有人。 后来孩子说, 是爷爷从小教给他家里亲戚的名字怎么写。他也会固定时间打电话问候长辈。孩子亲口说出‘亲戚不是逢年过节伸手拿红包这么简单。大家有事儿都会互相帮忙。要知道感恩!’这就是一种家风的传承。”法苏恬说,随着两孩政策的放开,亲戚称谓消失的速度会逐渐减缓,今后,会考虑在馆内增加家族故事的发掘,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家,重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