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简介

2013年03月14日 | 阅读:26516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一)刘氏起源
  中国人的姓氏源远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先秦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同姓之人皆为一个女祖先的后代;“氏”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受“氏”的情况很复杂,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受“氏”的途径有三十二个。但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儿子创设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姓。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其后人就以“车”为姓。“葛”是古姓,本来是琅邪诸县人,后来迁居阳都,阳都有姓葛的,加上外地又搬去一些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就用“诸葛”来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的。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的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
  不论以国为“氏”、以邑为“氏”,还是以官为“氏”,“氏”均为其身份的标志。因此说,“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明贵贱。“姓”是家庭血缘系统的标志,同一姓的人,可受不同的氏,受氏之后也可能一再改氏。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
  中华刘氏源出我国北方,其族人最初聚居在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一带;其后由山东南部迁往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地。
  在最早的五代中,我先祖轩辕、帝喾、帝尧,均为中国历史上三皇[燧(suì)人氏、伏羲(xī)氏、神农氏]、五帝[轩辕、颛(zhuān)顼(xū)、帝喾(kù)、帝尧、帝舜]中的三帝。
  帝尧母陈锋氏(“陈锋”,古部落名),名庆都。帝尧姓伊祁,名放勋,尧是谥号。放勋封于陶,为陶氏;在当上天子之前又被封为唐侯,故号“陶唐氏”;即帝位后又立国号为唐,所以称唐尧,是传说中的圣明天子。他清正廉洁,累德施仁,晚年不将帝位让于其子,而让位虞舜,开贤明君王“禅让”之始,被后世儒家称为明君的楷模。这就是所谓“尧子丹朱不肖,帝子源明(丹朱)封于‘刘’”,以邑为氏,递传夏代“累”之说。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刘氏的来源也越来越复杂,概言之,其源有三:
  1、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河北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
  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又,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二)刘氏繁衍
  据1987年中国科学院在中国国家统计局发表的全国人口千分之五随机抽样资料得知,刘姓为全国10大姓之一,人口数仅次于李、王、张3姓,排在第4位,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4%(约有6500万)。如加上华人、华侨等,则世界刘氏人口总数应在8千万以上。
  刘姓主要分布在中国本土地区,此外还广泛地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海外的刘姓,又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和东部周边国家,如东南亚南洋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印度等国;又如南北朝鲜、日本等。
  在中国本土,刘姓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南部。在北京市排第4位,在辽宁、陕西二省也排在第4位,在上海排第12位,在广东排在第19位,在台湾排在第9位,在四川排在第4位。
  从人丁繁衍,人口数量来说,现代刘姓是北方强于南方;但从宗族的兴旺发达、繁荣显赫来说,是南方胜过北方。而在南方刘姓中,又明显以湖南、四川、湖北、江苏等省的刘姓最为兴盛。如湖南的刘少奇家族;四川的刘湘家族、刘伯承家族;湖北的刘华清家族,江苏的刘海粟、刘淇家族。
  现代刘姓大都属于“汉室之后”。但具体来说,又分为几大宗族:
  一是楚元王刘交后裔彭城刘氏派。该支刘氏分布范围较广,南北东西都有,但以北方为多。
  二是“中山靖王”刘胜后裔中山刘氏派。这一支刘氏人数众多,但主要分布在南方,以闽、粤、台地区最多,其次是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省。
  三是“长沙定王”刘发后裔长沙刘氏派。该派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系当年留在长沙国的一支,如安成侯刘苍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两省;北支则是当年北迁南阳的东汉皇室后裔,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中及华东地区。
  据江洲《刘氏宗祠》石雕门联云:“两水会双流,朝宗白水;群山罗四面,推本中山。”就昭示了我族之源本,应该出自南迁湖北枣阳白水的刘苍后裔、东汉光武帝刘秀之第五子“中山王”刘焉(其后裔也属“中山刘氏”)。

  (三)刘氏堂号
  堂号,就是祠堂的名号。
  随着姓、氏、名、字体系的完善和确立,一个个姓氏家庭亦随之健全和独立。日益庞大起来的家族,为了使自己的子孙后代永远牢记自己的出身和家族,并祭祀和缅怀自己的祖先,多建立起自己的祠堂,并给本族的祠堂起一个极富意义的堂号,使子孙们每提及自己的堂号,便能忆念起本姓的来源,祖先的功德,艰辛的历途,神奇的传说,或是名人轶事,家乡出处,高风亮节,寄望后人等等良好意愿。
  堂号可分为地名堂号和典故堂号两大类。地名堂号往往以郡或国的名称命名,与郡望的名称重复,所以有的堂号即郡望,故又称作郡望堂号。刘氏堂号有:
  1、地名堂号:
  《广韵》云:“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并自陶唐氏。”此为刘氏当时的郡望。而刘氏后来有著名的二十五郡望。
  刘氏地名堂号有:
  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东莞、平原、广平、广陵、临淮、琅邪、兰陵、东海、丹阳、宣城、南郡、高阳、高密、竟陵、长沙、河南、颍川、太原、东莱、任城、高平、高堂、西蜀、沙甸、安成、尉氏、南华等。
  2、典故堂号:
  御龙、邦声、汉室、安成、敬胜、道胜、蒲编、屏山、五忠、铁汉、墨庄、清爱、藜照、藜光、青藜、燃藜、光藜、兴藜、尚藜、宝藜、天禄、禄阁、校书、太乙、传经、授经、崇经、儒林、存著、德声、德馨、馨德、厚德、尚德、俭德、树德、恒德、旌义、序伦、叙伦、敦伦、敦睦、敦本、九睦、务本、思孝、再思、记思、念思、崇让、恭让、忠定、忠贤、怀贤、亲亲、怡怡、庆元、强恕、直介、守三、谱寿、青云、金莲、花薮等。

 (四)刘氏郡望
  论及姓氏,必谈“郡望”。所谓“望”就是“望族”,指有声望的姓氏大族,郡中显贵的姓氏。他们世代居住,人才辈出,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为当地人所敬重和仰望,亦名闻天下,为世人所称颂。因此,大姓则郡望多,小姓则郡望少。
  郡是古代的行政建制。秦王朝实行郡县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汉承秦制”也实行郡县制。为了皇权的巩固,自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即在距统治中心较远的地方,分封皇帝的子侄设立诸侯国。这种制度延续了很多年,因此就有了诸郡的望族,即刘氏望族。
  “郡望”之称,始于东汉末年,历魏晋南北朝逐渐固定下来,至隋唐时仍沿用不变。三国魏武帝(曹操本没有称帝,其子曹丕建立魏王朝后,追谥(shì)(死后封号)操为太祖武皇帝,世称魏武帝)实行“九品中正制”,将士人分为九品,以备选举。曹丕时按士人之德、才,参照其家世、资历以定品,分九等,据此选官,便于在名门大姓中选用各级官吏,以保证政权的稳固性。后来这种选官不论人的才能,只看姓族的做法,深得大姓望族的欢迎和拥护。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就竭力支持和保护这种制度,逐步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在这种政治制度下,世家大族享有政治权和经济权,得到较大发展,由此形成了“郡望”。
  两汉时期是刘氏大发展的时期。自汉高祖刘邦实行分封制开始,两汉的这种分封从没有停止过。由于享受到特殊的政治、经济权利,被分封到全国各地的刘氏,便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至隋唐时,刘氏已形成了25个郡望,其中著名的有18个,即彭城、沛郡、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东莞、广陵、临淮、丹阳、南郡、高密、竟陵、长沙、河南。
  中山为春秋时狄人所建的国家,都于顾(今河北定州),后迁都灵寿(今河北寿县西北),曾与燕、韩、宋国同时称王。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西汉高帝置中山郡,治所在卢奴县(今河北卢奴县)。景帝前二年(前155)改为国。王莽改名常山郡,东汉复为中山国。
  中山刘氏主要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刘胜居国43年,有子120余人。子孙绵延,人丁旺盛,衍为大族。其后有多人封侯居官,逐渐分居到全国各地,形成不同支派。
东汉光武帝刘秀第五子刘焉,封为“中山王”,其后代别为中山刘氏一支。本族就属这一支派。
  中山刘氏历史名人有:昭烈帝刘备、东晋名将刘琨(今河北无极人)、北魏豫州刺史刘桃符、北周名将刘亮、唐代诗人刘禹锡、当代国家主席刘少奇等。
 
 (五)中山前溪刘氏徙湘分布概况
  中山安成前溪刘氏,形成于南唐末,源自江西宜黄县,以刘庄为开基始祖。
  刘庄,字敬斋,唐宋之际人,唐乾宁二年(895)任陕州司户参军,后南唐时做过大理寺评事,因避中原战乱,自中山(河北)徙居江西抚州宜黄县。
  其子刘埊,号衡斋,宋初任江西吉州长史,十年后,迎奉庄公于安福(安成)县南前溪就养落籍。其裔迅繁速衍,便形成安成前溪派流。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为了恢复生产,增强国力,巩固政权,便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形成“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高潮。在此次移民活动中,刘庄的后裔就有几支人先后迁徙湖南各地,形成不同的派系,主要有:
  1、湖南宁乡沙田刘氏
  据民国21年(1932)沙甸堂《宁乡沙田刘氏支谱》记载,宁乡沙田刘氏形成于明代,来自江西安福前溪,系南唐大理寺评事刘庄后裔,以刘庄为该族派始祖。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系该族后裔。其字辈为:
  邦以芳声显,仁义立纲常。
  世业启前功,传家裕后昆。
  鸣章辉上国,人品重玙(yú)璠(fán)(玙璠,美玉)。
  2、湖南衡山县石湾乡铁头岭刘氏
  该族形成于明朝,来自江西安福县前溪,以刘庄为远祖,该族来湘始祖刘敦叙,原籍江西安福县前溪,于明朝成化十年(1475)来到湖南衡山县月山乡梅桥作客,因爱其山水,迁居于此。其族人大部分分布在石湾乡铁头岭一带,至今发展到刘敦叙的20代,拥有2000多人口。
  3、湖南邵东县堆头刘氏
  该族于明初自江西安福前溪徙湘,以刘庄为第一世祖。始迁时兄弟两人,一个居邵东简家垅、高桥一带,叫堆头刘氏;一个居零陵地区;大约是庄公的十六、十七世迁来的,现有人口万余人。
  4、湖南新宁县前溪刘氏
  《中华刘氏通鉴》载:近代湖南新宁,因同村出了两位刘姓总督而名声远扬。刘坤一和族侄刘长佑被当地人称为“隔壁两总督”。
刘长佑(1815—1885)出身历代儒生,书香门弟,曾祖父刘儒禹赠封为“光禄大夫”。这个家族来自江西安福县前溪刘氏,明初始迁湖南新宁。
  5、湖南邵阳前溪刘氏
  明初,该族派自江西安福县沿沛村(今属金田乡)徙于邵阳市邵东、隆回、洞口等县;以刘庄为鼻祖,迁湘始祖为23世子理公等,繁衍子孙至“天”字辈45代。人口1万余。子理系笃达、笃宦两公房居今洞口县石江、竹市、高沙等镇。后裔7千余,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明末有以忠义著称的“神勇将军”刘世玉;清乾隆时有进士、河南粮盐道刘文徽。清嘉庆年间,达、宦两公房在今石江镇江洲村修有规模宏大的刘氏宗祠。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