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刘氏
刘英敏
一
庐陵老表我,写下平凡又不平凡的“刘”字,别有温意。
国人的姓氏不仅是符号,还是旗帜,有太浓的文化与情感。汉人在母系社会就有了姓,以别血缘、强后代。故,姓首先是女人的。氏乃姓的分支,此时已到父系社会。后,姓与氏混为一体。
汉人重血缘,“光宗耀祖、荫蔽子孙”乃其重要人生目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祀的对象包括祖先,戎的目的保卫子孙。
汉族,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的“汉”,缘自“汉王”刘邦。世界刘姓人口9000多万,手牵手能绕地球一圈多。
刘姓是中国第四大姓,人口约7000万,占汉族人口5.4%。刘姓人多,与刘氏建立王朝早并且最久,以及刘氏多慈善包容有关。刘姓登基为帝人数最多(五百余人),先后建有西汉、东汉、蜀汉、前赵、南朝宋、后汉、南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
韩国有刘姓。日本第三大姓高桥氏出自刘邦后裔。日本平民历来有名无姓,直到明治维新,为了征兵、征税、户籍等之需,天皇颁布法令,规定所有日本人必须使用姓氏,山口、渡边、松下、龟田都被慌忙拿来作姓氏,超过十万,却不能辨血缘。
刘姓来源:一是出自祁姓。祁姓是黄帝后裔所分姓氏之一,被封于刘国,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史称刘氏正宗,乃陕西刘氏。二是出自姬姓,为周太后后裔。周成王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乃河南刘氏。 三是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始姓刘氏在今陕西境内,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迁延。
战国时晋大夫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后来刘氏建立汉朝,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长沙、安成、豫章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宋,刘姓遍布大江南北,直至今日。
二
“无刘不成席”。刘姓是江西第一大姓。豫章、南康等皆其望郡。
刘姓是古称庐陵的吉安市人口最多的姓氏,村庄3000多个,人口逾60万,占全市人口的12%以上。安福人称“刘半县”。
庐陵最早的一支刘氏是西汉长沙定王刘发(汉景帝之子)的后裔。刘发有儿子16个,长子刘庸立为太子,世袭长沙王爵,其余的儿子均被依例封为列侯,其中次子刘苍于汉元朔元年受封安成侯(隶属长沙),管辖平都郡(今安福、莲花、永新、宁冈、泰和等县),定居今安福至今2100余年。安成侯的汤沐邑(征收粮税区域)在安福县严田镇横屋村。刘苍之子刘当,袭爵为安成今侯;刘当之子刘寿光为安成节侯。刘寿光生4子,后裔分居吉安各县区乃至湘、云、川等地。三代安成侯袭爵近百年,横屋村即古代安成刘氏聚散地汤村,庐陵许多刘氏先祖来自该村。
庐陵刘氏许多支派先祖,还是官员任期届满时爱上“金庐陵”留下定居,如笡桥刘遐、东冈刘景、蜜湖刘向等支派的先祖。西晋末年,世居彭城、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裔孙刘遐,任安成(今安福)太守。当时五胡乱华,刘遐任职期满,就在安成北乡笪桥定居。其后裔刘行恕,娶丞相姚祟之女,生子刘忱。刘忱中唐广德二年进士,任监察御史。刘行恕的叔叔刘锡生2子:刘行志、刘行思。刘行思出家为僧,在岭南曹溪拜禅宗六祖慧能为师,后回青原山建寺弘法,乃禅宗七祖。刘遐后裔刘赊,为唐指挥使,迁湖南攸州长峰,再徙永新县中村。
北宋刘沆乃庐陵史上首个科考前3名(榜眼)者,忠正刚直,体恤民疾,至和元年为宰相。时,永丰欧阳修受政敌攻击排挤,刘沆力排众议、极力举荐,欧阳修才得以任翰林院学士,主修《唐书》。
南宋庐陵灌溪(今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刘辰翁,宋亡后,矢志不仕,隐居乡间,创作大量爱国诗词以及文学批评,后人将其遗作编成《须溪词》,走进中国古代文学史。
汉景帝第九子刘胜受封中山王,蜀汉刘备即其后裔。蜀汉亡后,刘备次子刘永徙居洛阳,被削去王爵,贬为乡侯、奉车都尉。唐末僖宗乾符二年,刘永25世孙刘祥为避黄巢之乱,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为刘氏入闽始祖。刘祥后裔刘开七生于宋末,从福建宁化迁居广东潮州、嘉应州(今梅州市)等处,为客家刘氏近代肇基始祖。
刘开七的儿子刘广传,任赣州府瑞金县令。刘广传孙子刘时显,居吉水县,明嘉靖年间,从吉水枫江镇南岭,迁湖南宁乡县南塘乡(今花明楼区明楼乡)。刘时显的第13世孙中有个刘绍选,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主席刘少奇。
有不少外省、尤其是中原地区刘氏陆续迁徙到庐陵。长沙定王刘发的41世孙刘功甫,宋宝?五年 从开封府祥符县到万安县任县丞,后安家万安。其后裔刘广衡,明永乐二十二年进士,累迁刑部尚书,乃四朝元老。其子孙连续三代高居朝廷要职,皆清廉、勤政、恤民。至清末,万安刘氏有功名居官者百多人,成为望族。
赣州、抚州的刘氏,许多属客家民系,明、清从闽、粤回迁赣南入庐陵,多为中山靖王后裔。庐陵与新余、宜春交界地区有一支刘氏,乃彭城楚元王刘交裔系?? ?墨庄刘氏。墨庄刘氏源于刘式,是五代后宋初的一位知名人物,身后财富不多,但留下书籍数千供子孙学习,后裔科甲相连,簪缨相继,人才辈出。
樟树,南国佳木,命强而久,浓荫蔽日,用途广泛。江西是“樟树王国”,安福是“中国樟树之乡”,庐陵刘氏像樟树一样,不断向四边扩枝散叶。我的家乡村名就叫“樟树下”。“中国药都”芳名“樟树市”,让我无比亲切。
三
庐陵刘姓史上名人辈出,如南唐工部尚书刘适、文学家刘弇、刘过,南宋著名诗人刘辰翁,元代名医刘允中、数学家刘瑾、文学家刘诜,明代状元刘俨、刘同升、探花刘应秋、外交官刘戬、理学家刘文敏、史学家翰林侍讲刘球、南京刑部尚书刘孜、刑部尚书刘玉、右副都御史刘广衡、少年能文弱冠驰名,太宗召见未及用而卒的刘鹗,明清之际爱国烈女刘淑英,清代状元、白鹭洲书院山长、书法家刘绎,国民党军上将刘峙等。
“三千进士冠华夏”。庐陵刘姓进士约400人,约占庐陵进士15%;庐陵共有状元18人,其中刘氏4人;有明一朝,庐陵考取一甲前三名33位,其中刘姓9人。刘姓乃庐陵科考先登第一大姓。
来源正大,子孙绵健。慎终追远,加之为方便庐陵刘姓子弟来府试和赴省、赴京赶考,明朝,庐陵刘氏修建“吉安府刘氏总祠-- 磐宗堂”,“上以祀各派先灵,下以联一郡子姓”,乃当时吉安府九县一厅刘氏精神家园。
高大肃穆、占地深广、花木扶疏的“磐宗堂”,建成于1510年前后,地址在原吉安府城北,今天吉安市城北加油站附近。取名“磐宗堂”,是“以奠寝庙于磐石之固”,寓意庐陵刘姓族人磐石般团结一致,庐陵刘氏总祠磐石般永固千秋。
“磐宗堂”供奉几千尊刘氏先祖牌位,包括始祖丰公、楚元公、中山公、长沙公--其后裔占今吉安市3000多刘氏村庄的95%左右。也安放了各派基祖、团祖、房祖,以及各派忠孝节义、理学乡贤、封赠先达、科甲冠裳、明经国学、文武两学,筹建总祠立下汗马功劳的各派首事等神主牌位600多尊。每年十一月初一各县轮流主祭,各村族代表与祭。每年春秋两季府学考试,各县刘氏考生由士绅带领免费入住,形成每年三次庐陵刘氏大聚会,得敬祖收族之功效。
“磐宗堂”屡废屡兴,先后五次复建。1936年6月14日,日机在吉安市区狂轰滥炸,“磐宗堂”和许多堆放军需物资的大建筑物一样,被特务、汉奸指示目标,遭燃烧弹摧毁。解放后,“磐宗堂”的地基被国家建设无偿使用,存于吉安城400多年的“磐宗堂”,至此从地面上消失。
“金庐陵”,庐陵人共同的家园。但刘氏自感多一分爱与责。一片好山水、一个美家园,是谁创造?如何发扬光大?2013年12月,刘振德、刘春德、刘青春等庐陵刘氏热心后裔,发起成立“吉安市刘氏宗亲联谊会”、“吉安市刘氏磐宗堂文化研究会”,意在不负先贤,共图庐陵美好明天。
四
汉家春秋四百多年,华夏“李王张遍地流(刘)”。刘氏人多,影响广大久远,品论刘姓的也多。
比如---“刘”字由“卯、金、刀”组成。看来,刘氏祖先应是打造金银铁器的工匠(笔者按:又说是养龙、屠龙的)。
孔子没曰过“刘”,孔子七十七贤人中,也没个姓“刘”的……似乎说“刘”姓在先秦以前乏善可陈。
刘姓最早的名人就是汉高祖刘邦。《史记》载:刘邦父亲是太公,母亲是刘媪(ǎo,袄)。刘媪曾在大泽岸边休息,梦中与神交合。当时雷鸣电闪,天昏地暗,太公见到蛟龙在她身上。不久,刘媪有了身孕,生下了刘邦。这段附会神灵的记载似乎暗示着刘邦(笔者按:包括许多华夏的帝王将相)生父不明。
刘邦少年时曾到咸阳服徭役,看到出巡的秦始皇,长叹一声:“唉,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正是这野心,成就他一生霸业。史家称项羽是中国最后一个贵族。贵族,天真率性、傲慢、自尊、为荣誉不惜死。言外之意,他的政敌就是狡诈与无赖了。
刘邦终结了先秦以前的贵族精神风尚,“不择手段”成为许多国人卑鄙的通行证。
由“卯、金、刀”想到“金错刀”。“错”是错结,“卯”是铆结,估计这“卯、金、刀”就是“金错刀”。呵呵,“金错刀”,使“刘”姓烂漫起来:“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以琼瑶”!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刘”,就没有“汉”,就没有“汉族”!说“刘”,就是说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