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贤村与刘氏祠堂
听说福山区招贤村有一处建于民国时期的刘氏祠堂,颇有规模。近日,记者特地前去探访。
祠堂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之一,一般出现在以血缘和地域为特征的家族聚居地或村落之中,往往是民间保存最好的老房子。招贤村位于福山城西北,属福新街道办事处(原为臧家镇)。穿过村南一道小桥,刘氏祠堂就坐落在路东。如今,这里是招贤村委的办公地。
祠堂为砖石木结构,正屋面南背北,挑檐出厦,厅堂内立着粗大的红色圆木柱。廊外石柱砌入墙内,底座的石鼓造形尚清晰可辨,但柱上的石刻对联被抹上了水泥,已经看不出字迹了。椽头上,有的刻“万字符”,有的保留原木断面。屋外是一个四方大院,倒座南屋并排4间。院西北角,卧着一块汉白玉石碑。据碑文记载,这座祠堂建于民国17年(1928年),修建祠堂,是为了“报本返始、尊祖敬宗”、“使人知一本之亲而爱敬愈笃,念同宗之谊而和睦益生”。
据《福山区地名志》记载,招贤村先后刘、王、赖、于、孔、修、宋、衣等姓迁入,村名即取招贤纳士之意。福新街道办事处武装部部长刘其涛告诉记者,招贤村刘姓共有6支,来自不同的地方,同宗不同族。建刘氏祠堂的这一支,是于明洪武年间,从江西省吉安府万安县庆口村迁来的,受命在沿海设防抗倭,最早落户于石屋营村,后来分出一支迁入招贤村。现在,村中尚存王姓祠堂、赖氏祠堂,但都不如刘氏祠堂保存完好。
村中82岁的刘金令老人回忆说,祠堂是族人合力所建,耗时3年。祠堂里年年举行祭祀活动,正月里还要扎台唱戏,很是热闹。照老例,刚娶进门的新媳妇,必须到祠堂里拜见同族长辈。“但等到我结婚那会儿,就不兴这个了。”刘金令老人笑笑说。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