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梁氏后裔规范性行辈的建议书

2013年05月25日 | 阅读:1193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关于建立梁氏后裔规范性行辈的建议书

尊敬的各位宗亲、各位与会代表:

非常高兴和激动参加这次宗亲聚会,也非常感谢河北的诸位宗亲们提供这样好的机会,在这里与各位宗亲会面畅谈。今天,我们为中华梁姓联谊而来,大家在探讨中华梁氏文化的同时,不断加强各地梁氏宗亲包括旅居海外的梁氏宗亲的联系和交往,各位宗亲特别是河北省的各位宗亲,近几年来,在探讨源流、理清支脉,继承传统、加强联系和沟通等方面,都为梁氏家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巨大贡献和努力。通过这次学习和了解相关情况,经过再三思考,我冒昧的向大会提一个建议,那就是《关于建立梁氏后裔规范行辈的可行性建议》,敬请各位宗亲批评指正。

一、建立梁氏后裔规范行辈的必要性

各位宗亲都知道,在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里,孔姓族属繁衍众多,遍及海内外。为了使族属代代不乱,长幼有序,老少尊卑各有条理,孔氏宗族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范条例。

但是,大家知道,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并没有固定的行辈,那时人数尚少,各家取名很随意。再往前,孔氏从四十五代起,虽已开始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衍圣公府还专门颁布了《孔氏行辈告示》:说明“……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明崇祯年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清同治年间,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曲阜衍圣公府的历代衍圣公,是孔子嫡系后裔中的长子长孙,长子是诸兄弟中的老大,往往是长子已经结婚生子,而幼子却是年龄很小的孩童,长此以往,同辈之间的年龄距离越拉越远。从孔子算起到20世纪40年代,二千余年中,光是在曲阜的孔氏族人上下就已相差到12代之多,当时辈份最大的是六十六代的“兴”字辈,最小的是孔子嫡裔孔德成之子孔维益,为七十八代。到了90年代的同一个年代,在曲阜的孔氏族人中上下相差11代,最大的是六十九代的“继”字辈,最小的是八十代的“佑”字辈。

因此,同一姓中人见面,很不好称呼,因为按家规同姓同宗不能乱称,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来称呼。

我们梁姓家族,目前也存在这个问题。

梁姓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我们的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如果从西周的周宣王5年,我们梁姓的鼻祖康伯诞辰的公元前822年算起,到2009年的今天,梁氏有记载可查的文字历史就有2831年了。关于这一点,大家从前几届梁氏大会的研究成果和《中国梁氏族史——东原卷》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梁氏家族辉煌的历史纪录。但是,现在海内外梁氏家族的辈份确实很乱,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北方的梁姓目前有的是在80几世,而南方的有的已在100世以上了,相差悬殊,有近20世代的差别。

因此,为了使族属代代不乱,长幼老少尊卑有序,各有条理,梁氏宗族建立和形成一套严格规范的行辈条例,确有必要。

二、梁氏后裔行辈不固定和随意取名引起的各种问题

梁氏家族“始祖为一世,行辈难统一”的问题从一开始就存在。28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家族重大事故的演变,梁姓逐渐形成了“由北向南、由海内而海外”这样一个大的发展脉络和趋势。从地域、从人口总量上,都有了一个大的扩展和增长,但是,由于各地梁氏后裔行辈不固定和随意取名,引起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辈不统一,同代不同字(主要是南北方差别较大);二是同一个地方的也不用同一个字(因为祖源支脉不一样):三是错辈错字、误读字音、前后同字同音等现象严重。

今天,提出这些问题,不是说我们的先辈们有什么不好,从长远来看,这种情况恰

好说明了我们梁氏家族的不断发展和不断繁荣昌盛。但是,为了使族属代代不乱,各有条

理的繁荣下去,我们首先要找出问题、完善自己,然后才能不断提高。

为了印证上述问题的存在,我想通过《中国梁氏族史——东原卷》中的资料,举例

说明。

1、南北行辈不一,同代不同字,差别较大。

《中国梁氏族史——东原卷》资料中,从全国已经有统计的近30个区域和支脉的

情况看,大多是以有字可查的康伯63()为基本的起点向后发展的。然而,就是在

63世这一代上,目前有记载的全国同一辈份用的不同的字就有31(不是全部)。北方

用的字是“师程仁义兴应星镇重,富克云台南,初复存荣”等,南方用的字是“汉光重伯

圣思朋,腾用溪基懿嘉”等。    

这些字,有些是同音、近音字,例如:

师通思,义通懿,兴通星,程通重、通腾、通朋,等等。

31个字中,北方的“师程义”三字用的确较广,横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

等省:南方的“汉光用”用的确较广,横跨广东、福建、江西等省。

63世为基本参照坐标,从63世以后,全国特别是南北方同辈不通字现象,越来

越大,以致后来因用字错乱,而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

2、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域相差悬殊,相隔几代、几十代错用相同之字。例如

山东东平,84世是“基”字,湖审涟源63也是基,差21世;

山东东平,79世是“兴”字,江西吉安96世也是兴,差了17世;

山东东平,80世是“传”字,福建东山64世也是传;

山东嘉祥,87世是“承”字,湖南涟源91世是承,江西吉安102世也是承;

山东郓城,74世是“金”,山东梁山81世是金,而福建76世是金,广东梅州79世也是金,等等。

3、同一地方前后不同世代,重复使用同一字,错辈错字、误读字音现象严重。例如

广东新会66世是“文”,到了78世还是“文”

福建东山64世是“传”,到了91世还是“传”

等等,十分复杂,也十分混乱。

三、规范梁氏后裔行辈的可行性和具体思路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天下和谐,盛世太平。中华梁姓,人口上千万,遍及大陆及海内外。过去几年里,欣逢盛世,世界梁氏宗亲总会已先后在西安、澳门举办两届恳亲大会。东原梁氏文化研究会已先后在山东枣庄、安徽合肥、浙江新昌举办三届全国梁氏文化研究会。今天,我们又在燕赵大地的中心城市石家庄,在著名抗倭将领梁梦龙,清代尚书、我国著名收藏家梁清标的故里,参加由河北梁氏宗亲们热心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梁氏文化研究会,世界梁氏宗亲总会的宗亲们,也不远数千里亲临参会。这正是我们研讨、交流的大好时机,相信也会收到良好成效。

规范梁氏后裔行辈的想法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立足长远、统一思路,二是承传现状、理清支脉,三是划定时段、展望未来。既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情况,又要科学论证、规范完善。

1、重、要立足长远、统一思路。这一点请大家务必研讨、交流,形成统一意见方可行动。

2、要承传现状、理清支脉。从《中国梁氏族史——东原卷》卷中,看全国已经有统计的近30个区域和支脉的情况,目前各地排出的最新()的辈份是:

江西吉安103世,贤字

福建福州96世,钟字 

江苏邳州96世,功字

江苏丰县96世,育字

山东嘉祥、梁山96世,功节字

山东东平、汶上96世,贵字

山东郓城96世,光字

山东峄阳96世,善字

江西瑞金95世,泽字

湖南涟源95世,长字

安徽肥东94世,友字

另外一个问题是,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的梁姓的资料,目前尚不齐备,是不是有更新的世字,需要核实。

3、要划定时段、展望未来。

划定时段,就是要尊重历史事实、尊重现实情况,不要漏掉任何一个支脉的最新世字。展望未来,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证、设计、规划、完善好下一步的世字行辈。

关于续立行辈字的思路,有两种设想:

第一种设想是,从101世起,包括101世:向后续50字。对已经超过101世的支脉,先把他们已经用的字纳入近来。这样,一开始同一辈的字不会太多,也不会很乱。

第二种设想是,考虑到大部分支脉的世字在90世左右,从91世起,包括91世,向后续60字。对已经超过91世的支脉,先把他们已经用的字纳入近来。这样,一开始同一辈的字,就是纳入近来的字可能会多一些,但是,却能够较快的把目前的行辈一直到150世前,都统一起来。

关于所续的字,一是尽可能与过去的不同,二是一定要兼顾到“东、南、西、北、海外”这几个方面。建议这次会议后,能够成立一个专门的续字组织,由这个组织先预选出60个字,然后再交各地支脉讨论,最后再由全国性的代表大会审定通过。或者,由这个组织先预选出60个字,直接由全国性的代表大会审定通过。

以上所提建议,有许多方面的肤浅和不周,敬请今天与会的各位宗亲代表及时批评指正。

全国高技术产业化仂,作组织深圳专家委员会物流专家

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深圳国际金融研究会副会长

深圳报业集团战略发展研究员     梁金河

2009-11-01

TEL(0755)83518422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