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乐陵梁希森传奇

2013年05月25日 | 阅读:9333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这幢别墅是梁希森在山东乐陵的家,站在别墅三楼的大玻璃窗前,梁希森可以清晰地看到对面鲁西牛业四个大字,2002年,梁希森投资4个亿建起了这座现代化的肉牛基地。

山东省乐陵市希森集团董事长梁希森:我是农村长大的,农村老百姓这个生活水平这么低,我总想把农村的生活条件搞好。这怎么办,你想改善还得有钱,钱从那里来?咱不能向国家伸手要,国家现在也挺困难的,我们个人想办法挣钱。

梁希森,山东乐陵人,从小打过铁,要过饭,从一袋面粉起家,逐步成为拥有上亿资产的民营企业老总。1997年因为3.98亿元成功竞买北京玫瑰园一举出名,成为中国地产界的传奇人物。

梁希森没有文化,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目不识丁的山东大汉,却游刃有余地操控着总资产超过20个亿的希森集团。他的成功被地产界称为一个神话。2002年这个创造神话的人突然把目光锁定在了家乡农民耕田用的黄牛身上。他要让这里的每个农民都养牛。

梁希森:我的意思是,我现在这个镇现在统统都开始养牛,养牛老百姓费不了什么劲,他又不搭工钱,搞点秸秆那么一喂,挺简单。牛是吃草的,一年一个户能挣个4000-5000元,养两头挣8千到1万,养十头就可以挣个5万到6万,这绝对是好事。

梁希森准备大规模推广的牛叫鲁西黄牛,这是我国四大优良牛系之一,在当地有着悠久的饲养历史,但是,尽管如此,在许多人看来,让全镇每一个农户都养牛,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这里是黄夹镇李家村,我们的记者在这个村做了一项调查,发现全村一百多户人家,养20头牛以上的人家只有一户,养12头牛的人家只有全村总户数的30%,而绝大多数人家没有养牛。那么,梁希森拿什么来实现他庞大的推广计划呢?

梁希森:我们这个镇,我们通知都下了,养牛的农户,叫他有一个保障。农户到我这里交牛,一斤比平均高2块钱。再说我们农户养牛,牛死了,有我们和保险公司谈,我们给牛入了保险,这牛死了,保险公司给他掏钱。我叫农户的风险降得一点都没有,他风险为零。投资是由我来投,保险由我来拿。

这就是梁希森推行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中,公司投资,给农户提供小牛,农民以承包的方式,将牛养大再交回公司。

这户人家今年养了170多头牛,公司为他们投入了60多万元,几个月后,除去本钱和其它开支,他们就可以拿到10多万元的净收入,这是以前的养牛户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由公司投资,公司负责把牛买回来,承包到户,资金这块解决了,这是一个大问题。像牛业公司里的有些承包大户,承包一栏牛达到200头,这200头就是80万,这80万只是买牛的80万,还不包括中间饲料的投入,整个这块儿算起来,实际到了100万。它这不是一个户、两个户能担负的了的,解决了农民缺少资金这个问题。

然而,也有人对梁希森这种近乎不计成本的做法表示怀疑,就拿目前育肥场存栏的一万多头牛来说,梁希森就投了一个亿,像这样的投法,梁希森究竟能扶持多少人,这样的扶持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梁希森:投入的目的是叫老百姓受启发,叫老百姓养牛的户带动那些不养牛的户。只有大批的人都养了,一般人有钱的也会养。这一开始,我们想办法,叫老百姓认识它,认识到养牛确实挣钱,这是一个带动的作用。

梁希森不像一个商人,他没有通常意义上商人的精明,但他却有一个智慧的头脑,他虽然一掷千金,但从不急功近利,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自己的目标靠近,不久前,他又投资了他和中国农大联合成立的生物制品研究开发公司,梁希森说,他要把1头牛卖出5头牛的价钱来,那才是他真正的梦想。这里是山东省乐陵市许家村的新村工地,许家村离梁锥村有一公里地,同属黄夹镇。2004年,梁希森一掷千金,开始了他庞大的黄夹镇农村改造计划,有人称之为这是一个农民的造城运动。

梁希森:刚结婚的年轻人,就上四楼,这个30岁以上,到60岁的,就住这个两层楼。孤寡老人住老年房。

黄夹镇许家村有人口600多人,建一个新村要耗资4千多万元,梁希森要在许家村每个农民身上投资六、七十万元。很多人听到梁希森的计划后,首先是不信,不信梁希森会真的这么做,不信梁希森会能成功。

梁希森:我是农村长大的,城市里经常跑,看人家的环境跟农村环境不一样,我想着让农村这个环境和城市一样。

梁希森真的做了。其实,许家村是梁希森改造的第二个村,梁希森的第一个村庄改造计划已经在三年前完成了,这就是梁锥希森新村。

梁希森:我们这个村过去500来口人,400多亩宅基地。这个浪费太大了。你看我们这个新村占97亩地。

乐陵市梁锥村村民:那边280平方米别墅,楼上楼下,这个有150平方米。干部也没有那么高的条件,也没有那么宽的房子。

改造前的梁锥村在占地方面类似于现在正在改造的许家村。许家村有人口600多人,住宅用地竟然占到400亩,人均六分多,这样近乎奢侈的住房用地给许家村带来了什么呢?

记者:这么长一个胡同有好几百米,就住四户人家?

乐陵市许家村村民许银池:这是一户空的,这边两户空的,这往西边多着呢!这就浪费着。盖房盖不起来了,地方太小了。

梁希森采取的办法是选一个适合的地方,重建一个新村,将村民集体搬出来,把原来的村庄用地进行复耕或兴建工厂,这样既解决了土地资源浪费问题,又解决了农村工业化用地问题。

乐陵市黄夹镇党委书记周曰强:第一他整合了当地土地资源,第二加快了当地的农村城市化进程,从某些方面来说,这是我们政府想办而无力办的事。

梁希森要改造黄夹镇109个村庄,从目前改造的两个村庄来看,每个村庄的投资都在4千万块钱以上,109个村庄改造下来,最少要40个亿以上的资金,有人认为靠梁希森个人的力量要完成这项工程简直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农民企业家的乌托邦。

梁希森:我看这事是百分之百,我的这个想法是建一个村,上一个企业,建一个村,上一个企业,这个企业必须要挣钱,我建到十个村时,就有十个企业了,这十个企业必须有盈利的,我越搞越快,你别看今年建一个,搞不好三年以后,我一次一年就建三个,再等个十年,可能一年就建十个。

梁锥村就是梁希森心中的样板,这面是老村所在地,现在是鲁西牛业公司,这面就是新村,周围都是田园。

梁希森:三年以后,进工厂的进工厂,种地的种地,必须叫他农民分开从业,我们这个种地,我改造了以后,我机械种地,替这个劳动力上工厂,我们这个规划基本上全部完成,就是我们实施就是了,我们将来以后,再种地,中国这个老传统种地是方块田,我们再种地就是圆田,圆的一圈圈的。

梁希森总会有一些稀奇的想法,有人说他是傻瓜,他却凭这些傻瓜想法脚踏实地地让人们改变了生活,从玫瑰园到梁锥村,从许家村再到黄夹镇,谁敢这么做呢?

“处富贵地,应矜怜贫贱的痛痒;当少壮时,须体念衰老的酸辛”,二十多年来,在山东乐陵,口碑相传的是希森企业义字当先,回报家乡的可嘉精神。希森集团董事长梁希森先生从小接受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早年艰苦的生活经历,造就了其高尚而朴素的人格品质,同时孕育了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虽已步入富人之列,但在家乡人看来却普通地象个平易的村干部。他时刻惦记着贫困的乡亲、孤寡老人、辍学孩童以及在外打工的年青人。他多次表示:“我受过苦,我要尽我所能让乡亲们不再受苦,让孩子们都能上学。”他的创业史,亦是一部人生的功德史,自1980年在家承包责任田起,就开始了“边创业,边扶贫,边支援”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发展历程。村中的养老院、希望小学、希森中学、图书馆、卫生室、村里的柏油路、地热井、高低压电线等,均由他修建,是名符其实的“希森村”。热心于“文化扶贫,送报下乡”,为乐陵市100个比较穷的村赠送《农民日报》,并以希森集团的名义资助200万元帮助乐陵市修通外环路,捐助100万元的节水灌溉设施给新疆建设,义助德州市修建大型的水上居民休闲游场等。其间,慷慨帮助孤寡老病幼之举更是多不胜数。迄今为止,梁希森及其所领导的希森集团对社会的总捐助达数千万元。这些慈善举动不仅赢得了老百姓的敬重,也得到了政府称赞,被民政部授予“德高义重”的牌匾。

山东希森集团组建于1992年,注册资金2.7亿人民币, 1995年时,希森集团年产值达4亿人民币,并于1996年荣登山东省十强民营企业行列。时至今日,希森集团已成立十周年,麾下的企业遍及北京和山东等地,业务涉及棉纺、建筑、装修装饰、宾馆酒店、钢结构生产、节水灌溉、房地产开发等诸多领域,呈多元化良好发展态势。

希森集团在北京的闻达源起于1999年轰动一时,引起海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的玫瑰园拍卖事件,当时,全社会通过梁希森董事长在新闻界许下的郑重承诺——“我们一定要把玫瑰园开发成功,从而对社会有一个交待!对政府有一个交待!对业主有一个交待!对员工有一个交待!”——而认识了这位山东铁汉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以及沉稳踏实的高尚人格。当时,社会各界普遍予希森集团之遭遇以同情,予四个承诺以敬重,予玫瑰园之未来以深沉忧虑。报章上透过谨慎措词所流露出的悲观预期与梁希森本人的坚定明确形成强烈对比。如今,三年刚过,承诺犹记,玫瑰园已在希森集团的倾力打造下美仑美奂,风情无限。尤其北美区别墅,系加拿大建筑风格与东方生活方式的经典融合,恢弘而兼厚重,大气深敛于内,内部空间的张扬与豪放,令人望而生敬,敬而生畏,从而成为京城高档别墅之奔驰之作。债务转变成赢利,投资按期回收,领导班子顺利交接,玫瑰园新一代的领导层是清一色的高学历年青人,梁总本人则放心回山东大本营指挥希森旗舰。媒体们的热烈报道以及市场良好的反馈则成为社会考评希森集团承诺的最佳评语。

从山东家乡的一系列义举到玫瑰园的四个郑重承诺,可以清晰地看到希森集团“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的企业宗旨在一脉相承着,感受到梁希森先生本人“人做到极处,只是本然”的淳朴厚道以及由此而自然形成的朴实无华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自强不息,诚信重诺的现代企业家风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永不满足,追求完美的梁希森在他“报效家乡与社会”的人生观的激励下,还将继续发展企业,继续造福家乡,造福农民,为中国农村经济的腾飞贡献力量。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