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梁氏墓群
梁氏家族墓地位于老湖镇大望山、小望山之前梁林村西部,是东原名宦梁氏家族的墓葬群,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墓地位于山前坡形地上,三面环山。墓地基本呈长方形,南北320米,东西240米。梁氏家族墓地始以宋至道三年(997年)梁氏家族以五代时天平军节度判官梁维忠为祖茔,后“父子状元”颢、固和“祖孙三丞相”适、子美、焘及其后代卒后均葬于此,延续至明清。据梁氏家族中梁瑛和梁兆秀同志介绍,此墓区原规模较大,坟茔百数,其中御坟7座。碑刻林立,石像生众多,有成对石人、石马、石羊、石虎、麒麟等。原有林墙、林门,城墙高3米多,墙四周设有角楼,林门位于正南,气势雄伟。但墓葬、碑刻多数于“文革”中被毁,辟为苹果圆。现存梁惟忠墓碑、梁子美神道碑、梁固墓碑及二件大型螭首碑帽等。林区东侧有其家族祠堂一座,祠堂内有天然玲珑赏石一块,个体较大,据说江南太湖石。墓区东有南北向山水沟,南有东西向山水沟各一条。
“文革”期间,当地群众在墓区内东侧扒出数座宋代墓葬,其中一墓为石结构墓室,内有壁画、墓志等,今文管所收存有当时出土的墨盒、铜壶、铜驼等。据梁氏族人介绍和现存石刻位置等简单考证该墓群内部分名人墓葬(从北向南),梁维忠墓在墓区西北角处;传说中的“五侯墓”,在林区最北端,东南西北向排列;其前30米处,有宋故太师墓,未考证何人,现存“宋故太师梁公神道碑”碑帽;前50米处,为宋南阳伯墓,现存“宋故南阳伯梁公神道碑”碑帽;前50米处,为梁适墓;梁子美墓在其神道碑北100米处,宣和五年(1123年)子美卒,葬于该墓区;梁子野墓,在子美墓西约70米处,1973年调查时,梁子野墓前尚有石人、石羊、石虎各一对。墓区中间西部为“父子状元”墓区,景德元年(1004年)六月,时任开封知府、翰林学士梁颢卒,葬于该墓区。现有明嘉靖二十三年(1542年)十月梁氏家族第十三代孙重立“宋状元内翰讳固碑”墓碑及今人所立梁颢墓碑。梁氏墓群是历史上不多见的官宦墓地集中的墓葬群,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官宦丧葬制度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东原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形成许多具有地方特色“东原家族文”化,梁氏家族是其中之一。据梁氏族谱所记,东原梁氏之祖为周代康伯公五世孙益尔谥哀伯之玄孙梁鳣,周敬王时徙曲阜从学孔子,位列列孔子七十二贤,晚年入郓为东原梁氏始祖。其后历史河长,朝代更替,梁氏姓亦有徙入转换东原之行。梁族五十二世梁孟涓唐末考中明经科,任武城主簿,后自濮之鄄城徙郓州,子孙因家焉,复开东平梁氏家族之基,葬郓州城西。其孙梁通,宋建隆初擢河间令,迁天平军节度判官,赐三品章服,后以曾孙梁适故追封,谥号维忠,遣葬于东平望山之阳,又为东原梁氏家族莹域始祖。进而以其孙梁颢、曾孙梁固先后高中状元,遂使东原梁氏家族步入显赫官宦之门。后来特别是南宋以后,东平梁氏姓人还播迁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州、湖南、台湾、江苏、新加坡及东南亚诸国等,明清之际均也多有外迁,如明万历十三年东平梁氏族人部分往诸河南(永城县演集镇梁庄梁庄清光绪三年《梁氏林莹》碑记);安徽、湖北、湖南等省亦多有梁姓族人。山东分居更过,如梁山县,嘉祥、郯城、枣庄市,固始县,郓城等县。
梁氏家族名人众多,略述之,则春秋有孔子弟子梁鳣,汉代有七候二将军三皇后六贵人、隐士梁鸿、书法家梁鹄,隋末“解事天子”梁师都,唐代文学家梁肃、天文学家梁令瓒,宋代“父子状元”梁颢、梁固、画家梁楷,“祖孙三丞相”梁适、梁子美、梁焘及“梁氏五候”等,剧作家梁辰鱼、建筑艺术家梁九,梁克家,登进士唱第时,孝宗爱其风度峻整,及登政府,眷宠尤渥。为文浑厚明白,自成一家,辞命尤温雅,多行于世。清代诗人梁佩兰、改革家梁启超,现代中国的“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等等,多不胜数,《宋史》及明单用宾所著《梁氏家传》一书中对梁氏名人亦多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