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西周村毕家名人

2013年06月07日 | 阅读:1591次 | 关键词:

毕道远
毕道远 (1810—1889) 字仲任,号东河。山东淄川县牛家庄人。清廷官吏。1839年(道光十九年)中举人,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中进士。初任翰林院散馆检讨、山西正主考官、记名御史、司经局洗马。1851年 (咸丰元年) 充国史馆纂修。后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学士、文渊阁校理、顺天乡试同考  官、广西正主考官,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侍郎、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总督仓场。1882年(光绪八年)授都察院左都御史、顺天乡试副主考兼署兵部尚书。后任礼部尚书、经筵讲官、武英殿总裁、玉牒馆副总裁兼管顺天府府尹。
  他遇事敢直言。1861年(咸丰十一年),英法侵略联军兵临北京城下,咸丰皇帝急召诸王公大臣商议对策。众大臣依违两可,惟独毕道远“以死社稷时,大忤肃相之意”。
  任山西正主考官期间,将所得俸禄大部资助贫寒学士。三任总督仓场期间,奏请同治皇帝改革江浙漕粮海运天津的办法。同时,他廉以持己,严以御下,革除陋规,从而澄清了多年积弊,使那些玩弄手法,暗中作弊的胥吏均不得私肥。
  毕道远居官清正,治家俭朴。其夫人邵氏30余年布衣荆钗,自己担水、舂米。因其功德并重,光绪恩准在紫禁城骑马,晋见皇帝无须引见。他性情倜傥,风趣幽默,喜欢作诗。毕道远是清朝著名书法家,其书法为晚清四大书法家之首而为世人所瞩目。其文章、诗词和书法作品流传于世甚多。他不仅为广大士子、百姓所称道,也为咸丰、同治、光绪三代皇帝所青睐。光绪年间,国人将毕道远、何绍基、林风官、牟所推崇为晚清四大书法家。后来又与成亲王、刘镛、翁风纲、铁保等原四名书法家共被排为清代八大书法家。有“板桥竹,牧徽羊,东河大字世无双”之誉。其书法米芾,名重一时,有《昭代尺牍小传》等若干作品传世。


 毕自肃
毕自肃(1580—1628) 字范九,号冲阳,王村镇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中举,明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他任定兴县令时,以法论处借公差为由超标准索取费用者,使驿站负担得以缓解。他兴利除弊,合理制定和修改规章制度,以雇募代替佥报,以官输代替吏解。将墩夫改为健丁,将左铺改为巡路。他把百姓争运粮饷之举上报朝廷,建造“尚义坊”,以表彰人民。他奉公守法,有“神君”、“慈心”之称誉,百姓为他建生祠。后相继任主客郎兼提督会同馆、宁前道参议、宪副等职。明天启三年(1623),因参与宁锦之战有功,加封太仆寺少卿。明崇祯元年(1628)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抚宁(俗称辽东巡抚),负责巡抚关宁。他性情刚烈,见兵乱愤激,喝斥制造混乱的军卒,众军卒不听劝告,搜查毕自肃的卧室,见口袋空空,开始悔悟,四天后都返回军中。毕自肃因此愤恨不已,不吃东西。军士们将他移至城镇之中,十三天后去世。因兵变他被革职。后其兄毕少保上书为他申诉,陈述兵变是由缺乏粮饷所至,请求为其复职,未准。又请将其功绩记于史册,得允。其兄又搜集他巡抚辽东的文章奏疏,编成《抚辽荼语》。清朝光绪元年(1875),他的第九世孙毕道远兼署兵部尚书、特授礼部尚书时,在万家庄南的万安溪旁建立了以纪念毕自肃为主的毕氏八支家祠。


 毕自严
毕自严(1569—1638年),字景曾,淄川人,明代著名政治家、理财家。天启、崇祯年间任户部尚书,掌管全国财政。在财源枯竭、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毕自严精心协调、精打细算,支撑明朝财政近10年,功在社稷。他留下许多奏章,是研究明代经济史的宝贵史料。
  毕自严万历二十年(1592年)弱冠及第,授松江推官。他年少有大才,尤善于综理复杂的经济事务。先后任刑部主事、工部员外郎、淮徐道参议、河东副使、洮岷兵备参议、陕西右布政使,泰昌元年(1620年)升为太仆寺卿,跻身九卿之列。
  天启元年(1621年),清兵打下辽阳,关内告急。朝廷令毕自严担任天津巡抚,整备海防。熊廷弼经略辽东,建“三方布置”之策,天津为其中重要一方,毕自严兼领京东防卫。他用戚继光遗法,设置水军,修造战舰,沿海设置炮台,亲自主持水军练习陆战,使天津武备大大增强,成为辽东前线的可靠后方、北京坚固的屏障。不久,天津督饷侍郎出缺,朝廷进毕自严右都御史、户部左侍郎,催督辽饷并兼领天津巡抚,直到天启五年。这几年,毕自严保证辽饷供应,守卫京师大门,做出了巨大贡献。
  天启五年(1625年),毕自严调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次年改任户部尚书。他为人公正廉直,识大体、顾大局。天启年间,正是魏忠贤专权乱政的时候,东林党人受打击,朝中党派之争一直没有停止。毕自严深为国家前途担忧,在党争之中,他取中立态度,但思想倾向东林党,魏忠贤很是恨他。天启六年,毕自严刚做户部尚书,魏忠贤提出卖掉南太仆寺牧马草场,以助宫内三殿修饰工程。如果草场卖掉,南太仆寺养马将被迫停止,直接影响军马和役马的供应,毕自严坚决不同意。魏忠贤借皇帝之口将毕自严大骂一顿,草场照样卖掉,毕自严愤而称病返里。
  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集团被清除,毕自严被召拜户部尚书。毕自严平生所长在于理财,他在户部尚书任上殚心竭虑、兴利除弊、多有建树。崇祯前期的财政稍有好转,不能不说是毕自严呕心沥血的结果。
  毕自严到任时,明朝国库早被魏忠贤侵吞挥霍一空,国家每年赤字达130余万两白银。财政崩溃,政府只得向人民大肆科敛。三饷加派使人民困苦到了极点。毕自严从抓节源开流着手,首先提出裁汰冗兵、兴复屯田,地方官吏以经济发展速度来考核。毕的建议得到崇祯皇帝的称赞。其后,他广泛征求朝廷老臣的意见,系统地提出了12条解决财政困难的措施。包括增加盐引,令商人运粟实边,裁汰冗兵冗役,检查军饷虚冒,开发京东水田,清查天下隐田,兴办军屯等项,皆得允行。为了杜绝地方官侵吞赋税银两,他亲自主持编订了赋役清册,颁行天下,严格监督审核,使贪污现象受到控制。原来的官屯地亩因年代久远皆被势家豪族侵占,赋税收不上来,毕自严不畏困难,亲自主持核查清丈了官屯地亩,明令按亩起科,增加了收入。在他的精心谋划下,冗兵冗费减下来了,虚报冒领、贪污侵吞大大减少,国家赋税收入增加了,明代财政出现了复苏的迹象,毕自严因此深得崇祯皇帝倚任。
  崇祯二年冬(1629年),清兵入关,包围了京师。天下勤王兵马40万云集京师四周,粮草军饷供应成了严重的问题。毕自严连续月余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昼夜不停地手批口答处理后勤供应事务。在他的精心筹划下,粮饷供应及时,为挫败清军围城立了大功。清兵退走后,毕自严累得头脸肿得像斗一样大,口吐鲜血不止。崇祯帝非常感动,晋升他为太子太保。然而,随着明王朝内忧外患日益加重,明朝财政状况也不可逆转地日益恶化。毕自严虽竭尽全力也难挽狂澜。崇祯四年,兵部尚书梁廷栋请增天下田赋,在旧增520万两之外,再增新饷165万,崇祯帝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予以批准。又把全国百姓往死亡线上推了一步。在这种情况下,毕自严条上10事,提出补救措施,请崇祯注意百姓已到了家家悬釜的境地,请酌减天下赋税,以使小民有升斗之蓄。当然,他的意见崇祯皇帝无法接受。
  崇祯六年(1633年),毕自严因为袒护离任时没有完成税收任务的青浦知县郑友元而被弹劾。崇祯帝很是恼怒,问毕自严怎么回事。毕自严回说郑友元离任时已完成了七成。崇祯皇帝不信,派人查帐,结果发现一两未交,遂将毕自严逮下牢狱。经朝中大臣多方论救,半年后始出狱罢官。崇祯八年,恢复故职,致仕。崇祯十一年(1638年),毕自严殁于淄川。
  毕自严一生为官清正干练,颇具经济之才,为明代后期大臣中的佼佼者,当时就有“干才”之誉。他死后留下许多著作,较为重要的有《石隐园藏稿》、《留计疏草》、《督饷奏稿》等,保留了大量珍贵史料,是研究明代经济史、制度史的必读资料。

 


今日周村
     近日,淄博市文物事业管理局下达文件,公布万家村明清古建筑、古墓葬为市级保护单位。记者慕名前往采访,该村支书毕令德及毕氏后裔毕宝先、毕敬德向我们作了详实介绍。
  万家村地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王村镇东部的白云山下,古时因村里万姓人居住过,故名万家庄。这里三面环水,一面背山,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绿树成阴,环境幽雅。据说大明“成化”年间,任吏部尚书内阁首辅大臣的万安,久居朝堂二十余年,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皇帝大怒,被革职查办,抄没家产。
  当初,毕氏始祖毕敬贤从博山石塘坞迁至王村西铺(古名崔家庄)。此时毕氏已发至五世,自六世起,毕廷佐看到万家庄是一方风水宝地,便由崔家庄迁移来此安家落户。毕廷佐生有七子:毕檠、毕架、毕丛、毕林、毕树、毕木、毕本。其六子毕木又生有八子:毕自耕、毕自耘、毕自慎、毕自严、毕自裕、毕自寅、毕自强、毕自肃。故称“老七支”、“少八门”。伴随人口的增多,毕家逐渐成为该村的名门望族。
  自此,毕家科第迭发,人才辈出。“少八门”之父毕木是个学识渊博的儒官,他的八个儿子均刻苦攻读,发愤成才,后来竟然出了两位进士,一位举人,两位贡生,两位秀才。其四子毕自严官至户部尚书,六子毕自寅官至南京户部主事,八子毕自肃官至右佥都御史兼辽东巡抚。毕自肃的长孙毕世持获取山东乡试第一名(解元),有“小蒲松龄”之美誉。毕自肃的九代孙毕道远官至京都礼部尚书。综观600年来,毕家科举不断,光耀门庭,可谓毕氏文化的发源地。
  其中官位最高,社会影响最大的是毕自严,万家庄是其出生成长之地。他任松江府推官6年,期间公正执法,廉明勤政,名声大振,当地人称呼“青天公”。他少年登科,6年司李,9年郎官,政绩卓著,步步荣升,前后为官20余职,40余年。明熹宗皇帝登基那年,毕自严已53岁,金兵进犯,东北战事连连失利。朝廷为加强海防,在天津设立防海巡抚,任命毕自严担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天津。上任之初,其竟在帐篷里办公。他招募水兵步兵数万人,打造战船,构造营房,建筑墩台,制造火器,效仿戚继光的办法,教水兵练习陆战,津门武备力量堪称强大。毕自严60岁那年任户部尚书,此时朝廷内忧外患,财政匮乏,他积极辅佐皇帝励精图治,采取多种措施,增收节支,扭转危局,政绩显赫。
  毕木八子毕自肃1603年中举,3年后又中进士,初任直隶定兴知县。改新法度,减轻百姓负担,清政廉洁,如遇送礼行贿者,一概拒绝,被百姓称为“神君慈母”。1622年,他荣升为礼部主客司主事,因满清兴兵,明廷无计,毕自肃直言廷奏“驭远七事”,被朝廷喜纳,于是朝中对其才略大加赞赏。1626年,又升宁前兵备道参议,负责整修关宁五城,此时秋雨连绵五城皆毁,毕自肃精心策划,经昼夜操劳督工构筑,结果如期竣工,故功加太仆寺少卿。1628年,又荣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辽东巡抚。毕自肃率兵北上,勇于自任,出关后又上方略九事,均得朝廷赞成和奖励。期间,经营布置筑城设防、蓄粮备械,买马缮寨,以作封疆久远之计,博得中外名流的羡慕和赞赏。
  当时朝中奸臣魏忠贤之流忌贤妒能,处心积虑陷害于他,半年内曾克扣其4个月的粮饷,毕自肃率领的数万士卒处于饥寒交迫之中。毕自肃多次上奏皇帝,但未得回应,加之奸细又造谣说毕自肃克扣军饷,以致引起川湖兵营发生叛乱,其他兵营也有相随者。毕自肃虽反复解释,但无效果。叛军随将其及部下绑架,拷打摧残至极,并搜其卧室箱具,见空空如洗,随即散去。毕自肃性情刚烈,一生为官清廉忠正,遭此诬陷,恶气难忍,数日内水米不进,含冤死去,年仅49岁。
  毕木六子毕自寅,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13岁中秀才,其文章通考场内无与伦比,博得学者大为惊奇。1615年中举人,后被派任吴桥县令。3年后任南京兵马司指挥,再任南京户部主事。在其任职期间,由于种种原因遭到奸臣诬陷,后罢官归田。晚年著有《拱玉园诗集》和《志隐集》等,其著作刊行于世。
  道光二十一年,毕自肃的九代孙毕道远中进士,之后4年,任京城仓场总督。前任官员,因吃请受贿,所收粮食质量难保,秕谷霉米屡见不鲜,上下官民牢骚满腹。以清官著称的毕道远上任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秉公办事,所收皇粮均晒干扬净,颗粒饱满,赢得京城上下的拥戴。当时京城中流传一歌谣曰:“毕道远督仓场,京城不吃霉烂粮。”故其连任三届,长达9年之久,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毕氏文化起源百年后,有一天,蒲松龄进省城赶考路过此地,正遇上万卷楼内晾书于路边,见到众多名著奇书,喜出望外,而徘徊其间,唏嘘感叹,流连不忍离去。此事被毕际有得知便接纳攀谈,相见恨晚。之后,毕公专备车马前往聘请,蒲公欣然应聘。从此,在毕家任教37年之久,完成了世界名著《聊斋志异》。
  万家村因是明清官宦世家毕氏家族的居址,至今仍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毕自严享年七十高龄,皇帝降旨祭九坛,赐御墓,加封三代。其家乡的墓碑上刻有“圣旨”二字,墓田占地200多亩。明朝建普提庵,毕廷佐建白业堂,毕木修建了老家庙,并续了三十二世家谱。将毕木兄弟七人的画像立于敬贤之后六世祖列祖列宗的神像两侧,朝夕供奉。同时,制定了家训词:严厉要求子孙认真读书,勤俭持家,痛自砥砺,做到在家为民者要“居为良士”;在外做官者要“出为良臣”。“不居间、不放债、不攻煤井”,“学吃亏、学认错、学好读书......”,这在封建社会有如此高尚之家训实在可贵!并建积豆亭,内设二盂,做了好事投黄豆,若有过错投黑豆,日省己身闻过则喜,以作诸子责善之表率。此后,毕自寅建拱玉园,毕道远建八支家祠。
  如今,万家村的文物古迹,若能修复达到历史原貌后,即能形成集观光旅游、历史人文研究、古建筑研究和优秀历史传统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文物景区,对王村历史文化名镇的开发与建设,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尽快恢复历史原貌,万家村两委倡导以毕氏后裔为主的各阶层人士踊跃捐款,修复了毕木御葬墓。此举引起上级领导的充分重视,专门组建了修复工程领导小组,预计三年完成全部修复任务。同时,万家村两委真诚希望分布齐鲁各地乃至华夏社会各界的毕氏后裔参与此项富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工程的修复。我们深信:修复后的古建筑群,必将成为淄博市乃至全省历史文物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如毕氏后裔毕敬德所作《咏万家庄》诗云:
  白云山高溪水长,风雨如磐万家庄。
  出将入相灵宝地,紫盈生气桑梓乡。
  列祖功勋昭日月,三处御葬升瑞祥。
  诗礼道德传家远,高风永沐世代昌。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