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宗祠将重生

2013年03月29日 | 阅读:306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包氏宗祠

在肥东县包公镇有一座始修建于宋代的包氏宗祠,是包氏后裔祭祖之地,已矗立了千年,却鲜为外人知晓。目前,这座包氏宗祠整修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作为第四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经历一个重生过程,不久将以重生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修旧如旧保持古色原貌

在包公镇文集居委会大包村民组,穿过一条高速公路下的涵洞,才可以看见这座矗立在农田旁搭满脚手架的祠堂。就是一栋四进院的建筑,大门上方悬挂有“包氏宗祠”的大字匾额,外厅的顶部瓦片已被掀开,几名工人正在脚手架上翻盖屋顶瓦片。大殿内的包拯塑像被一大片红布遮住,即将粉刷油漆。十几天前开工翻修,再有20多天整个修缮工作就要完成。

“我们在整修包氏宗祠时,还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使用旧部件,”施工负责人葛柱基指着包公像前油漆已经剥落的柱子说,“比如这个木柱子是清末修建时留下的,我们只负责油漆。”

矗立千年历经坎坷沧桑

据了解,这座包氏宗祠始建于宋代,经过多次战乱、天灾,焚毁过多次,眼前的建筑主体为清光绪年间修复的。大包村的老支书包先柱介绍,这个宗祠在他小时候曾是村里的小学,里面布置摆设基本没有变动。

曾在“文革”破四旧的时候,宗祠内的栅格门、包公像全部被一扫而空,最后村里几名老人守在包氏宗祠内,才将顶部木梁椽子上的木雕保留了下来。这些精美的木雕在这次翻修过程中将被安放在原本部位。“文革”后,残破不堪的包氏宗祠历经了三次修复,每次修复都不是特别彻底,比如上世纪80年代的那次修复工作甚至将原本应该是黑色的外墙涂成了红色。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