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发现包氏家谱
一套在扬州发现的家谱,确认了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武进知县包圭是包公后裔。推翻了武进横山桥地区曾有“包圭不是包公后人”的说法,将常州包氏家族的祖先追溯到包拯。
这套邗东陈世荣藏版的《包氏族谱》被常州市名人研究会从扬州包氏族人包先忠先生处征集而来。家谱共上下两卷,木刻线装,宣纸印刷,重修于民国己未年(1919),迄今已有90周年,品相完好。从家谱中可知,包圭系著名清官、北宋大臣包拯的九世孙。
据该家谱记载,包拯的七世孙包煜因出仕常州,子孙遂定居常州,包煜生子幼良,幼良生子圭。包圭字元法,生于南宋宝庆二年(1226)。于宋末与太守姚訔、东南第其副将王安节、都统制刘师勇等以2万弱兵抵抗元军20万入侵,坚守数月后,因粮尽援绝,于德祐元年(1275)十一月战死,城陷后,元军恨常州军民奋死抵抗,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最后全城百姓仅有数人因躲在桥洞内得以幸免。连元军统帅伯颜也长叹道“常州纸城铁人!”今人民公园里保存有建于大明正德十三年(1520)的石质牌坊和同时始建、历代修葺的浩然亭,是当时忠义祠的附属建筑,以纪念在这场战争中死难的将士和百姓,今我区洛阳镇虞桥还存有“骨成墩”,是当年抗元将士死难者的丛葬处,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包圭殉国后,他的小儿子包忱将父亲的遗体安葬于武进横山桥,遂居横山桥。至包圭的四世孙包让(包拯十三世孙)迁至苏州,包让之子包满于明初为避“靖难兵祸”,迁至扬州。在扬州的包圭后裔集全族之力,于民国年间重修了这部家谱。
而“包圭不是包公后人”的说法源自武进横山地区包圭后人历次重修家谱时,由于长期以来未能与外地区包氏联系,资料缺失,加之修谱是谨慎的,世系要能接上,不能胡编乱造,且包圭与包拯相隔二百多年,包拯子孙中有无迁移常州武进的支脉,包圭之父是谁,是否与包拯子孙有关,都已无法稽考。因此武进包氏族人于民国17年(1928)重修《毗陵横山包氏族谱》时,尽管包拯的名位比包圭要大得多,但横山包氏后裔采用“卑不援高,微不附彰,不易贵易亲,不以文覆衍”的修信谱的准则,把信祖定在包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