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鲍氏小洋房赞
——上世纪二十年代绍兴鲍氏吸收西方建筑文化的实证
二0 0一年十月,我们怀着尽量为子孙后代多保留下一些文化遗产的心情,在绍兴寻觅古迹遗址,意外地在地处偏僻的马山镇豆姜村,发现了一栋上个世纪初叶的西式洋房,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参观了这幢被当地称做“小洋房”的建筑,做了笔录和摄影并及时整理了相片和相关材料,送当地文物部门,建议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最近,我们又一次造访了市文物局。据该局领导介绍,豆姜“小洋房”已破格直接上报,推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部门关爱、重视之情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使我们深受感动,感激之余,写下此文。
“小洋房”面积不大,可它却不是一栋普普通通的建筑,透过这四根爱奥尼柱式擎拳着的洋楼,仿佛看到了汹涌澎湃的时代潮流。它是一幢纪念逝去年代的碑碣。
据说小洋房是继八字桥教堂后绍兴又一座近代建筑,不同的是它不是与宗教生活有关的公共建筑,而是与市民日常生活十分密切的民居。它是绍兴近代建筑中的一个亮点,是绍兴建筑发展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的存在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启示和思考。
“小洋房”的建筑形式是典型的西方风格,南立面上,明次间三个开间,设廊。有四根爱奥尼西洋古典柱式直通二层檐口,廊子的阴影突出了廊柱和二楼的西式栏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层露台富有装饰性的山花,是洛可可风格。东西两侧用西式栏杆围护的凉亭,使建筑的天际线变得十分丰富。这一切反映了设计者娴熟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力,说明设计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造诣。它与现今流行的所谓“欧陆风格”不可同日而语。在粉墙黛瓦的民居建筑群中,修建起这样一座风格迥异的西式建筑,作为建筑设计师需要多大的艺术胆识啊!目前这幢建筑被豆姜小学占有,但保存尚称完美,修复不难。
和建筑形式不同的是“小洋房的平面布局,十分简洁明晰,对称严谨而富地方特色。主体建筑五个开间,中间三个开问是“厅”。底层大厅中间有隔断,使之分成前后两个部分。东西两侧的尽端开间凸出一间,形成近乎传统民居中的“厢房”。整个建筑组成横向的“工”字形平面,是浙江“四盘一汤”民居的变形。这种富有地方色彩的平面布局,十分实用,可以适应各种生活需要。我们想今后如果将它改作博物馆或展览馆,它的价值会更大。也许这个历史的见证能成为当今袍江开发区的“富矿”。
围墙内,部分假山、老树尚存,总体布局依稀可辩。仔细剖析庭园布置,就能深刻地领会它的中西舍璧的设计思想。整个建筑南侧的庭园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北侧靠近建筑的部分,布置成规则、对称的西式庭园,强烈地烘托了”小洋房”的氛围,使建筑与环境十分协调。西式庭园的主体是开敞式的草皮,两侧各有一园形水泥柱花架,中置大理石石桌、石凳。南部为传统中式花园,两侧各有假山一座,西侧布置成小桥流水,极富书卷气,东侧有池塘养鱼,有郊野情趣。南、北风格迥异的庭园之间,修筑了有大型漏窗的矮墙,既通透又分隔,既有联系又有区分,构思巧妙,极具创见。庭院中间的轴线上有用青石铺砌的主要道路,其他庭园小径用卵石、方砖铺砌。花园中多名贵花木,有从南方引进的高大的广玉兰,还有桂花、桃树、牡丹、月季等,平时还布置菊花等季节性盆花。但愿这个庭院能按原样修复,它将为二十世纪初叶的绍兴园林留下一个珍贵的实例。
“小洋房”的室内装修已荡然无存。据调查“小洋房”当年的室内装修和装饰同样反映了中西合璧的设计思想。一层采取中国传统风格,用红木椅子和茶几,墙上悬挂名人字画,二层则采取西方风格,家具用西式沙发。这里既举行过鲍氏族人的寿庆和婚礼,也曾接待过两浙盐运使和上海美孚洋行经理先令先生和杭州美孚洋行经理徐相生先生。当年的辉煌也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总之,鲍氏“小洋房”的显著特色是它的东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它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大胆引进了西方建筑文化,并和东方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合,相得益彰。正是这种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使建筑产生耀眼的光辉。
“小洋房”修建时恰逢二十世纪初叶,一战结束前后。当时,西方列强在欧洲火拼,无暇顾及东方。正是这时,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一个历史的缝隙中开始崛起。这个时期正经历着一次深刻的社会转型,如何奋发图强,吸收西方文化,成为当时大家广泛思考的主题。作为新兴的民族资产者,他们大胆向西方先进的文化探索,引进、介绍一种与东方文化迥然不同的十分陌生的文化体系,并力求和东方传统文化结合。“小洋房”就是在这样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个建筑虽小,却蕴涵着大量有益的历史信息。
“小洋房”是一处优秀的近代建筑。在这座建筑上折射出一种探索的思想、求新的思想,无怪乎这栋建筑一经发现就受到各界的关注和肯定。相信随着保护和恢复工作的加强,“小洋房”将再次展现昔日的辉煌,并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