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姓 百家姓排名第一

百家姓排名第一

2015年11月07日 | 阅读:3328次 | 来源:华西都市报 | 关键词: 赵姓 百家姓

成书于宋朝的《百家姓》,把赵姓放在第一位:“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姓之所以排在所有姓氏的第一位,不是因为人口数量最多(当时王姓人口最多,赵姓人口数量排在第四位),而是因为宋朝的“老大”姓赵。

既然是国姓,当然不可能屈居在其他姓氏之后了。不过,赵姓的确是大姓,如今在中国姓氏人口数量中排在第九位,总人口大约有2670万,赵姓人口第一大省是河南。四川赵姓人口大约有190万,是全国赵姓第四大省份,排在四川姓氏人口第11位。

赵姓的起源相对比较单一,主要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远祖是伯益,得姓始祖是造父。赵姓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皇帝赐姓,主要集中在宋朝。能被赐予国姓,是不少人的荣幸,也是宋朝皇帝很喜欢做的一件事情。这些因赐姓而成为赵姓的人,为赵姓增添了新鲜血液,融入了赵姓大家庭中。

赵的释义:形容走路走得很快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赵的解释是:“趋赵也。从走肖声。”意思是说,赵是形容走路走得很快,所谓“疾行”是也;又有跳跃、飞腾、超越的含义,所谓“超腾”是也。

追究起来,赵和古代东夷部落有关。东夷部落有一个伯赵氏族,是从鴂(jué)来的。鴂就是伯劳鸟,也叫伯赵鸟。

伯赵鸟在七月鸣啼,冬至止声,比麻雀要大一些,性情凶猛,能猎杀田鼠、喜鹊、乌鸦等。根据伯赵鸟的这种特性,伯赵氏族的首领担任的重要职务是,负责主掌天时、通报节气变化。

伯赵氏族生活在赵城(故址在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一带,他们修建了一座城堡,可能最初名字叫伯赵城,后来简称为赵城,也有可能当时就直接叫赵城。“伯”是大的意思,没有太实在的含义,伯赵简称为赵,在情理之中。

伯赵氏族中,有可能以赵为姓的人。《史记·龟策列传》中说,夏桀时期有一位谀臣叫赵梁,此人是最早出现在正史中的赵姓人物。殷商初期,也有一个叫赵隐的人在朝为官。有反对意见认为,那时的人还没有姓,赵梁、赵隐是名,凑巧以“赵”字开头而已。

此外,学者沈其新对赵的含义有新的见解。他认为,赵是“走”和“肖”二字的组合体,“走”是低头弯腰、屈膝前行的意思,“肖”是身体淌汗的意思,所以,“赵的意思是仆人。”

这种说法遭到很多人反对。反对意见认为,沈其新的见解是从象形上分析“赵”字的,而“赵”字不是象形字,是形声字,“走”是偏旁,表形,“肖”为表声,不是淌汗的意思。

赵姓第一个来源:出自于嬴姓

赵姓主要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远祖是伯益,得姓始祖是造父。

赵姓远祖是伯益

伯益,有的史籍写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称大费,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其父亲是黄帝和嫘祖的二儿子昌意。有一种观点认为,伯益是少昊的后裔,少昊的孙女女脩因吞玄鸟蛋生下了皋陶,伯益是皋陶的儿子,所以伯益属于少昊血缘世系。两种观点,导致了赵姓远古祖源到底是黄帝还是少昊的争议。

其实,不管伯益是颛顼还是少昊的后裔,往上追溯,都落到了黄帝身上。由于远古史籍资料缺失,后世资料各种说法都有,远古时期的人物关系至今都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学术争议从来就没停止过。作为后人,姑且求同存异,继续深入研究。

在《史记》的记载中,伯益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最突出的贡献,是辅佐禹治水。禹治水成功后,在向舜总结汇报工作时实事求是地说:“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舜对伯益非常满意,给予了伯益一系列赏赐:赐予黑色旗旒,赐为赢姓,任命他为东夷部落的首领,还把“姚姓之女”(一说是舜的女儿)嫁给伯益,并祝福伯益“尔后嗣将大出”。舜是姚姓,嫁“姚姓之女”给伯益,是莫大的荣幸。

舜让位给禹,禹死前让位给伯益。伯益为禹守丧3年后,让位给禹的儿子启,隐居到了箕山之阳。启把以前的禅让制改为家天下的世袭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不过,启的威望没有伯益高,担心根基太浅,位子坐不踏实,就千方百计削弱和打击伯益的势力。最后,启干脆杀害了伯益。

东夷部落不干了,奋起反抗,发生了“有扈之乱”。夷夏两个部落集团之间的战争很是惨烈,东夷打不过,导致东夷地区数座古城毁于一旦,而且人口锐减。东夷部落中的赢赵氏族,有的人被流放,有的人融入商部落,在商丘一带繁衍生息。夏朝末期,赢赵人积极参加了商汤伐夏的战争。

得姓始祖是造父

周穆王时期,伯益后裔造父当上了御马官,专管天子车舆,相当于是周穆王的车队队长,是周穆王的专职司机。不要小看那时的马车司机,那可是一个身份很高的职业,一般人当不了。古代的“御”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和技能,与礼、乐、射、书、数并列为六艺。

造父的专业造诣很深,技艺精湛,当了一辈子司机,从没出过任何事故,连擦挂都没发生过,更别说追尾、碰撞了。据说,他能驾着8P马力的车子,在梅花桩里乱转,让8匹马的32个马蹄保持一致的步调。

周穆王有个爱好,就是喜欢收养天下的名马。为周穆王寻找名马,是造父的另一个重要职责。一天,造父到马市上转悠,发现了6匹没有杂色的宝马。他赶紧买下来,准备献给周穆王。

不过,按当时的礼仪制度,天子的马车要配8匹品种统一、毛色无杂色的骏马,只有6匹还不够,得再找两匹才行。造父四处询问,得知在一个叫桃林的地方可以找到这种千里马。

桃林“广阔三百里”,树木参天,野兽出没,困难重重。即使如此艰险,也拦不住造父寻马的决心。他一头扎进桃林中,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终于抓到了两匹同一品种和无杂色的宝马。

造父把8匹宝马献给周穆王,周穆王乐得合不拢嘴,亲自给8匹宝马取名:赤骥(火红色)、盗骊(纯黑色)、白义(纯白色)、逾轮(青紫色)、山子(灰白色)、渠黄(鹅黄色)、骅骝(全身红色但黑鬃黑尾)、騄耳(青黄色)。

现在很多人家里挂有《八骏图》,画中的8匹骏马,就是这8匹马。让这样的8匹骏马拉着车奔驰在祖国的大道上,的确非常拉风和显摆。

造父立功受封赵城

周穆王虽然贵为天子,但显摆的心理不比常人弱多少。他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和激动,哼着小调,带着卫队,让造父驾着最新款的8P宝马车到西边去打猎。全新顶级配置的宝马车,跑起来真的是动力强劲,好比烧煤的火车换成了磁悬浮的动车,腾云驾雾飞一般的感觉真是太嗨了。

没几下,宝马车就把随行的卫队甩得看不见影子。周穆王一点也不担心安危,因为他对造父的忠心深信不疑。造父见老大玩得这么嗨,也快马加鞭,猛轰油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西域,来到瑶池见到了西王母。

西王母就是王母娘娘。这不是在编故事,《史记·赵世家》中,白底黑字地写着:“西巡狩,见西王母。”难道周穆王和造父真的见到神仙了?恐怕没那么美好,东晋学者郭璞对此注释说:“西王母者,西方一国君也。”这个说法比较靠谱。

周穆王和造父受到了西王母的热情款待,与西王母你一杯来我一杯,喝得脸上红霞飞,你唱歌来我跳舞,不知老家在何处。总而言之,周穆王同志“乐之忘归”了。

就在这时,周穆王接到贴着鸡毛的特级加急电报:徐国的徐偃王造反了!周穆王吓得把喝进肚里的美酒都变成了冷汗,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造父在一边沉着冷静地说,老大,莫慌,有我呢,我们现在就赶回去,分分钟搞定徐偃王。周穆王担心地问,你也喝了酒,现在回去,不是醉驾么?造父说,不存在,你是老大,哪个敢查我们?周穆王一想,也对,Lets go!

于是,造父驾着宝马车,把油门踩到底,日行千里,平安地把周穆王送回镐京,及时发兵平息了徐偃王的叛乱。值得一提的是,成语“一日千里”就出自于此。

事后,周穆王论功行赏,觉得造父功劳很大,因造父的先辈和族人大多居住在赵城一带,就把赵城封赏给造父作为食邑(食禄供给地,不是封国)。有些观点认为,从那时起,造父就以封地赵城为姓了,造父被称为赵造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赵姓真正诞生,还要往后推迟好几代人。

叔带奔晋 诞生赵姓

造父的第6世孙叫奄父,是周宣王的大臣。周宣王39年(公元前789年),周宣王想要讨伐姜戎(当时的一支少数民族),奄父觉得时机不够成熟,说暂时莫忙去,但周宣王哪里肯听。双方在千亩(今山西介休南)大战,周宣王被打败,他的驾乘被打翻,姜戎士兵围了过来,眼看周宣王就要被抓住了。

就在这时,奄父的儿子叔带及时赶到,把周宣王救上战车。凭借先祖造父传下来的精湛驾车手艺,叔带驾车左冲右突,把姜戎追兵远远地甩在身后。事后,周宣王为感谢叔带的救命之恩,破格提拔叔带为执政大臣。

周宣王驾崩后,周幽王继位。周幽王不是一个省事的人,他是周朝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因为西周就断送在他手里。叔带多次劝说周幽王不要老是把精力和时间放在美女身上,还是要多打理打理朝政。周幽王听得心烦,一怒之下把叔带的官职给免了,您老人家爱去哪里就去哪里。

叔带没法,只得逃往晋国。晋文侯早就听闻叔带的才干,立即任命叔带为国卿。叔带的祖地赵城,在晋国境内,叔带到了晋国,相当于回到了祖地。因叔带在晋国做大官,在赵城的族人得到了极大发展,遂以赵城为姓,赵姓这才真正诞生,赵城成为天下赵姓及其分化而出的其他姓氏的根源地。

后来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灭亡后,赵国人普遍以赵为姓,赵姓的人口和活动范围大大增加和扩展,为赵姓成为大姓奠定了牢实的基础。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造父之前,赵城一直是伯赵氏族居住的地方,为什么伯赵氏族的人没有姓赵呢?这涉及到古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的问题。

姓是个体性的,那时的一般人没有姓,有姓的都是直系后代世代承袭,没姓的人要想得到姓,只有作出特殊贡献后才可能得到姓,比如伯益被赐为嬴姓。所以,姓对一个人或家族来说,是一种荣耀。

氏是一个团体性的概念,比如伯赵,是氏不是姓,伯赵氏是指一个大的群体。一个人或家族生活在伯赵氏这个群体中,其他氏族的人说起这个人,一般会说他是伯赵氏。如果这个人离开伯赵氏,成为玄鸟氏的一员,他就成了玄鸟氏。

赵姓第二个来源:皇帝赐国姓

赵姓的第二个来源是改姓,以皇帝赐国姓为主,主要发生在宋朝。一个人因某种功绩被赐为国姓,整个家族都为之荣耀,都会跟着改姓。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姓氏文化中很常见。

在古代,对少数民族首领赐予国姓,是加强统治的一种有效手段。宋太宗时期,在今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一带活动的党项族拓拔部,其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宋朝,宋太宗分别赐予他们姓名,叫赵保忠和赵保吉。

宋神宗时期,青海东部的吐蕃首领瞎毡死后,大儿子木征(摩正)难以自立,先是举族迁徙到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后来迁到安江城(今青海循化)。

熙宁7年(1074年),木征归顺宋朝,宋神宗赐姓名为赵思忠。赵思忠曾任合州(今重庆合川)防御使、荣州(今四川荣县)团练使。

宋哲宗时期,河湟羌族首领青唐陇拶出任河西军节度使,任鄯州(今青海西宁)知府,被封为武威郡公,宋哲宗赐姓名为赵怀德。青唐陇拶的弟弟邦啐勿丁咓也受赐姓名为赵怀义,先任廊州团练使,后任湟州(今青海湟中)知府。

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国掳走后,南宋文武官员都想把他们救回来,武将以岳飞为代表,文官以宇文虚中为代表。宇文虚中,成都府广都(今成都双流)人,初名宇文黄中,字叔通,别号龙溪居士,大观3年(1109年)考中进士,宋徽宗赐其名为虚中,官至资政殿大学士。

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后,宇文虚中任黄门侍郎。建炎2年(1128年),赵构寻找出使金国的使者,宇文虚中主动应诏出使金国,结果一到金国就被软禁起来。后来,南宋和金国关系有所缓和,金国释放宋朝的使者。宇文虚中不愿回去,原因是“二帝未归”。宇文虚中长得很帅,又有文才,金国看他是个人才,“加以官爵,即受之。”宇文虚中在金国不断升官,最后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

宇文虚中并非贪恋金国的荣华富贵,他有一个梦想,就是把宋徽宗和宋钦宗救出去。他经常派人把金国的情报送到南宋,金国想要入侵南宋,他总是想尽办法阻拦。绍兴12年(1142年),金国给南宋发去公文,要求把宇文虚中的家人送到金国去。

宇文虚中得知后,托人给赵构带信说,千万不能把他的家人送到金国,就说家人在靖康之难的战乱中失散了。结果,赵构不但没有听从宇文虚中的话,反而下诏派人把宇文虚中的家人送到了金国。

绍兴14年(1144年),金国任命宇文虚中为翰林学士,升任礼部尚书。宇文虚中位高权重,开始谋划营救宋钦宗。他暗中联络中原、东北的豪杰义勇,又给赵构写了蜡丸信,说明了自己的计划,希望朝廷到时派人接应。但赵构不希望宋钦宗回国,反而把宇文虚中写的蜡丸信交给了金国。

金国接到南宋的告密后,没有立刻杀掉宇文虚中。绍兴16年(1146年),金国以图书谋反的罪名把宇文虚中抓起来。宇文虚中死得很惨,他和全家被活活烧死,据说当时天色一下子变得阴暗无比。

宇文虚中在金国为官,可谓是间谍卧底,只不过他的一片忠心不能得到皇帝的肯定和鼓励,反而被出卖致死,令人叹息不已。

后来,宋孝宗让宇文虚中的族人宇文绍节,过继给宇文虚中的儿子宇文师瑗,以延续宇文虚中一脉。宇文虚中死后59年,开禧9年(1205年),宋宁宗加赠他为少保,赐为赵姓。

赵姓第三个来源:冒姓和改姓

赵姓中的冒姓和改姓,主要集中在历史上因为避祸和少数民族改姓上。

明朝灭亡后,一些朱姓皇室后裔为避祸而改为赵姓,其中一支迁居到今河南原阳县马头村。1983年,马头村挖出一块残损的石碑,上面记载说:“……祖乃大明之君,自崇祯皇帝失基,播迁于此。吾本姓朱,遂以赵为氏焉。”这支赵姓人祭祖时悬挂的祖先画像,是朱元璋的画像。

与此相同的是,清朝完结后,爱新觉罗、喜塔喇、阿颜觉罗、觉尔察、伊尔根觉罗、阿塔觉罗、兆佳、鄂卓、蒙鄂络等姓氏改为赵姓。

少数民族改姓的例子就很多了,而且历史悠久。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大量少数民族改为汉姓,其中包括赵姓。

东汉末年,住在中原的一支赵姓迁徙到云南大理,融入当地白族中,成为大理白族的贵族世家。五代时期,这支赵姓家族中的赵善政,成为大理白族的大长和国大臣。后唐剑川(治所在今云南大理北部)节度使杨干贞,杀死“不听话”的大长和国国王郑隆嬗,让赵善政当国王。但赵善政只干了两年,因与杨干贞发生冲突,被杨干贞废掉了。

元朝灭掉宋朝后,宋朝皇室赵姓人受到元朝政府迫害,很多赵姓人为避祸改为他姓。元宪帝得知这一情况后,为安定民心,把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赠太师中书左丞相巴邻·伯颜赐为赵姓。巴邻·伯颜的儿子赵明远,明朝时迁到了山东青州。

蒙古族的汪古部落中,有一支赵氏家族。其中一个叫赵国宝的人,是元军进攻四川的先锋军统帅。赵国宝率军攻打重庆,激战数十天后,迫使重庆的南宋守将张实投降。赵国宝因功被授为蒙古汉军元帅,被赐为文州吐番万户府达鲁花赤(意思是征服者和统治者)。从赵国宝开始,汪古部落中的赵姓成为元朝的贵族。

赵国宝的儿子赵世延是个颇具传奇性的人物,他为元朝9个皇帝效力,从政50多年,是元朝少有的深得民心的高官。赵世延从小喜欢儒家学派的学说,看过大量经世致用的书籍。他在当监察御史时期,专横的丞相桑歌包庇凶犯,赵世延当众指责桑歌,要求元世祖忽必烈惩办凶犯,由此得罪了桑歌。

桑歌后来经常向忽必烈进谗言诬陷赵世延,但忽必烈心中自有一杆秤,让赵世延出任湖北道肃政廉访司事。赵世延到任后,大力倡导儒学,为遭受水灾的老百姓赈灾,主持修复澧阳县(今湖南澧县)的防洪堤,很得民心,颇有政声。

元武宗时期,赵世延升任四川肃政廉访使。因主持修复都江堰有功,升迁为陕西行台侍御史。元仁宗时期,赵世延得到重用,曾任四川行省平章政事。到元文宗时,年老多病的赵世延打报告请求退休,但元文宗不同意,把他喊进京城,与几位大学者组织纂修了《经世大典》。不久,赵世延被封为鲁国公,举家迁居到成都。元顺帝至元2年(1336年),赵世延在成都病逝,后裔遂在四川繁衍生息。

世居在今甘肃临洮的藏族赵姓,金朝时出了一个赵阿歌昌,任金朝熙河(今甘肃临洮)节度使。金朝被元朝灭亡后,赵阿歌昌占据甘肃莲花山。后来,赵阿歌昌归顺元朝,被任命为叠州(今甘肃叠州)安抚使。

赵阿歌昌到了叠州,发现城内居然空空如也,自己成了光杆司令!原来,叠州城的老百姓为躲避战乱,早就跑了。赵阿歌昌没有依靠组织,也不向组织求助,他下令招抚逃亡的居民,带领居民大兴土木,特聘汉人专家传授耕桑技术。在他的努力下,叠州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赵阿歌昌毕生致力于叠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最后在任上去世。

赵阿歌昌有多个儿子,其中赵阿歌潘是最有作为的一个。宋理宗淳祐12年(1252年),忽必烈南征大理时从临洮经过。赵阿歌潘当时是临洮的府事(知府),忽必烈的儿子蒙哥很是赏识赵阿歌潘的才干,把他招入幕府中。蒙哥攻打四川,让赵阿歌潘当先锋军统帅。赵阿歌潘率先锋部队屡立战功,被忽必烈任命为临洮府元帅。

后来,赵阿歌潘因功被蒙哥赐名拔都(蒙语,大元帅),拔都是专门赏赐给蒙古贵族的高级官衔。赵阿歌潘受到元朝如此器重,其所在的赵氏家族跻身贵族序列,家族得到了长足发展。

作者: 佚名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