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至秦汉时代的詹氏

2014年07月21日 | 阅读:741次 |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詹姓子孙在周王朝和有关诸侯国封爵或任大夫,为国为民呕心沥血。诸侯争夺越演越烈。弱肉强食,詹国被吞并了。詹氏在夹缝中不折不挠,拼搏坚持。周朝后期,詹氏成为望族。

东周至秦汉时的詹氏

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周人愤怒。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已故幽王太子宜臼,也就是平王,以奉周祀。平王之后,迁都于洛邑。从此开始进入东周。越五十一年后,平王崩,其孙子林立,是为周桓王。这时历史进入春秋时期。

文公于宣王之时得姓,并德高威严望重,为詹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公子孙于春秋战国时期,都在周朝或有关诸侯国任大夫为重臣。

据詹氏合修宗谱载:文公与田氏生四子:详、华、谆、训华。华,字美辉,袭封詹侯;华与尹氏生浩、采、资、泰、显、斌六子。显与赵氏生韩、朝、翰、乾、英、父。

英公,字世贤,国之重臣,桓王时(公元前719~前697),诸侯不臣,公元前七零二年英公率臣下景从。

英公胞弟父公,为周桓王大夫,忠义著称。《左传·桓公十年》记载:“虢仲潜其大夫詹父于王。詹父有辞,以王师伐虢。夏,虢公出奔虞”(公元前702年)。事隔二十九年(公元前673年夏),周惠王夺其田,并在郑厉公与虢公丑支持下,杀王子颓及五大夫(其中有詹父)。

英公与申氏生礼。礼公,字尚节,文公之后五代,袭封侯爵,指詹为姓。礼公像赞曰:詹城嗣守,土姓攸同,荣君之命,播祖之功,昭兹来许,缅想高风。

文公传九代为詹嘉。嘉公为晋国大夫,护国大将军。夫人孟氏。《左传·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载:“十三年春,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前五九一年成公“元年春,晋侯使瑕嘉平戎于王,单襄公如晋拜成”。

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楚子囊乞旅于秦,秦右大夫詹帅师从楚子,将以伐郑”。

周景王(公元前544~前520),有大夫詹桓伯,名间,为文公十三代。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田。晋梁丙、张走翟率阴戎伐颍。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间公奉词责晋,以德平戎。从此可看出,间公忠君爱国,德高义重,以理服人之品格和能力。间公与江氏生季公和家公。子孙辟居河间。

家公生笃信和笃行。他们在河间为任和创业。

季公,在周景王时期出任楚尹官。与辛氏生何公和仲公。子孙也居河间。

十五代何公,战国有名术士、道家,夫人习氏。“詹何钓鱼”与“詹何度牛”的哲理寓言故事,遗传千秋,为后人所探究。

詹国,原为詹氏子孙采食的地方。后来,在春秋中后期,由于诸侯争斗,秦国东侵,邻国蚕食,使詹国失去了土地。詹氏子孙被逼转移到河间一带开拓创业。在恶劣的社会环境里,詹氏子孙没有被豪强摧垮,也不被困难所吓倒,他们不折不挠,奋斗着,坚持着。詹氏在周王朝时,是一个显赫的家族,从詹文侯起,历十五代,血缘纯真,人口并不多,但人才辈出,多为大夫卿士,皆为俊杰。周后期,詹氏在河间、渤海一带发展成为望族。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至西汉时,置河间郡,也就成为詹姓郡望。一直到晋朝初期,河间,渤海,南至山东北部,成为詹氏的大本营和繁衍的源头。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