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百家】晋江后洋芙蓉杨氏宗祠 海内外宗亲寻根谒祖的圣地

2016年06月22日 | 阅读:5431次 | 来源:闽南网 | 关键词: 后洋杨氏 宗祠百家

在晋江新塘街道后洋社区,老一辈的人都知道“后洋八景”,而说起这八景,就不得不提起后洋芙蓉杨氏宗祠。

芙蓉杨氏宗祠始建于元代,历经明清四次重修。宗祠坐北朝南,砖石木构,三开间单进。前有围墙、石埕,形成全封闭式建筑风格。至今还保存着清代书法家庄俊元题刻的青石匾,2001年被评为“泉州名祠”,也被列为福建省地方历史文化古迹研究单位。

走近宗祠,远远地望去,只见鸟革翚飞、檐牙高啄,内堂金碧辉映、堂宇一新。壁堵和围墙上保留着清代石雕、雕饰工艺精美。祠堂内依旧保存不少明清时期的石构件,寝殿两侧有一对青石字匾,上刻遒劲行书“继祖宗一脉真传,曰清曰白”“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是清代书法家庄俊元的真迹。

而正殿壁堵浮雕的麒麟,围墙窗户上透雕的璃龙,皆栩栩如生,灵动有神。还有一副石雕节竹窗,粗壮的竹竿上参差地发出苞芽,雕工十分精美。

更为奇特的,是祠堂中有两口“八卦井”,一口在正殿大厅底下,一口在祠前埕底下。祠前一井经挖掘发现,井上布砖为圆象,外方内圆,圆径1.98米,内列八卦,卦序与平常所见的乾、坤相对的先天八卦不同,而是以坎、离、震、兑为四卦象,相传为周文王创制的后天八卦。且构筑奇特,竖列成卦象的砖块间隔以木炭条。据史料记载,该八卦井开于清康熙甲子(1684年),意在疏通煞气;而从建筑科学角度来讲,它又确实起着排水防潮的功效。

后洋社区老年协会会长杨思能介绍,芙蓉杨氏十四世榕轩公始建祠堂,匾曰“孝思堂”。祠堂创建以来历经沧桑,几经修葺,最近一次为1999年在菲律宾董杨宗亲总会第41和42届理事长、菲律宾晋江同乡总会已逝副会长杨妈愿的鼎力支持下顺利重建。重建时还在祠宇左边修建集云殿(即佛堂),外施沟渠,并与祠堂东侧的祠堂窟,共同构成杨氏大宗祠的整体。

芙蓉杨氏宗祠历来人才辈出、仕宦众多,科举时代就有举人十四名,文武进士七人。祠堂厅堂内悬挂匾额有“四世一品”“黄阁调元”“凤池瑞品”“父子进士”“兰台正色”……林林总总,足有20多块。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人称“后洋相国”的杨景辰,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丞相。在晋江一带,关于他的传说不少,其中较为人称道的是他回乡报恩的故事。

芙蓉杨氏现代还涌现出一批杰出企业家、政治家及学者,其中不乏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海内外侨亲。包括率先捐建后洋道南小学和后洋保健院的杨思椿,热心捐资家乡道路、电力、学校等公益事业的旅菲侨亲杨文拱等。

“如今,后洋杨氏祠堂成为芙蓉后代的文化活动中心与联系的纽带,也是海内外宗亲寻根谒祖的圣地。”杨思能说。


作者: 柯明娇 秦越 责任编辑:廖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