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东汉杨震》看忠君文化

2013年04月08日 | 阅读:424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昨天无事,拿起电影剧本《东汉杨震》看了一遍,从头到尾感人致深。其实总策划和发起人兼投资人江苏杨兆东早在十年前就将剧本交给我了,而电影《东汉杨震》也正式完镜上演多年了。

杨氏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用民间的话说:杨氏是贵族。因为他们是周文王的后裔。经过三千年的演释和历史的陶薰,杨氏文化发杨光大,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传统的忠文化传承。天下杨氏一家人,更加稳固地将这一文化继承和发扬。杨氏文化是忠文化,是孝文化,是大众文化,是跨越古代和时空的先进文化。杨姓以国为姓,周朝初期,在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三千年前就设置了最早的杨国,甲骨文记载,杨国的雏形在商朝叫“ 易(中间+一横,拼为yang) ”国。封给谁,力不可查。

《东汉杨震》是以反腐为主题的古装电影。而一直排不到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出演,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反腐内容和当前和谐社会有斥。

杨震刚正不阿,深深震惊了皇帝,经多次派人考察竟然如实,社会治理需要杨震。这也是杨震弃教从政的结果,在封建社会里,想不改行也难,皇帝会以犯上而满门抄斩。杨震又因固执而出名,皇亲国戚总在他这儿碰钉子。最后竟然死在太子的乳母和奸臣手下。杨震从政17年,始终处在和地痞流氓何麻子和腐败县令范雨的矛盾之中,群众拥护杨震,是因为他消灭了为害一方的何麻子黑社会集团,而何麻子的黑后台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在处掉麻子的同时,杨震也为自己的发展树立了对立面,设下了拌脚石。在晕君安帝的统治下,杨震在政绩上不可能有任何突破,而杨震的刚直不曲,惹的皇帝很厌恶,牢固的封建集团容不下刚正不阿的杨震,不懂潜规则的杨震深受其害。

杨震死后,他的忠义大旗名扬四海,多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不懂自然知识和社会科学的封建皇帝相信了报应的观点。新皇帝厚葬了杨震,杨震子孙也世袭了三公待遇。杨震的后人不负众望,一边清正廉洁执法,一边勤政辅佐当朝天子,为杨氏后人的发展和杨氏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杨震后人代代为相,族谱朝朝不乱,也为我们今天编写《杨氏通谱》和《杨姓通谱》打好了基础。

今天,我们学习杨震,学他的什么?很多人不清楚,只知道“四知清白”是做人的道理,不贪不腐是政权稳定的基础。在当今的社会 生存,如果我们都像杨震那样刚正不阿一根经,我们会不得人缘。像他那样固执地工作,是没有出头之日的,也难负重任光大我杨氏文化。

为了建设和谐社会,我们需要学会隐忍,即使做了大官,想一个人平天下是不可能的。社会是一个群体,由这个群体的掌舵人说了算。个人意见可以保留,但不可逆风而动。如果你成了体制外的人,一切好事和你无缘,勤勤恳恳地开个小饭店做你的个体户吧。

有人曾经说过,在国共两党建设时期,如果周恩来辅佐毛泽东,毛泽东就会得天下,如果周恩来辅佐蒋介石,蒋介石就会得天下。其实这句的意思就是肯定了周恩来有辅助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能力和实力。“大跃进”、“文革”误国伤民,周恩来知道利害关系,但他没有坚决反对,而是对毛泽东一再隐忍。如果周恩来像杨震一样刚正不阿,也就没有一个完整的周恩来,也没有一大群被他保护下来的老干部老功臣。

也有人说周恩来软弱,不敢是非分明地站出来反对“文革”,但将“文革”的损失减小到一定程度,他是有功之臣。

恕不知,首先大臣要想和皇帝翻脸,那是需要条件和资格的。“文革”时。周恩来手握真理却无实权,已失去翻脸的资格。翻脸就是,痛感对方之错,决不荀同。如不能认同就一刀两断,分道扬镳。当两个人的力量悬殊很大时,只有隐忍。其次,翻脸要计算成本和效果。梁漱溟在农村政策上和毛泽东拍桌子翻了脸,马寅初在人口政策上与毛泽东翻了脸,彭德怀在“大跃进”问题和毛泽东翻了脸,他们都落了个铁骨铮铮的好名声,却没有好的结果。而周恩来不是普通人,他肩负一个国家八亿人的生存发展,他要考虑后果。如果他和毛泽东翻脸,中国这个摊子没法收拾,政治需要妥协。如果他坚持将自己的观点告诉大多数党员干部,那我们国家将会分裂。当时的现实时,只能和主要领导一起犯错误,然后一起改正错误,改错需要时间和空间。隐忍克已,为国为民,“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就叫胸怀。

当前社会在变革中发展,当前已经失去产生焦裕录、孔繁森的土壤。新的英雄辈出,新的榜样处处闪耀登场,古人是一面镜子,古人是一种风格,完成新时代的变革,需要新的人物出场。

如果杨震能在做三公时,给他人一点面子,再利用个人威望引导社会发展,他的作用是无穷的。我们当前举着“四知清白”的旗帜,而不会溶入社会,一味地追求社会青白,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风格,用实际行动迎接转型发展,在发展中充分体现自己的地位和发展潜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看《东汉杨震》电影,不是学习杨震的什么,而是要传承他的精神,“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家的人。”才是本份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才是我们的本份。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