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文化---------宁化县杨氏宗祠及繁衍史略
杨氏文化---------宁化县杨氏宗祠及繁衍史略
杨氏弘农郡,于周分诸侯,杨为周姬姓后裔,周文王有百子,姬姓列为首。周武王次子叔虞,其次子杼,周康王六年封杼为杨侯。杨杼为第一世。四九世:杨震生五子,东汉教授“关西夫子”历任荆州刺史、太尉等。居官清廉,有“四知”之誉。额曰:“四知堂”“清白流芳”。安帝诗赞:“贤侯暮夜却辞金,见利全忠报国心,文武两班能效此,千秋万载著芳名”。震、秉、赐、彪称“四世太尉”。五子:杨奉后裔北宋杨家将杨业。三子:杨秉后裔,六一世:杨坚隋文帝,生五子。后裔七三世:杨用蕃(父杨熙)是杨坊田开基始祖,原籍山东,任潍州刺史,封奉谏议大夫。生于唐太宗六年壬申岁正月初一寅时,卒于后唐长兴四年癸已岁,五月初六辰时,享寿八十二岁。葬杨坊田窑断湖蜘蛛结网形申山寅向。于咸丰四年三月迁葬南田坳沙州段,壬山丙向兼亥已。于二00五年六月始祖坟墓按原地势方位重新修复。妻:雷氏,生于唐太宗十年丙子岁,五月初五午时,卒于后晋天福五年庚子岁十月十五已时,享寿八十五岁,与夫合葬。继妻:陈氏与夫合葬。生二子:胜二郎、仍郎。胜二郎于唐末五代年间约公元915年任延平刺史,以官籍迁居延平,因黄巢四野兵焚,约公元919年由延平迁居宁阳之杨家排,后在杨坊田开基建祠。
祖祠始建于明末乙酉年约公元1645年于咸丰五年乙卯岁约公元1855年重修。名称:“杨氏宗祠”四大字竖悬大门项上,宗祠经多次维修,保持至今。位于石壁镇杨边村,宁石公路左侧,座北向南,亥山已向兼乾巽。后山是“普贤骑师”,前山是“五马跑朝”山峰,左边是“七星拱月”,右边是“黄龙背印”,气势十分雄壮,实属钟灵毓秀,地灵人杰的丰山宝地。宗祠为砖木结构,双坡项,古朴大方,两边风火山墙高出屋瓦,总面积980余平方米。其中:主体长32米,宽16米,面积493平方米。左侧阁楼占地118平方米,祠前空坪(围墙内)130余平方米,前面池塘239平方米。宗祠正中横挂“清白流芳”大堂匾,左边堂匾“恩荣”,右边堂匾“旌表”。宗祠历来是杨氏后裔朝拜祖先圣地,由于各种原因,祠堂内的横匾、柱联等全被毁坏,墙壁破旧,地板潮湿凹凸不平,左侧原有阁楼被拆除。于1995年冬成立宗祠修建委员会,在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视,为保护文物古迹的关心支持。在全县内上下,与海内外杨氏子孙,进行积极联络,各方面支持,多方面筹集,在这十年中先后集资壹拾捌万余元。分年度建设,首先在宗祠左侧亲建118平方米二层六问的砖混结构新阁楼。祠内新添五块牌位。内壁上下和大柱油漆一新。新建八对柱联匾,八块大横匾。上厅用红黄两色水泥砖铺设,下厅新铺水泥地板。新建成一条从大公路至宗祠门口的水泥路长260米,宽4米,使宗祠更加光彩夺目,雄伟壮观,金壁辉煌,面貌焕然一新。为缅怀远祖的丰功伟绩,族人敬祖热情积极,每年春秋各地后裔聚集在宗祠内举行祭祖。
杨边杨氏族谱子宋代元佑五年庚午岁约公元1630年由四洪郎为首,首次纂修族谱共出28箱,明代纂修一次,清代纂修九次,民国二次,至今于1990年纂修第十三次,共出谱15箱。
在历史长河中,杨氏后裔繁衍,人丁兴旺,英才辈出,业绩卓著。胜二郎后裔七九世:松郎、柏郎仍居杨家排。季郎徙江西广昌。四威郎徙石城复居邵武、广东等地。一○五世:四十一郎,宋末时因避元兵徙居潮州、大埔、白侯、溪南等地。仍郎后裔八七世:绵郎徙浦城。九三世:萃郎徙将乐至城郎:诰封谏议大夫,生一子:时郎(号龟山)宋朝理学家。八岁即能文,廿四岁得中进士。曾在浏阳、余杭、萧山等地任知县,后在朝廷任著作郎、侍讲、右谏议大夫、工部侍郎等职。他一身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深得士民仰戴。于公元1962年党中央领导人董必武视察将乐东林书院时诗赞杨时:“东林讲学继龟山,高顾声名旧史传,景仰昔贤风节著,瞻楹履阀学弥坚”。九九世:都郎后裔由将乐徙连城、杨家坊、宁化延祥等。郁郎徙杭州至一○五世:调郎生二子:重一、重二。重一留杭,重二由宋绍熙年间徙宁都,至一一○世:富郎生二子:七朝奉、五朝奉。五朝奉设教瑞金立籍。旺郎、友富兄弟徙瑞金、壬田、马江坝等开基建祠。七朝奉居宁都至一一三世:七三郎拨贡福建汀少H府教谕。德润兄弟徙明溪、沙溪等。福荣徙高田。一二八世:荣选任台湾诸罗守府左营司主,诰封矗武功将军”。一二九世:登俊任闽、浙、粤、台总督,科弟进士,中军参将,仕进二品,承袭云骑尉,诰封“武显将军”。林则徐赞颂:“办事结实,擦守清廉,能服兵心,公慎廉明”。后裔:杨成武上将,历任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中央政协副主席。总之用蕃公后裔分布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居住海外的有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美国等地较多,散居国内有,香港、台湾、两湖、两广、闽、浙、赣、云、贵、川等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