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宗祠 珠海南屏
珠海杨氏大宗祠是珠海地区最大的一座祠堂,位于南屏镇北山村东侧,始建于清朝同治七年(1868),占地面积8838平方米,建筑面积2520平方米,规模宏伟,富丽堂皇,为珠海市古建筑艺术的典范。
杨族是北山村的名门望族,支脉繁盛,人才辈出,先后出现有都司(正四品)杨云骧,副将(从二品)杨镇海,华南地区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杨匏安等。杨氏大宗祠即是杨族势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在封建社会,宗祠是作为族人祭祖、议事、读书的场所。杨氏大宗祠的建筑,是以二品官阶的规格,进行斗拱承檩,九架梁,穿插方等格局很高的大式建筑。在民国十六年(1927)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为杨氏开族七百年纪念,题写了一方匾额:“宗支蕃衍”,给宗祠增添一道亮丽色彩。宗祠内另藏有一块“诰命”牌匾,为同治敕封杨镇海曾祖父母。
过去,由于族人多在外面活动,杨氏宗族于同治年间,又在广州越华路的地方(今广东省民政厅),兴建了一所杨家祠。这座祠堂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曾写下光辉的一页。1918年,杨匏安举家迁住杨家祠,在这里写出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诗作。1920年夏,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主义小组;接着,李大钊在北京也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是年底,陈独秀南下广州,找到居于杨家祠的杨匏安和杨章甫(杨匏安之堂叔),商议建党事宜。于1921年春,在穗成立了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党支部设在杨家祠,祠堂就成了党的活动据点和联络中心。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杨家祠,去寻找历史文化的根。当你进入北山村内,循一条古街道蜿蜒而行,一幢幢整齐划一的青砖瓦顶的民房呈现在眼前,那锅耳山墙屋,带有清朝贵族的气派和厚重的历史感。街内屋子间,画牖雕檐,绮丽眩目,如临一座画廊,使人感受到一种浓郁的古代文化气息。
杨氏大宗祠在村子的尽东,为青砖屋院落,坐南向北,地面宽广。祠四周为田园、花园、池塘,环境幽雅。游人经一小径,进入矮墙院子,迎面耸立两座石台旗杆夹,此为杨族在清代出了两位名仕的标志。门前立着一对相向的石狮,穿过石狮,便是宗祠的主体建筑。首先是一扇二尺高台基门槛的祠门。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匾,镌刻“杨氏大宗祠”五个大字,两旁为“源分东汉,秀毓北山”的楹联。两扇大门上有一对高逾两米的金漆大门神,富丽堂皇,耀眼夺目。台阶两侧各置一个硕大的抱鼓石,左右压石面为文武乐台,是为族人祭祖演戏的场地。这时,祠内隐隐传出古琴曲,余韵悠悠,一段思古的怀想油然而生。
步入祠门,豁然轩敞,彩釉生辉,气象一新。主座为三进夹两天井,每进均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并青云巷和两厢,门厅为屏风。中殿为“治经堂”,天井四角设有花坛,种有花草。中殿对联为“本同一脉而来休论富贫贵贱,序列两阶之上宜分长幼尊卑”。后殿为杨氏历代祖先神位。
杨氏大宗祠保存较为完好,建筑恢宏,工艺华美。整座建筑以硬山顶,青砖墙,中轴线对称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木构架。地平面由前往后逐渐升高,十分精巧。据传这座房子建造时,是一个工人一天连磨带砌只砌6块砖,真可谓“慢工出细活”。屋内外以石雕、木雕、砖雕、灰塑等装饰,其中砖雕尤为精美,是以花草、八宝、吉祥为题材,带有浓厚的三教(佛教、儒教、道教)合一思想。图案线条清晰,形态逼真,给人一种欣悦、舒畅的美感。杨氏大宗祠建筑之精巧在珠海市清代民居中首屈一指,它反映出我国清代南方建筑艺术的成就。
解放后,杨氏大宗祠曾作过北山村小学校园,1988年后改作群众文化活动场所。1997年,珠海市人民政府对杨氏大宗祠进行重修,使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重放异彩。
在2006年11月25日至27日举办的泛珠三角旅游促销会暨旅游展览会上,广东省旅游局公布入选广东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点)的名称,并现场展示部分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点)的图片。珠海市南屏镇北山村北山杨氏大宗祠入选人文历史类最美乡村旅游示范点。